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第22章


所以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审时度势,投奔到吕不韦的门下,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当然李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李斯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怀才就像怀孕,终究是要被发现的,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非常有才。史书记载四个字:“不韦贤之”,就是吕不韦认为李斯很有才华。吕不韦从自己的三千门客中间,把李斯提拔为郎,就是一个侍从,跟随吕不韦身边,这样李斯就有机会接触到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秦王赢政。有一次,他利用见到赢政的机会,又给赢政讲了一番道理,他说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都必须抓住时机。秦国历史上,秦穆公曾经非常强大,但是那个时候时机不到,不能够统一六国。秦孝公变法以后,秦国很强大,但是强大的还不足以并吞天下。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的时机是对秦国最好的时机。如果抓住这个时机统一天下,那就好像在厨房里搞个大扫除一样简单。李斯第一次见到赢政,就提出来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统一六国的时间,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斯的话非常符合赢政的想法,所以很赏识李斯,提拔他做了长史。秦国的好几个部门都设立长史,因为史书记载的匮乏,我们不知道李斯在什么部门担任长史,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李斯这个时候已经从吕不韦的相府之门来到了中央政府,这是人生跨越的一大步。第二次他见到秦王赢政的时候,又提了一个建议,他说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并用。一方面使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钱,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赢政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很奏效,这样,李斯又被秦王赢政提拔为客卿,客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官。我们知道,卿是一个高等的爵位,也就是一个高级的职务。客卿不是一个实职,不是实实在在的,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高级顾问。当然这个高级顾问很重要,再前进一小步,就能成为秦国的重臣。
      秦王赢政十年,吕不韦被免了相国,也就在当年,赢政突然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六国之人,李斯也在被赶之列,这就是所谓的逐客事件。秦国从穆公以来,一向是网罗天下人才的,秦王赢政为什么突然间要驱逐六国人才呢?这个事实际上和一个国家有关,这个国家就是韩国。从昭襄王时期,有一个重要的谋士范睢,曾经向昭襄王建议,要实行一个远交近攻的方针。远方的国家要交往,近处的要不断发动战争,占领他们的土地。所以从范睢这个远交近攻的策略提出以后,秦国就不断蚕食和他接近的韩国,韩国的领土不断缩水。韩国就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生存,韩国想个什么办法呢?怎样才能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让他不能集中精力来攻打韩国。想来想去救一个办法,让秦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是搞水利工程,而且觉得秦国爱干这种事,所以他们就派了一个间谍,这个间谍叫郑国。郑国是个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以后,游说了秦王,说要修一条长达300多里的水渠,从西向东,横贯整个渭北高原。水渠建好以后,有两大好处,一个可以灌溉关中四百多万亩的土地,解决了水利灌溉的问题。再一个,水渠携带了大量泥沙,可以淤灌盐碱地,改善土地质量,增加很多生产粮食的土地。所以赢政就同意修建这样一条水渠,这个水渠后来就被称为郑国渠。但这个水渠正在修筑期间,郑国间谍的身份暴露了,秦王赢政非常生气,因为前面有嫪毐事件,有吕不韦事件,现在又发现郑国是间谍,心里比较窝火。而这个时候,郑国就向秦王坐了一个解释,说我确实是韩国的间谍,但是我来修水渠,修好以后,对你秦国的农业非常有利,最大的收益者是秦国,秦国从此解决了粮食问题。赢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让郑国继续修这个渠。因为郑国是间谍,身份暴露以后,赢政还要用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国的旧贵族想借着郑国这个间谍案,发动一场逐客事件,把所有外来的人一律赶走。因为从穆公,孝公以来,秦国一直在人才上实行的是个大战略,六国人才一律重用。但是,重用六国人才的同时,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因为官位就这么多,如果给了六国的有才之士,秦国的人,特别是秦国的贵族就失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所以它是富了秦国,强了秦国,却伤了旧贵族。所以旧贵族想发动一场驱逐行动,他们给秦王赢政说了一段话:“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说来秦国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服务,来离间秦国的,应该一律赶走。当然,赶走的人中间,首选的不是一般的六国人,首选的是客卿,因为客卿占据高位,使他们攻击的首选。而这个时候,秦王赢政九年的嫪毐事件,十年免了吕不韦的官,紧接着爆发郑国间谍事件,所以秦王赢政也很窝火,再加上旧贵族借机发力,赢政也顶不住了,就突然发飚,下令把所有六国来的人一律驱逐,这就是所谓的逐客事件。
