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

第六百六十章人心易变(二)


    退朝之后。
    在文武百官们都散去之时,刘子宽却被留了下来。
    御书房中。
    朱慈烺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地图旁看着。
    杨国的位置就在大顺的旁边,两者相互照应,也是到现在都没有拿到多少大明资源,还能够慢慢的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微臣见过皇上。」
    刘子宽低头弯腰,比别的大臣们,面见朱慈烺的时候,更加的谦卑。
    尽管此时此刻,朱慈烺在背对着他,并没有看到他的做法。
    「做着说话。」
    朱慈烺转身之后,依旧是面无表情。
    御书房中除了他们两人,没有其他人。
    「荷兰和英国决战了,消息依旧是驻守在荷兰的大使馆馆主王士琇传回来的,可靠性不容置疑。」
    说话间,朱慈烺已经在书房来回的走了一圈。
    「现在正是我大明,在印-度取得战果的最好时机,不但损失最小,而且难道的利益也最多。」
    说到这里,猛然抬起头看着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一脸恭谦的刘子宽接着道。
    「你说,朕现在是向印-度发兵,还是继续坚持原来的想法,去攻打杨国和大顺?」
    两个选择,没有办法兼得。
    毕竟两者都是远征。
    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一星半点。
    想要三线作战,大明还真就拖不起。
    而且还要防备身边的沙俄,别看他今天在朝堂之上,说的是字正腔圆,一点都不怕这个国家。
    可能够生活在苦寒之地。
    而且还发展壮大成了和大明差不多的国家,实力的强大可想而知。
    万一在这个时候,人家大举进攻大明。
    物资从哪里来?
    难道要增加税收?
    商人们的税收,现在已经很重了,难道要重新征收农税?
    那他这个皇帝怕是就要做到头了。
    现在让他最难受的是,大明开智的子民越来越多,他的治理也就越来越难。
    在崇祯时期,朝廷没有忽悠百姓们。
    到了他的手上,难道要重新开启愚民模式?
    「皇上,臣不知该如何去决断,不过攘外必先安内。」
    刘子宽没有说,谁是内,谁是外。
    更没有替代朱慈烺去做出选择,只是用了一句在很早之前,经常用到的话,复述了一遍而已。
    可正是这一句话,让朱慈烺暗中咬了咬牙。
    「朕觉得,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爱卿觉得如何?」
    刘子宽一怔。
    他只是一个教书的,即便是现在已经成了大明教谕部部长了,可依旧可以算是教书的。
    对于大明的国库有多少钱。
    军队有多少人,可是一点都不清楚。
    「皇上,国库中的钱财可够?」
    「寅吃卯粮,国库每一个月都是干干净净的,哪有什么存货。」
    玩经济,到现在朱慈烺都没有搞明白。
    为何自己的父皇在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对钱财担心过。
    只要有任何的一次大的「挥霍」,立刻就会有大量的钱财到来。
    而且比价奇怪的就是,虽然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让人生怕朝廷的财政崩了,可到现在为止,依然好好的。
    此时说出这件事。
    不过是对两线作战,物资不是很足够的担心。
    朱慈烺是认真的学过经济之道的,奈何他在这方面真的没
    啥天赋。
    完全弄不懂其中的弯弯绕。
    只能作罢。
    刘子宽闻言吓了一跳,不由的失声道:「怎么可能?「
    「有什么不可能的,父皇的做法是藏富于民,朝廷穷了,百姓们才会富有。」
    朱慈烺瞥了一眼大惊小怪的刘子宽。
    整个天下的财富都是有数的,朝廷的作用就是把有数的财富,尽量公平的分发下给每一个人。
    这也是崇祯说给他听的财富分配法。
    「这样啊。」
    刘子宽的眼珠子一转,既然大明是藏富于民,那么外面的封地是不是也是这么做的?
    「皇上,其实有一个办法,是可以拿到巨大的钱财的。」
    「说来听听。」
    「外面的封地,咱们可以让封地上的诸侯,多上一点贡,这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而且你看,还可以让他们也跟着出兵,还是免费的。」
    「让他们多上贡?也跟着出兵?」
    「不错,多上贡,就可以拖慢他们的发展,这样他们就离不开大明,跟着出兵,也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免得最后闹起来,大明难受。」
    朱慈烺琢磨了一下。
    感觉可行,只是有一点是绕不过去的。
    当年分封的时候,可是签了条约的,若是大明有负诸侯,诸侯也可以脱离大明。
    用一句古老的话来说,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只是现在放大到了诸侯这一层次。
    「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朱慈烺连连摇头,他不是蠢货。
    对于他的父皇崇祯弄出来的制度,有许多都还没有看明白,随便的更改是真的会出大事的。
    当年崇祯教他的时候,他尽管跟着认真的学习了许久。
    可一些超前的东西,崇祯是怎讲,朱慈烺都不是很明白。
    在这一点上,崇祯也试探过其他的皇子,差不多都是一个样。
    时代的局限性,也就限定了人的认知高度。
    哪怕是现在大明各行各业都也有了专业的人才,可依然没有多少人真的深入的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问。
    刘子宽知道,考验他的时候到了。
    为君分忧,从来都是他们儒家的传统。
    有道是: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没有殉道者的精神,怎么可以让儒学再次在走上朝堂?
