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大清

第五百五十章 屁的大善人!


    PS:本章已经修改完成,可以订阅了!
    这些生员们从来不认为自个儿是笨蛋,再加上胡言和张希劲家的小犬使劲一忽悠,这些生员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大清时期的百姓都生活在康乾盛世,认为在朱皇帝统治下的百姓们才是真正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至于史书里写的大清平均两三年一饥荒、大清从皇帝到八旗老爷再到官府都不把百姓当人看……这根本就是朱皇帝和大明朝廷在往大清的身上泼脏水!
    正所谓读书使人明智,我辈读书人也算是饱读诗书,难道连朝廷的这点儿小把戏还看不明白?
    大清的饥荒死不了人,像大明这种一遇着屁大点事儿就赶紧赈灾的才会死人。
    人类都跟饥荒共存了几千年,要学会调整心态。
    大清的百姓都死绝了?都说大清三两年就饥荒一次,可是大清的丁口一直在增长,钱聋年间的丁口数量都超过崇祯年了!
    过去几百年的数据表明,因为饥荒而死的百姓数量远少于因为战争而死的百姓数量,现在大明动不动就打仗,饥荒还有什么好怕的?
    那些在大清的文字浴中挂掉的,没有一个喊冤的!
    尤其是以胡言为首的那些生员们更是感觉不爽,因为朱皇帝严格规定了百姓去工坊做工的要求,比如说最低的工资标准,比如说每天不得超过四个时辰的工作时长,比如说每工作五天就必须有两天休息时间,比如说严格禁止加班。
    诸如此类的要求,符合了那些泥腿子们的利益,但是绝对不符合工坊主们的利益。
    只不过,工坊主们只敢怒却不敢言——如果工坊主们不按照朱皇帝的要求来办,那么工会就会直接插手其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官府都察和御史衙门,更可气的是大明朝廷还有一大堆官办的工坊在跟普通的工坊主们抢工人,而且明明两个人就能做完的事情却非得安排三个人!
    对于那些以胡言为首的生员们来说,朱皇帝和大明朝廷伤害了工坊主们的利益,就等于是在伤害乡贤士绅的利益,伤害了天下儒林士子们的利益。
    这踏马不是妥妥的与民争利吗!
    我辈读书人就该凭着一腔热血劝谏皇帝,让皇帝回到垂拱而治的正道上来!
    可惜的是,一腔热血还没等热起来,就被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当这些蠢蛋们亲眼见到崔老汉把那碗清汤寡水的“早饭”吃的一点儿不剩,当这些蠢蛋们亲耳听到崔老汉说出当年大清的饥荒、逃难、饿死人、人相食,当这些蠢蛋们听到崔老汉说撑死也是一种好死法的时候,在场的一众蠢蛋们终于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了。
    说一千,道一万,人心终究是肉长的,尤其是那些被忽悠瘸的蠢蛋们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多少也能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心底多少还保留着一分良知,在察觉到自个儿确实有可能被胡言和张希劲家的小犬利用了之后,在场的这些蠢蛋们顿时有一种被人扒光了晾晒的羞耻感。
    朱皇帝微微瞥了生员们一眼,随后又望着崔老汉和他身边的几个老农说道:“几位老丈,他们这些小年轻的不知道大清那时候是个什么样儿,恁几位老人家可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要不,恁给他们讲讲,也好让他们知道咱老百姓的日子有多难。”
    崔老汉嘿的笑了一声,拿着烟袋锅子咂吧两口之后才眯着眼睛说道:“大清那时候?大清那时候哪儿有什么老百姓啊,有的只有猪羊,连大牲口都不如!”
    说到这儿,崔老汉忽然停了下来,望着一众生员们问道:“我听老一辈的讲过,说大明在崇祯爷以前并没有多少大善人,但是自崇祯爷以后一直到大清时期的大善人却特别多,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员们被问的有些懵。
    《管子·牧民》有言:仓禀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
    民间俗语也有言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无论是管子还是民言俗语,都充分证明了一件事:只有在老百姓不愁吃喝、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特别多的大善人。
    可是听崔老汉话里话外的意思,却又明显不是这么回事儿。
    眼看着生员们都是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样,崔老汉却是嘿的冷笑一声道:“要是朝廷和官府在乎老百姓的死活,要是老百姓都能像现在一样吃喝不愁,哪儿用得着什么大善人?”
