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补明:明朝的特色——锦衣卫篇


    大明是一个在夏国历史上怎么也抹不去的一个时代。
    而作为一个夹在元清两朝中间的这个王朝,明朝也是十分特殊的。
    他的特殊之处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原创度,极高的原创度。
    曾经有人说,得国之正,唯汉与明也。
    这句话到的确是说的不错的。
    毕竟所谓得国之正,最大的一个标准就是,你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就骂娘啊。
    说白了,你别吃上一任的皇粮。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刘邦曾经是泗水亭长亦或者是朱元璋曾经也算是韩林儿的下属,都算不上对前朝有什么愧疚。
    因为他们的确和对方没有什么太大的实质性的关系,甚至在明朝上可以说就没有实质的关系。
    朱元璋的地盘是人家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也没指望那龙凤朝廷给他和他的麾下发什么俸禄粮草啥的。
    说实话,认他这个政权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至于那所谓的龙凤政权,在老朱就出来韩林儿之后呢,这玩意也算是没了,朱元璋弄出来的也就是那么一个人。
    说实话,法理上都不存在了。
    毕竟就刘福山,韩山童之些人,他们的出身,他们....傻子信他们给自己找的祖宗!
    所以说,老朱是实打实的白手起家,比刘邦还要更加的白。
    因此,得国之正,无过于明,这也是一个正确的话语。
    开局一个碗,结局有江山,这玩意你放谁那也是个BUG,甚至也因为这个没人会真的去责怪韩林儿之死。
    不管韩林儿之死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撼动不了他老朱的名望。
    毕竟....人家自己打下来的地方,还非要给自己找个爷爷回来?
    这还要脸不要?
    至于汉朝,说实话也算是刘邦不容易。
    他的那个所谓的泗水亭长,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个底层小领导。
    你非要说他也是吃过秦朝的俸禄,这也没人和你辩论,但就那点钱和他后来自己拼江山打地盘来说的话,已经算是微乎其微了。
    至于剩下的,秦国说到底是周敕封的诸侯国,曹家,司马家,亦或者是孙刘也都是吃过上家饭的人。
    甚至还是有着人家长期饭票的存在。
    那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乃至宋朝的赵大,你有一个算一个,怎么上去的自己心里没点数么?
    隋唐直接就是门阀出身。
    至于元清,清朝别说了,人家干儿子起家。
    元朝你的确是可以聊一聊,毕竟成吉思汗都算是奴隶出身了,但是吧....
    懂得都懂。
    而且非要说的话,就成吉思汗他的基本盘说实话你怎么也离不开蒙兀国主合不勒啊。
    那是金人给的!
    当然这就远了....
    不过除了这得国之正以外,明朝还有最起码三大特色。
    其一,正式开始了八股取士的时代。
    其二,三厂一卫,
    其三,内阁!
    这三个问题,应该是明朝最为特殊的三个地方了。
    这里面八股文算是科举的一次进化了,但是八股文虽然算是明朝的特色,但有一说一。
    就老朱家的这个文化水平....嗯...说实话,你让老朱家弄出来这个玩意,他们恐怕也是真的做不到的。
    这玩意说到底得算在王安石的头上,算是宋的特色。
    而三厂一卫的组织也算是神奇了。
    东厂,西厂,内行厂,外加锦衣卫,这算是将特务组织干到了极致了。
    但这也算不上大明的专属特色了。
    毕竟东厂,西厂,内行厂,不管你说他是皇权的眼神,还是臭名昭著,总之说到底就是宦官干政罢了。
    论宦官,那还得看大唐。
    那才是宦官的巅峰了。
    至于锦衣卫倒是属于皇帝亲属的暗卫组织。
    不过这玩意,就算是再远的咱不说,汉武帝时期的绣衣卫,曹操的校事府,孙权的刺奸屯,宋朝的皇城司,满清也有粘杆处。
    这都算是和锦衣卫一样的组织。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除了皇城司之外,其他的权利和锦衣卫都是只强不弱的。
    就算是皇城司,也绝对算得上是半斤八两。
    和他们一比,锦衣卫真不行。
    反倒是看上去最为平淡祥和的内阁,那是真的算是明朝特色了,专属的东西。
    这一点其他几个朝代,都不行。
    也算是老朱家对于赵宋王朝的分割纠缠制度有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做出来的另一种改变了。
    这就说一说这几个特色,首先要说的就是锦衣卫,这个看着就是十分厉害,实则...真算不上什么的一个组织。
    首先,我们一说锦衣卫,拖了各种影视乃至野史的影响,那简直就是如雷贯耳了。
    而且在清朝给明朝编纂史书开始,这个词的含义就不是那么的好。
    当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东厂,后来还加上了西厂,最后还怼了一个内行厂出来。
    总之也不是什么好词儿。
    但,实际上这锦衣卫到底是干什么的?
