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烟

0458 荆州投降


    荆州也并不太平,桓温投降的消息传来就差点酿成兵变,很多在荆州军任职的士族豪强子弟试图推翻桓豁。
    但谢安和郗超两人都是老狐狸,桓豁也不是庸才,早就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轻易就镇压了反叛把那些人都礼送出境。
    剩下的士族豪强见此也不敢再乱动,选择蛰伏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来的很快,唐国在会稽郡对士族豪强举起了屠刀,建康城危在旦夕,身为人臣你敢不去救援?
    这次他们也学聪明了,并没有起兵,而是利用舆论宣传逼迫桓豁出兵。
    然而谢安老谋深算早就想到了这一步,接连好几个前方军情大张旗鼓的送过来:秦国陈兵边关,随时有入侵的可能。
    而且秦国也很配合,真的在边关布置了重兵。只是天地良心,他们是知道桓温投降的事情的,布置重兵是为了防范唐国从荆州方向偷袭,而不是为了进攻。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给了桓豁按兵不动的借口。
    本来有些动摇的荆州本地人,见到这种情况顿时改变了主意,什么勤王救驾,哪有保护自己的财富重要。
    想给遇害的族人报仇?自己组建军队去报仇啊,别想用我们荆州军,我们的军队首先要保护我们自己。
    危机顺利被化解。
    然后建康城陷落,太后、皇帝等王公贵族全部被擒的消息传来,荆州沸腾了。
    一个头等大事摆在面前,怎么办?
    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古今中外都不缺类似的例子,找个皇室宗亲拥立为君。荆州就有好几个宗室子弟在,只要桓豁一句话就能立起来。
    然而桓豁不可能这么做,一旦他另立新君就是公开和唐国作对。到时候就算投降,也别想落好。
    所以他一直找借口拖着没有这么做。
    其他人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看不出他的打算。如果换成别的政权,他们也不介意找个机会投降。
    给自己换个主子的事情,他们干了不知道多少次。
    可唐国不一样,人家正在占领地大开杀戒,根本就不给他们这些士族豪强留活路。抵抗也许不是什么好选择,但投降几乎必死。
    这下原本支持桓豁的人也开始有异动。
    “境内士族豪强大户私下勾结,欲立宗室子弟司马匡为帝抵抗唐国。”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桓豁手里。
    他马上就找来了谢安和郗超:“两位,此事该如何处置?”
    谢安闭目不语,因为谢道韫的关系到了这个时候他说什么都会被怀疑别有用心,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但他相信桓豁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郗超明白他的想法,只得叹了口气道:“刺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
    桓豁犹豫的道:“真的没有缓和的办法了吗?”
    郗超摇摇头道:“那些人也非蠢人,到了这个地步断无缓和的可能。”
    桓豁脸色阴晴不定。
    他既不想站出来反唐,也不想失去现在的地位。可现在的情况是,要么顺从那些人立司马匡为帝,要么他被人推翻,要么他镇压反抗的人。
    可一旦出兵镇压,就只剩下投降唐国这一个选择。
    兄长那边还没有传来消息,他不想这么快就作出决定。
    万一唐国不行了呢?
    说不定自家还能靠着荆州之地火中取栗,成为天下之主呢。虽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可人总是喜欢抱着侥幸心理。
    郗超隐约能猜到他的打算……不,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他和桓温的计划。
    只是形势变化实在太快,建康陷落的太早。唐国又突然改变政策,不再对旧势力妥协而是采取强硬手段,投降就意味着失去所有。
    桓豁犹豫也就在情理之中,毕竟没有谁能轻易放弃手中的一切。
    不过他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很清楚事情已经由不得自己。被人推翻桓家上下绝无幸免的可能,主动投降唐国还能落个功臣的身份。
    “既然他们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他狠狠的道:“郗参军,安石公,我的目标太大不好行动,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郗超松了口气,虽然和计划相差甚远,但总算不是最坏的选择。
    谢安也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这可以说是桓豁最好的选择了。
    之后桓豁明面上继续和那些士族豪强周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私下里郗超和谢安开始调动心腹军队行动。
    这还要得益于上一次士族豪强造反,桓豁把军中的士族豪强子弟清理了一部分,否则还真没办法做到不惊动任何人。
    四天后的一个夜晚,宵禁之下的武陵郡郡治汉寿县静悄悄的,只能听到更夫打更的声音。
    三更天时,县城东门被悄无声息的打开,护城河桥也被放下,一支手臂扎着白巾的军队鱼贯而入。
    带队的正是谢玄,他问开城门的守将道:“司马匡等人都在吧?”
    那人回道:“今日司马匡假借过寿为名,邀请数十士族豪强子弟在家中聚会,酒宴一支持续到半夜,散会后那些客人并未出城。”
    谢玄冷笑一声道:“那再好不过,守好城门不要放任何人离开。”
    那人道:“是。”
    然后谢玄就带着人一路向着目的地行去,路上打更人早早就察觉到了异常,吓的连滚带爬的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
    等声音消失他才悄悄探出头朝军队行进的方向望去,那里是富人居住的区域。联想到最近城内的风波,他心知大事不妙。
    也顾不上打更了,顺着墙根就往家跑。到家之后把门窗全都封死,然后带着全家躲进了地窖里。
    半夜,汉寿县内权贵居住的区域燃起熊熊大火,映遍了半边天空,厮杀声响彻云霄。
    直到天色大亮厮杀声才停下来,浑身浴血的谢玄提着那把姐姐送他的唐刀,说道:“汇报战果。”
    副将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报告道:“将军,逆贼司马匡及同伙五十七人已全部伏诛。”
    谢玄道:“好,封锁全城搜捕剩余同党,不可放过一个贼人。”
    “是。”
    就在他动手的同时,襄阳等郡也发生了相同的事情。
    荆州虽大,精华之地就是南阳、襄阳、武陵和长沙四郡,大多数的士族豪强以及宗室子弟也都居住在这里。
    可以说一夜之间荆州的士族豪强和宗室子弟都被清洗一空,数代人积累的财富被掠夺。
    其他郡县残余的士族豪强也知道桓豁这是彻底撕破脸皮准备造反了,可失去主心骨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反抗的余地。
    有些选择了投降,有些选择据城而守等待变局的出现。
    不过桓豁并没有派兵攻打那些据城而守的顽固分子,没必要。
    把反抗自己的核心群体剪除,他一边聚拢财富,一边派出使者向唐国奉上降表。
    只是使者还没出发,就先接到了桓温的信。
    这是一封措辞很严厉的信,大意是让他识时务赶紧投降,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桓豁太了解自己的兄长了,他从这封信里看到了另外一重意思。
    唐国大势已成,放弃之前那些计划投降吧。
    尽管早就作出了选择,可是看到这封信他还是感到惊讶。兄长这么快就改变主意,唐国真的就如此强大?
