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第一太子

继续调整···


    科普过渡章,不想看科普的看官老爷们可以不订阅······
    ·
    张释之
    张释之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中资财颇多,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
    张释之为官十年,默默无名,未得升迁,耗费了不少钱财,张释之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
    张释之对旁人说:做了这么久的官,让哥哥的产业缩减了许多(久宦减仲产)。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汉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
    于是,张释之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汉文帝听后很满意,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任谒者仆射时,跟随汉文帝登临上林苑观虎,文帝就虎圈所养动物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环顾左右,不能回答。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这些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彰显自己熟知业务、有问必答。
    汉文帝认为做官就应该这样,上林尉不合格,下诏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顶替上林尉。
    张释之不赞同汉文帝的做法,就问汉文帝:如何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汉文帝回答说是年高德劭的长者。
    张释之就说:“周勃和张相如能被称为长者,但二人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随后,张释之援引历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终致亡国为例,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
    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出了上林苑,文帝驾车回宫,让张释之陪乘。
    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执政的失败之处,张释之据实而言。
    汉文帝非常满意,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张释之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
    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
    张释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
    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
    文帝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过了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
    汉文帝登临霸陵,向北眺望,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
    接着,汉文帝让慎夫人弹瑟,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群臣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缝隙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打开吗?”
    群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向前进言说:“如果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
    文帝称赞张释之的说法,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
    张释之审讯后,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上奏朝廷。
    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
    张释之就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
    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
    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弃市。汉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
    张释之据法以争,说:“依照法律,弃市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
    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
    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
    张释之早年弹劾过时为太子的景帝,因而内心极为惶恐,想要称病隐退,又担心招致更大的惩罚,想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采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汉景帝当面谢罪,汉景帝并没有责怪他。
    由于张释之得罪过汉景帝,一年后,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
    过了很久,张释之过世。
    张释之在吸取法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观点的同时,还继承了儒家“明德慎罚”的法学思想和“罪疑者予民”的执法原则,坚持依法量刑,规范有序,避免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
    特别是对普通百姓这一弱势群体不加重治罪,充分体现了中国法文化传统所颂扬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执法精神,与判案苛酷,残贼无极,败法乱正的秦汉“治狱之吏”形成强烈对照。
    他执法平和,使法律判决尽可能符合客观情况、规范有序。
    ·
    ·
    ·
    冯唐
    冯唐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
    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
    冯唐都如实作答。
    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
    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
    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
    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大举进犯汉朝,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
    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
    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
    这时,赵国几乎成为天下的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
    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
    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
    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
    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
    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
    汉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
    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
    因为冯唐出仕太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
    ·
    ·
    卫绾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之技当上郎官,服侍汉文帝,累积功劳逐渐升为中郎将,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
    孝景帝做太子时,曾召请皇上左右近臣宴饮,卫绾装病不去。
    汉文帝临逝前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长者,好生对待他。”
    到汉景帝即位,过了一年多,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则办事日益谨慎认真。
    汉景帝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
    回宫后汉景帝问:“你晓得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
    卫绾说:“我是代郡的戏车之人,侥幸因功升为中郎将。我不知道为什么。”
    皇帝质问他:“我做皇太子召请你,为什么不肯来?”
    卫绾回答:“真是死罪,我病了。”
    皇帝赐他剑,卫绾说:“先帝已赐给我六柄剑了,臣不敢再接受赏赐。”
    皇帝说:“剑是容易被人拿去交换的,难道还独有你把那些剑保存至今么?”
    卫绾说:“都保留着。”
    皇上让取来六柄剑看,剑都在鞘中,不曾取用过。
    卫绾的下属郎官有过失,他总是遮掩,也不与别人争执,有了功劳,总是谦让给他人。
    皇帝认为他清廉忠实,没有其他心肠,就任命他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七国之乱时,朝廷诏令卫绾为将,领河间兵力讨伐叛军,因此立下功劳,升任中尉。
    三年后,因军功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皇帝废除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外家亲属栗卿等人。
    皇上因为卫绾年老德高,不忍心动他,赐给告假还乡,另派郅都审捕栗氏。
    之后,汉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为太子太傅,升任御史大夫。
    五年后,替代桃侯刘舍做了丞相。
    朝中理事,守职分而已。
    不过他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也无有过失。
    皇帝认为他敦厚老成适于少主,对他很尊重信任,赏赐很多。
    他做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崩逝,汉武帝即位。
    建元年间,因当初汉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身为丞相未能负责申冤,被免去相职。
    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依然左右朝政,不允许改变治国思想。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之士”。
    丞相卫绾提出在所举的贤良文学方正之中,罢除法家和纵横家这两个学派的学者,虽然卫绾没有提“罢黜百家”,但依然引起窦太后的不满,几个月后,卫绾被借故免去了丞相的职务。
    卫绾去世后,谥号哀侯。
    (本章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