    锦衣暗卫遍布天下,消息挺通,皇权亲管,绣春刀,锦衣服,那叫一个风光无限。
    还有时候会将那东厂压在脚下。
    这些当然都是真的。
    可这又不是是他的全部。
    首先我们要知道锦衣卫他是很受皇权影响的。
    不仅仅是他的地位,就算是他的职权职责,在不同的时期,那也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先说锦衣卫的来援,他们是出自朱元璋的亲兵,当初在逐鹿中原胜利之后,朱元璋的亲兵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成功摇身一变进化成为了锦衣卫。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叫做锦衣卫!
    这个卫不是护卫的卫,而是明朝的卫所制度下的卫。
    所谓的卫所制度先不说其他,就人数上,一个卫也就是几千人。
    一般是五千人的标准,不过慢慢也会有所浮动,基本上会维持在五千到六千之间。
    所以说,最开始的锦衣卫,也就是身份稍微特殊的一个卫所罢了,除了皇帝亲兵这个身份之外。
    像他们这种卫所,还有三百来个。
    而他们在洪武年间开始,主要职责就是两个。
    护卫皇帝,负责仪仗!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觉得,实在是有点浪费了。
    作为一个善于利用一切资源的皇帝,我们的老朱便开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京城之中负责一些特殊的事情。
    当然,也在慢慢的辐射出去。
    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中前期,尤其是洪武,永乐,还有那英宗和景泰的四个年份,那叫一个乱腾啊。
    洪武还能压得住,就是时不时的余震爆发一下子。
    这后面什么靖难之役啊,过一会儿土木堡天子被抓走了,又过一会儿天子还被送回来了。
    再过一会儿,夺门之变了...
    所以上面乱成了一锅粥,你还指望这下面有多么安静不成?
    因此在那个时期锦衣卫就是慢慢辐射到了整个大明地域,开始弹压臣民的诸多混乱,监视他们以防谋反作乱。
    顺带查一查什么贪腐啊,什么违法乱纪啊一类的。
    当然,也会干点扫黑除恶的勾当。
    这个时期的锦衣卫吧,很正常也还算是强大。
    但是等到了成化年间,连同后方的弘治年间,大明整体已经开始安稳了下来了。
    这个时候,说实话没有什么人会谋反了,所以他们的这个职责自然而然的也就发生了第三次变化了。
    毕竟皇帝也是要给底下人开支的。
    你们成天拿着俸禄不干活,这就过分了,不行得给你们找点事儿干。
    加上这个时候的锦衣卫因为一些列的扩张人员也很多了,所以他们在除了原有的护卫职责下加大了自己的护卫权利。
    比如....你去在京城及其附近搞搞治安?
    这个时候,京城内外周围的什么山贼土匪,命案大案,乃至于哪儿哪儿的钱粮出现丢失了。
    这都跑到了锦衣卫的手里。
    所以影视剧里面经常会出现锦衣卫破案的电影电视剧。
    这倒不是人家胡乱拍的,而是在这个阶段...锦衣卫真管案子。
    但是这里有一个注意的事情,因为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开始插手本应该是吏部刑部的问题了,所以在权利更改的情况下,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做了更改。
    来来来,你们就在中央带着,皇城,京城,还有周边。
    其他的地方和你没啥关系。
    当然了,在这个阶段那五城兵马司终于轻松了下来。
    毕竟您要知道,就五城兵马司这种职业治安队,他们的五个统领才是个六品。
    京城这种地方,放个屁都可能熏到一个六品上的。
    他们倒是想管,他们也得敢管啊,所以在五城兵马司当官,你不干活不行,你干活也不行。
    这个时候锦衣卫插手了,他们终于轻松多了,人家是天子亲兵,有问题?