    「皇上,这件事臣来做,皇上的威名不能受损。」
    口嫌体正直,说的就是朱慈烺。
    心中想的不要不要的,可口中却喊着不可,不可。
    见到朱慈烺不在吭声,刘子宽心中一松,觉得稳了。
    **
    与此同时。
    远离大明的大顺,崇祯也接到了荷兰传回来的消息。
    他已经坐在了天鹅湖船上,很久了。
    「由俭,还在想荷兰传来的消息?」
    高桂英和柳如是两人提着食盒,乘坐着小船,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崇祯的身边。
    高宇顺连忙上前迎接。
    「大意了,在我的眼中,看到大顺这个样子,是无所谓的,可在朱慈烺的眼中,很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崇祯苦笑着回头说道。
    他是知道,国家发展到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
    毕竟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点苗头。
    那就是国家的强大,已经不再局限于
    土地了,而是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为一体的一种综合实力。
    要不然荷兰人凭什么,可以被称作海上马车夫?
    「你是心宽,别人可不是这样,在历史上,灭杀功臣皇帝可是不少,也就你没有做出这种事情,还给了这些人一个好去处。」
    高桂英笑着说道。
    当然这也是她最喜欢崇祯的一点,相信那些大明的臣子们,也很喜欢的一点。
    毕竟,面对这样的皇帝,不需要一天到晚的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睡一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已经是在牢狱之中了。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乱花迷人眼,朱慈烺在皇位上座的久了,会生出不该有的想法。」
    在崇祯的规划当中,所谓的诸侯国,不过是一种联合国的形式。
    需要的是大明的皇帝,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来把这些诸侯们拧成一股绳,来做成大明想要做的事情。
    而不是在往后的岁月当中,孤掌难鸣。
    可有人或许不会懂啊。
    「大顺离着大明还很远,就是想要远征,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劳心劳力的,根本就无利可图。」
    「可有面子可图,你是不知道,有的人可是会把面子看得比里子还重要。」
    「不是还有满朝文武吗?大明之前打仗,可都是打的赚钱的仗,亏本怕是没有多少人来吧?」
    「就怕现在的大明,已经开始变味了。」
    崇祯觉得,大明儒学的死灰复燃,应该没那么快。
    可这一次从荷兰传回来的消息,就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能够传承几千年,都没有任何变动的学派。
    肯定是不简单。
    他只是压制了二十多年,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忘记了儒学的存在。
    毕竟太好用了,就是他坐在皇位上,一度都想用这种最简单,也最能体现皇帝威风的学派。
    在离开大明的时候,他也是对朱慈烺千叮咛万嘱咐过得。
    现在看来,一切都是白搭。
    难道又要他一个快要六十岁高龄的老人,回去收拾烂摊子不成?
    可就算是他回去,还有他的位置吗?
    怕是多说一句话,就会成为历史上的李渊第二。
    再也走不出大明半步。
    虽不见的有生命之危,可到底是失去了自由。
    权利这种东西,是最能够让人失去理智的。
    「我决定,过段时间,回到大明看看,看看现在的大明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崇祯已经思量了很久了。
    此刻在见到高桂英的时候,还是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回大明?真要如此吗?」
    高桂英可不愿意崇祯现在回去,一个失去了皇权的人,而且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那就是在找死。
    「一直留在大顺不好吗?」
    「还是回去看看才能够心安,若不是出了这事,我还打算再住一段时间的。」
    崇祯觉得,想要解决眼前的麻烦,一直等待,此时最下策。
    万一朱慈烺,不管不顾的打过来,引起的麻烦可就大了。
    那些已经又了封地的诸侯可不是吃素的。
    从大明走出来的商人们可是不少。
    每一个势力都是错综复杂,一个不好,所有的封地,都独立起来也不是不可以,就像他记忆当中,很久之后的英国殖民地一样。
    简单的放手还好。
    若是舍不得,就是是英国面对印-度这颗王冠上最大,最亮的,明珠时一样难缠。
    到了那时,
    估计连最后一点交情都没有了。
    毕竟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要想控制住超出极限之外的地盘,根本不可能。
    劳民伤财不说,还有可能把自己给拖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