    “多的我不说,就说我自己经历过的——钱聋十年的时候,我在一家陈姓的大户人家里扛长工,有一次碰到陈老爷下来巡视,眼见长工们的伙食太差,他当时就把负责长工伙食的管家骂了一顿,还说他自个儿掏钱给长工们加个菜,于是大家伙儿就都叫他大善人。”
    “可是你们仔细想想,他陈老爷是大善人吗?”
    “如果是管家克扣了给长工们的伙食钱,他陈老爷为什么当时只是责骂两句就算了?如果管家没有克扣,那给长工们的伙食要花多少钱,这事儿他陈老爷能不知道?如果他知道,那他还骂管家干什么?”
    “狗屁的大善人!”
    “你看看现在那些工坊主,他们给工人吃多少钱的伙食是他们的事儿,可是朝廷和官府管着他们给工人开多少工钱,朝廷和官府管着他们让工人干多长时间的活儿,伱看看百姓有人称呼他们为大善人吗?”
    “还有,你们也都是读书人,那你们知不知道大清还有个柳大善人?”
    听到柳到大善人这个称呼后,在场的一众生员们顿时傻眼了。
    无论是在大清还是在朱皇帝车翻大清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大明,柳大善人都很出名——柳家在大清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出过一个武略将军,问题是那时候的大清刚刚入关,什么人才能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当上大清武略将军?
    明朝的武略将军是武官从五品,清初沿置,也同样属于从五品,一般会授予绿营中层将领,而绿营是个什么玩意儿,想必大家伙儿也都知道。
    当时大清因为八旗军人数不足,便以招降而来的明军和其他各路汉军组成绿营,虽然后期有所改制,但是清初时期的绿营确实是由一些投降的官兵和匪兵之类的组成,实际上就跟皇协军的性质差不多。
    所以,柳大善人能够混到武略将军的位置,其功劳就算不如吴三桂、洪承畴之流,想必也差之不远……
    当然,这还不够劲爆,更劲爆的是朱皇帝车翻大清之后,在镇江发现了一个柳家十世柳溥仁经营的名为“同善堂”的育婴堂。
    柳家的育婴堂也叫保婴局,开设有八个子局,他家的家谱、传记自称“活婴数万,功德无量。”
    实际上,当朱皇帝的军队开到镇江的时候才发现,柳家所谓的育婴堂里根本无一活婴,反倒是在育婴堂外不远处的地里发现了七十余具婴儿的尸体。
    更加可气的是,当锦衣卫和东厂介入之后才发现,当时柳家三兄弟可不仅仅只是开设了育婴堂——在当时福寿膏还没有彻底传开的情况下,柳家老二就已经先人一步开起了烟馆,老三则是开了丝绸庄,老四开了赌坊,顺便还干着放息子钱的破事儿。
    这完全就是一条龙服务嘛——哪儿有个天灾人祸什么的,柳家三兄弟就赶到哪里赈灾,一边“赈灾”一边收养孤儿,顺便再让人去他家的烟馆里享受享受,没钱了还能去他家赌坊里搏一搏,实在没钱搏了还能借个息子钱什么的……
    这么牛逼的一条龙服务,就连一向以心狠手黑而著名的锦衣卫和东厂都被震惊到了!
    当然,朱皇帝并不会惯着柳家大善人的毛病,在下达了应抓尽抓、应杀尽杀的旨意后又让人把柳氏育婴堂案登在了《大明报纸》上,直接震惊了整个江南——镇江的文史学家周伯义曾说:郡中世族,张氏以名宦显,柳氏以名儒显,邑志儒林列名最多,他姓莫及。意思就是说在镇江这个地方,以张氏、柳氏两大氏族的人被写进地方志的人最多,其他的姓氏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由此也可见柳氏家族当时在镇江的影响力之大。
    这么牛逼的家族居然能干出这么丧尽天良的一条龙服务?