      李斯这个时候是最窝火的,也最愤怒,所以李斯在离开秦国的都城回六国去的途中,内心愤愤不平,就给赢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谏逐客书》。这个《谏逐客书》呈上去以后,赢政看到了,立即下令,停止逐客。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因为它击中了赢政的三根软肋。第一,李斯指出,客卿对秦国有大功;第二,逐客是重物轻人;第三,逐客是帮助六国。《谏逐客书》中最重要的是这三条,我们一条一条来说。
      第一条,李斯的原话是“客何负于秦啊”,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秦国几代又作为的君王,秦穆公用的是百里奚,謇叔和由余,这三个人都是六国之人。秦孝公用的商鞅也不是秦国人,秦惠文王用的张仪,秦昭襄王用的范睢都是六国的人。如果没有客卿,也就没有秦国的崛起,也就没有功勋卓著的秦国国君。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都是因为客卿的帮助,才成为秦国历史上的四座丰碑,这是历史事实。李斯把这个事实一摆,就击中了秦王的第一根软肋。
      第二条,重物轻人。李斯很会说话,说秦国出产什么东西?六国的宝物秦王一个都不想放弃,像隋侯珠,和氏璧都不是秦国出的,但你秦王赢政都想得到。如果你只要六国的宝物,天下的宝物就都不要了吗?第二对美女,无论江南的美女,燕赵的美女,你秦王赢政见一个爱一个,你没有说不是秦国出生的,就一律不要。对宝物,对美女都不论国籍,唯独对人才要讲国籍,那你这个跨国公司还怎样经营?这话说的非常有分量。
      第三,逐客的结果帮助六国。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只有那么多,秦国不要,那不是把人才赶到六国去帮助六国吗?这些人才去帮助六国对秦国有什么好处?这又击中了秦王赢政的第三根软肋。最后李斯总结了一句话,说你这个逐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说你这不是统一天下的好办法。
      秦王赢政的软肋一被击中,我们看赢政的表现,立即下令,收回成命,把所有被逐的客召回来。这件事,我觉得秦王赢政很不简单。我们一讲秦始皇,就说秦始皇是个残暴的人,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前期的秦王赢政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很有魅力的人。就这件逐客令收回来看,他需要三条,第一是胸怀,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胸怀,没有统一天下的胸怀,不可能收回命令。第二是眼光,如果没有识人之明,看不到李斯德才华,不可能收回成命。第三是度量,因为收回成命就意味着自己做错了。我们知道,让一个人承认错误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承认错误更难,让君王承认错误是天下最难的事。赢政就收回这个逐客书,这说明,这个时期的秦王赢政头脑清醒,志存高远,胸怀博大,慧眼识人。
      逐客令收回,第一个受益人是李斯。在逐客之前,李斯是客卿,逐客令收回以后,李斯由客卿改任廷尉,主管国家司法机关的最高官员。李斯担任廷尉以后,辅佐秦王嬴政,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攻打韩国。《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段重要的记载:“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说李斯担任廷尉以后,就像秦王建议要先攻韩,把韩国灭了,恫吓山东六国。韩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平时不受重用的韩非找过来,计划怎么样才能削弱秦国。《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秦王赢政十四年,“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说赢政十四年,韩非出使秦国,秦国用李斯的计谋,把韩非扣留下来,最后韩非死在秦国。还有一则材料,在《史记.韩世家》记载:“安五年,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安五年,就是韩王安五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就派韩非出使秦国,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这几条文献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李斯建议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就和韩非商议要对付秦国,这样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就建议把韩非扣下来,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
      [画外音]李斯担任廷尉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攻打韩国。没想到,这个建议竟然引发了一个历史疑案,那就是韩非之死。李斯也因为韩非之死背上了嫉贤妒能的历史骂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