    ……
    建康城,文易收到荆州投降的消息,心情并没有太大的波动。早就预料到的事情,没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
    甚至这件事情都没有他正在商谈的事情重要。
    今天他来到三清观,和杜子恭、孙泰等一众道教领袖们商量道教该何去何从。
    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任何事情都大不过朝廷律法,道教必须遵守律法,严格约束自己的行动,若有违法严惩不贷。”
    看了看大殿外一排排荷枪实弹的唐国将士,这群道教领袖没有一个敢出声反驳的。只能把目光看向杜子恭,希望他能出声为大家争取利益。
    杜子恭却没有开口,而是把目光看向了孙泰,很明显是把这个机会让给自己的弟子。
    孙泰也没有客气,起身道:“唐国律法对道士数量限制太过于严格……之前各道观置办的田产能否保留?”
    “现在各家道观都收养了许多因战乱失去家人的孤儿,以及许多家破人亡的向道之人,是否可以允许把这些人都留下。”
    文易断然拒绝道:“法律是底线,绝不容许任何人践踏。”
    一种道教领袖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这是在要他们的命啊。
    文易语气稍稍放缓一些说道:“天下很大,燕国、辽东、秦国、代国、凉国乃至草原荒漠西域,都有人类居住。”
    “未来这些地方也都将成为大唐的国土,你们完全可以向外扩张,派遣自家子弟前去传道,如此一来道观多余之人就有了去处。”
    “你们的田产也可以用置换的方式,在其他地方获得相应的土地,用以建设新道观。”
    一众宗教领袖依然无法接受,虽然杜子恭给新道教添加了扩张元素,可前人留下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跳的出去。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中原才是天下的中心,放着中心世界不要,跑到蛮荒之地传道没有任何意义。
    文易也非常无奈,但他态度更加坚决,不可能和这群搞迷信的妥协,道:“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是我的底线,给你们一个月的考虑时间。”
    “一个月后不能作出选择的,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哗。”这群道士们终于坐不住了,有人忍不住说道:“陛下不觉得自己太霸道了吗?”
    文易讥笑道:“我有军队,有天下万民的支持,为什么不能霸道?反倒是你们,有什么用?”
    “你们不会真以为天下离了道教就没办法活了吧?想取而代之的宗教一抓一大把。唐国盛行妈祖,俚人的雷神教,甚至佛教……”
    “你们信不信,只要我下旨禁绝道教鼓励万民信仰佛教,他们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一众道教领袖又气又怒但更多的是恐惧,唐国的强大他们也见识过了,没有丝毫抵抗的念头。
    可让他们放弃现有的东西,他们也绝对不愿意,难道真的要如对方所说,去蛮荒之地布道?
    还没等他们想清楚,孙泰就已经替他们做了决定。
    只听他说道:“陛下,若我道教向四方传教,能否获得朝廷的支持?”
    文易颔首道:“可以,道教也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份子,只要是对宣扬华夏文明有利的事情,大唐都会给予支持。”
    “凡是大唐军队所到之处,你们都可以去布道。如果遇到暴力阻拦,可以去当地官府或者军队寻求帮助。”
    “主动向外布道的教派,可以获得大唐更多的扶持。比如赐予更多的财物,比如许其招募更多的道士。”
    但大多数教派的领袖对此并不感兴趣,去蛮荒之地受苦,谁爱去谁去,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原最大的教派。
    可惜文易根本就不给他们这方面的机会,不听话?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对教派来说最大的打击莫过于禁止他们传教。
    孙泰私下其实早就和文易达成了共识,现在只不过是为了演戏给这些人看。
    在文易许诺可以获得扶持之后,马上就表态:“谢陛下,我五斗米教愿追随陛下的脚步,让上帝的光辉洒满人间。”
    文易赞许道:“好,我现在就准许五斗米教在原燕国境内以及辽东传教,待打下秦凉等国,也准许你们率先前往传教。”
    孙泰道:“谢陛下。”
    这下其他教派的领袖都坐不住了,刚才孙泰说的很清楚,是五斗米教而不是道教。
    也就是说整个北方都将成为五斗米教的天下,而他们只能干看着。
    如此一来五斗米教必将成为道教最强大的教派,其他派系连生存都困难。
    这种情况他们自然不愿意,纷纷起身表示愿意支持朝廷的宗教改革。
    文易根本就不和他们商量,直接说道:“此事我就交于孙泰道长全权负责,有什么事情你们就找他商议。”
    这就是以皇帝的身份承认了孙泰道教教主的身份,其他人纵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向他低头。
    一旁的杜子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教主之位终于顺利传到徒弟手里了。
    道家大兴就在眼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