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

第一百零三章:十全老人


    然而乾隆得到两江总督的奏折之后也是感到颇为意外,有点不敢相信。
    没想到两万大军居然攻不下一个千人不到的小山村。
    虽然两江总督都已经说了那个村子所占据的地方地势险要十分的危险。
    但是具体到怎样的危险,如何的地势险要却是没有说明。
    毕竟奏折里除了文字描述又没有把那个小山村的地形图给画出来。
    不管既然强攻不下来,那就围困吧!直接围困到他们弹尽粮绝,不就可以了。
    于是乾隆当即就下旨,让两江总督直接围住那个小山村就行了。
    两江总督接到圣旨之后也是破位无奈,不过是皇上的圣旨那也只能这么干了。
    不过这一下围困之后虽然轮回者所在的那个山顶之上有一百来亩的地种了红薯不至于让人饿死,但是别忘了山顶的平台上的树木被砍伐变成田地之后,就没有了树木了。
    而没有了树木自然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柴火,而原先,下山出去打猎的猎人除了会打猎之外还会在周围的树林子里捡一些干树枝回来当柴火做饭的。
    但是现在被两江总督的这两万大军一围困,别说打猎了,柴火也没了。
    不过还好的是,红薯虽然煮熟吃才更有营养更好消化,但是生吃也不是不能吃。
    “大家别担心,虽然没有柴火了,但是就算只吃红薯也不会让我们饿死的!就算是靠着这些红薯我们也可以自给自足的,我就不信了,这群官兵还能把我们围上一辈子!”
    业务员轮回者看着一众一脸哀愁的村民安慰着说道。
    当然虽然在安慰,但是业务员轮回者心里也是十分的苦涩的,同时也在怪罪着主神,把他们送到什么时代不好,偏偏给送到清朝中期的乾隆盛世,要是送到清朝初期,说不定还能拉起一帮起义者然后凭借着手里的栓动火枪还能把清军给打出关内,甚至消灭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偏偏穿越到了和平的乾隆盛世,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叫人怎么去拉起一票人更着自己干造反大业阿!
    虽然说在乾隆年间有过十次叛乱,但是这些也都只是小的叛乱而已,当然乾隆也因为平定了这十场叛乱把自己封为十全老人。
    这十次功绩分别是: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这十次功绩是乾隆这一生中最为满意的十次。
    但认真说来十全的确有些滥竽充数,不过就事论事来说,乾隆的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的意义重大,因为这三次战役过后,星疆彻底重新回归到我国的版图之内。
    星疆古称西域,西汉开始纳入我国的疆域。明朝时期受限于农耕文明的局限性还有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收回了西域的东部。而乾隆年间是彻底收回,大大的巩固了我国的疆域版图。
    但其他七全者,就有一些小题大做和凑数之疑了。
    比如面甸、安南之役清朝是损兵折将无数,最后还是这两个小国慑于清朝的体量巨大,认为打不起消耗战才主动议和让怂使才使乾隆有台阶可下。二征金川虽然意义重大,加深了改土归流。但损失也不小,同时这些战役属于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而抬湾镇压天地会林爽文的起义竟然被算入十全之内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所以说乾隆这个十全老人自称还真是有些夸大事实了。当然最后也的确不全了,铭国时代乾隆帝的安息之地裕陵被东陵大盗孙点英光顾,过后乾隆帝的尸骨是再也全不起来了。
    至于说后来乾隆帝有没有后悔这个自称呢,答桉自然是没有的。
    乾隆帝在乾隆六十年让位于嘉庆帝,自己退居幕后是为太上皇,到了嘉庆四年才驾崩。等于说又当了四年的实际统治者。
    其中值得幸运一说的是,乾隆禅位以后嘉庆登基的当年,清朝中期最大的起义白莲教起义爆发。
    这样一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是在嘉庆年间跟十全老人乾隆帝治下的强大国度是没有关系的。
    嘉庆三年,白莲教起义的领袖之一王三槐被擒。乾隆帝得知以后,得意洋洋的侈谈“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说明了乾隆帝压根就没有后悔过。
    所以虽然说乾隆年间发生了十次的叛乱但是却是和一众轮回者们所降临的两江之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在乾隆年间两江之地还是十分和平的。
    而这样的和平环境反叛自然也就无法和清初明末时期的李自成那样只要稍微一起义,那就可以立马裹挟着大量吃不饱饭快要饿死的平民老百姓去攻打县城,乃至京城了。
    至于明末起义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以及屯田制中的军屯制度到后来弊端暴露无遗,首先是克扣粮饷,明后期,将领克扣士卒粮饷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他们用睃削所得,过着糜烂生活,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纪功御史等人行贿,营求升迁或开脱罪责,其次是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使军队失去粮食的来源,决定了霸占军田的人同士卒的矛盾激化,平时摩擦甚多。
    明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不断提取太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并且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鱼肉人民,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
    当然还有大自然的天灾,也就是明末时期的那个小冰河时期。
    其实小冰河时期对于北方虽然影响较重,但是对于南方而言却是没有那么严重的。
    所以每个朝代的灭亡的最大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人性的贪婪得不到遏制,官员的贪污腐败得不到有效的惩罚。
    皇帝做为唯一一个监察百官的人如果出现昏庸无能,那么百官的贪腐自然就会日益严重得不到有效的扼制。
    然后大量的官员贪腐在得不到有效扼制的情况之下,就必然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出现。
    然后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极大不平衡的情况就必然会导致起义造反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