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选载)

第28章


在此情况下,林彪于11月2日令9纵与7、8纵各一部对营口发起攻击,歼灭国民党军52军一个师,该军军部率一个师乘船逃走。
而淮海战役,是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大决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5.6万人,实现了粟裕提出的“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全局性战略目的。其中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蒋军44.3万。而当时华东野战军总兵力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半。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后,在“小淮海”发展到战略决战“大淮海”的过程中,他又不断提出了关键性建议,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大决战。在包围杜聿明集团之前,粟裕在军委根据情报命令其将重点放在东南方向的情况下,识破杜聿明“声东击西”之计,准确预测其将向西南方向逃跑,并最终将杜聿明集团予以包围歼灭。
显然,粟裕在敌强我弱的淮海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战略战役两方面的果敢、坚毅、智慧是极其优秀的。毛泽东极为渴望像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那样,全歼美军几个整师,因此首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让其率军与美军作战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粟裕1950年11月抱病在华东军区高级干部会议所作《主次战场与现代化战争》的讲话来看,他关于抗美援朝中的主战场与次战场、突击方向与牵制方向、持久战与速决战等军事战略上的见解,是十分先进与精辟的。如果历史给了粟裕挂帅的机会,对中美双方的影响无疑将更大。
有意思的是,粟裕因病没有成为志愿军司令员统率部队出征朝鲜,后来却成为下达志愿军撤军朝鲜命令的签署人。1958年3月10日,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根据毛泽东的部署下达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朝鲜。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四部分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1)
      一、元帅军衔授予标准之一: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黄炎培说:“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隆重举行授予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典礼,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国务院总理授予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命令,其中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10名解放军高级将领为大将军衔。接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将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的将官。同日下午5时,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名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随后,国家主席毛泽东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等在京的7人(林彪、刘伯承因病疗养,叶剑英因在大连准备军事演习均未出席)。与此同时,10位元帅与10位大将均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对革命战争建立的卓越功勋。
建国后的此次授衔授勋,既是当时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也可说是对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一次全面的“英雄排座次”。正如李世民在天下一统后,将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李勣、秦叔宝、侯君集等24位开国功臣绘图形于凌烟阁一样,对人民解放军诸位将领而言,授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中,元帅与大将因为“双十”的限制设立,更是成为数百万指战员中耀眼夺目的佼佼者。
元帅在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义:一指军队中的主将、统帅;二是军衔,指高于将官的军官。从第一种意义说,粟裕作为负责一个方面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实际军事主官,统率众多骁勇战将,兵员最多时达到82.5万余人,是除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之外直接指挥兵员作战最多的高级将领。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指出,军委“把他(粟裕)放在了华东战区主将的位置上”。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也认为:“他(粟裕)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中了不起的一位将领、一位统帅。”粟裕既为华东战区主将、统帅,显然可以称为元帅。但从第二种意义来说,粟裕的军衔为大将,尽管是第一大将,居1955年授衔的1603名将军之首,但毕竟不是元帅,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与元帅享有的广泛知名度显然尚有一些距离。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97年7月还专门出版了《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在逝世新闻的版面安排上,对元帅、大将和其他军职干部逝世新闻的安排就有区别。
粟裕本人以其一贯的谦逊,对授衔大将是平静处之的。他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①然而,谋无遗策、战功赫赫的华东战区主将粟裕未授衔元帅,还是引起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的由衷感慨,成为关注与议论的焦点。
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对人说,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表示了他对粟裕军事才能和功绩的深深钦佩。②《人物》杂志一篇回忆黄炎培先生的文章也提到,黄炎培听说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特意找到毛泽东,力陈粟裕常打胜仗,在华东很有名,应该授元帅衔。③粟裕的秘书鞠开也回忆,曾看到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应该评元帅”的话。④可见,当时的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因为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反而能说一些客观之语。
1958年5月28日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粟裕受到大会主持者的错误批判,被强行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会后被撤销总参谋长一职,从此蒙冤36年。后来有人为此感慨地说:“如果粟裕当时是元帅军衔,好像会又有一番光景。”⑤这个个人观点显然也有一定的市场。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四部分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2)
    人民日报社记者金凤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曾经分别采访过同住一座平房的刘伯承与粟裕。随后,写了《四战之地、四战之军》一文称颂刘伯承;写了《常胜将军粟裕》称颂粟裕。并记载了刘伯承“粟裕同志智深勇沉,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的赞语。多年以后,她在《刘伯承检讨前后的掌声》一文中说:“论年龄和资历,彭总(彭德怀)自然领先。但论战功和军事才能,全军公认粟裕高出一筹。但粟裕只授大将军衔,彭总授元帅军衔”,⑥表达了自己对粟裕未能授衔元帅的遗憾。
《开国将帅轶事》一书说:“粟裕将军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将军战功赫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⑦
《粟裕大将》一书在叙述粟裕1948年5月谦让陈毅,自己只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时也说:“谈起这段历史,人们在称赞粟裕高风亮节的同时,也深深为这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惋惜:粟裕让出的不仅是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也让掉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共和国元帅军衔。”⑧在叙述粟裕原本为侗族,本人却一直不知道时,又指出:“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粟裕早知道自己是侗族,1955年实行军衔制的时候,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肯定会出现一位侗族元帅。” ⑨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1955年2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第二章第9条规定了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就是说,授予元帅军衔有“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者“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按此标准,粟裕显然完全符合第二条,所以当时民主人士认为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从“领导战役军团”来看,粟裕一直负责战略方面军的实际领导责任。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粟裕即是当时全国七个大军区的野战军司令员之一。其他军区的野战军负责人分别是: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晋绥军区贺龙;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山东军区陈毅;中原军区李先念;东北军区林彪。这七大军区的负责人除粟裕、李先念以外,其余5人1955年均为元帅军衔(授衔时,李先念已在地方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未被授予任何军衔)。
1947年1月,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在此之前的1946年10月13日,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明令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同一时期,其他方面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分别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后来均授衔为元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