    再后来,就连柳家一世祖柳鲲的破烂事儿也被翻了出来,大明天字号的背锅侠正德皇帝也因此而再一次躺枪:
    正德十四年,江西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然而已经决意亲征的正德皇帝在走到涿州的时候却得到了叛乱被南贛巡抚王守仁平定的消息,宁王朱宸濠也被王守仁生擒活捉。
    兴致正浓的正德皇帝合计着朕还没有亲征,你宁王之乱就乱不起来了,那还怎么显出朕的本事?于是乎,正德皇帝干脆下令封锁宁王被擒的消息,仍按原计划取运河南下,说是要去南都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祭扫太祖陵。
    正德皇帝一行经青江浦达扬州,自瓜洲渡江,由镇江抵达南都。
    据史料记载,这个正德皇帝每到一处都是歌舞升平,游龙戏凤,在扬州时曾大肆索要美女,闹得全城不得安宁,而途经镇江时却没有再惊动地方官,反而趁着大船在镇江码头停靠的机会扮成富商模样,带着两个随从骑马巡游到府城西关外,日近中午来到土桥的一个农户家里歇息。
    农户家中仅有一个花甲老者——不用多说,这花甲老者必然就是柳家的一世祖柳鲲,话说柳鲲见来人气宇不凡,便打算好生招待,只是来人自带了水果和干粮,带头的一边吃还一边和柳鲲聊起了家常,问柳鲲说这儿是不是镇江,有没有杨麻子,名叫杨一清的。
    柳鲲知道杨一清,也知道杨一清曾经是当朝宰相,来人却张口直呼其名,说明此人来头不小,所以当一行人前脚刚走,柳鲲就直接跑去杨一清府上禀告。
    当时杨一清正辞官回乡赋闲在家,却早就已经听说了正德皇帝微服南下的消息,然而碍于君臣礼仪,杨一清却也不敢远迎,只能在家等着,现在听柳鲲这么一说,杨一清马上意识到这是正德皇帝到了,于是立即前去追赶,果然见到了正德皇帝。
    送驾之后,杨一清亲自来到柳鲲的家中,说:昨何由至尔家?有何敕谕?当一一为我言之,不必有所避讳。
    柳鲲说自个儿怎么也没想到昨天接待的竟然是当朝皇上,又说小民渎冒天颜,罪应该死,还请大人手下留情,等到诸如此类的一番屁话都说过之后又详细讲述了一遍接待正德皇帝的经过。
    杨一清见柳鲲应对从容,也不像是一般的村野莽夫,不仅没打算治他的罪,反而在寻问了他家里的情况后又说:尔以草莽之臣得觐天颜,且翠华亲临其宅,北固千古奇遇尔!固多福祉,子孙亦将绵世泽于无既矣!
    杨一清这番话的大概意思是:你一介平民,此生能见到皇上,而且皇上还能来到你家里,真是走狗屎运了,希望这种好运气,也能带给你的子子孙孙们。
    随后,杨一清对柳鲲给予了丰厚了赏赐,并免除了全部徭役。
    至于正德皇帝为什么要避开当地地方官员并且跑到柳鲲家去的原因已经不得而知,或许是正德皇帝为了作秀,体现自己的亲民?可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选择,却改变了柳鲲此后的命运,所以后人又把正德皇帝一路索要美女称为寻花,而鬼使神差地去到柳宅称为问柳。
    此后,因为正德皇帝南巡时曾亲临柳宅,柳鲲被地方政府列为“乡饮大宾”——乡饮是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悦活动,一般乡饮都要选几位德高望重长者做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这个活动,其中乡饮宾又有大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几个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级别最高,一般都是由皇帝钦命授予。
    也正是受到了这样的礼遇,柳氏家族在当地逐渐崭露头角,柳鲲长子柳淮生子柳方,称为三世。柳方又生子三:子春、子泰、子华,称为四世。四世柳子泰步入仕途,曾任山东清平县丞、浙江盐运司分司等职,这也为后来柳氏家族把持盐业打下了基础,京江柳氏从此也就繁衍兴旺了起来。
    为了证明自个儿家的牛逼之处,柳鲲在成为了乡饮大宾之后又特意找了一个牛逼的祖宗:宋朝著名词人柳永柳三变,声称柳家是柳永因为战火流落京口之后留下的分支,因此柳永也被柳氏家族尊为迁润始祖。
    当然,以上全部都是胡扯王八犊子。
    (本章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