    来来来,我们老大找你,咱们去皇城里面找我老大聊聊?
    这也就是为啥很多影视剧里五城兵马司啊,地方捕快看到了锦衣卫就和看到了亲爹一样。
    那真真儿就是亲爹啊,咱们终于有靠山了!
    而且这一靠就干到了明末了。
    而处理这些事情的就是锦衣卫的东西两司房了。
    至于为什么要设立两个....说实话说什么的都有,可能是分权吧。
    然后北镇抚司负责审讯,也就是东西司房抓人之后,自己能够搞定的自己来
    自己搞不定的,来来来,北镇抚司走一趟。
    那儿的人专业!
    当然,南镇抚司就是负责管理的,只不过他们的驻地....有说在南京,有说在北京,这就不清楚确定的了。
    总之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官吏,还是管理文档类,位高,权利...看情况!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他们的权利和职责就仅仅是这些么?
    当然不是!
    这点权利算什么啊,人家有一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权利。
    可以说没有锦衣卫,大明哪里还有什么风华。
    我大明锦衣卫,最大的权利那就是管理街道外加疏通沟渠。
    而且还专门设立了锦衣卫第三大实权部门,街道房!
    而这具体的职责...就是你们看到的那个,当城管外加工程队,还有疏通下水道!
    啊,身穿飞鱼服,腰挂绣春刀,威风凛凛锦衣卫。
    去大搞街道建设,还要疏通下水道,这单单是想一想就觉得刺激!
    不过刺激归刺激啊,这活儿也非锦衣卫不可。
    并不是皇帝觉得他们锦衣卫碍眼什么的,也不是想那他们逗闷子。
    还是那句话,那是京城,放个屁都能熏到衙门官的人。
    在那里面不知道有多少达官显贵,自然也不知道有多少属于他们的宅子院子。
    不要觉得那个时候搞基建很容易,就和现在村里拆迁一样,最多就是碰到个钉子户啥的。
    你试试在京城拆迁,你哪知道你拆的这个是不是哪个高官的外宅。
    你把这儿动了,人家找过来了,你要是没个后台你是不是得疯了?但是这些问题在咱们锦衣卫这里都不叫事儿。
    别说你什么外宅,你就是侯爷的家宅,我说了得拆你就得拆你。
    为啥?
    奉旨办事,你想和我家老大碰一碰?
    尤其是明朝对于这京城的排水工作,也就是疏通下水道的这个活儿,本来就是很重视的。
    我要知道,就现在京都的排水系统里面,就还有一部分人家明朝人的设备设施,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手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当然,除了这些主流工作之外,咱们锦衣卫也经常干点特殊的活儿。
    比如明武宗时期,锦衣卫还负责养养那些动物,当然喂不喂大象咱就不知道了。
    至于天启皇帝的时候,锦衣卫管不管刨木头,钉钉子的咱们也不知道了。
    不过如果当初内侍人手不够了,这锦衣卫也是得顶上去的。
    当然了,除了职权之外,他们的地位也是会有变化的。
    甚至和东厂也是总有纠纷的。
    最开始宦官没本事,皇帝也不让他有本事,所以锦衣卫碾压宦官。
    毕竟,在仁宣开始,内侍宦官的地位开始不断拔高了。
    他们的锦衣卫首领也就从皇帝亲命变成了,兵部推举,内廷决定了。
    而这也是锦衣卫和三厂之间关系纠结的一大原因。
    什么叫做内廷讨论。
    内廷不是内阁,内廷是谁。
    说到底还不是皇帝和司礼监,御马监的这群宦官头子了么
    这个时候你再说锦衣卫,或多或少的都带了点宦官的影子出来。
    所以他们之间的地位,也就开始发生改变了。
    喜欢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请大家收藏:()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更新速度最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