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珞璎璇玑

第107章


    此去经年。今夕何夕。
    自皇帝走后。冷寂地宫里平静地像一潭死水。看似平静地表面。实质上是人地意念刻意支撑地结果。
    芊雪在宫中并不像其他宫妃们对皇帝地讯息翘以盼地等待。对于她而言。皇帝从很久以前。已经成为一个与她没有任何关系地人。陌生地。不带任何情愫。
    慕容玄霆变得格外忙碌。整日都很难见到他地身影。不用旁人提醒。芊雪也能猜出他一定是在谋划着什么。若是针对太后地复仇计划。那也无妨。毕竟皇帝一走。是对太后下手地最好时机。
    可时间过去了快半个月。慕容玄霆对芊雪依旧是只字不提。早出晚归。这一反常态地日让芊雪不免有些担忧。她越来越不明白。她唯一地哥哥。到底想要谋算些什么。
    手足至亲的两个人,被看不见的网,拉向不同的地方。
    太后代为执掌朝政的那段时日,贤妃日日在御书房陪伴太后左右,而淑贵妃亦代为统管后宫,维持着表面的和气。因为都是要面对同样的外敌,原本不合的女人们,反倒生出了不言而喻的默契,共同守护着皇帝离开后的天朝。
    前线的战报,每日都会送来。无论消息如何,都只会让人感觉心力疲惫。
    这一场仗,像那不停飘落鹅毛大雪一般,到什么时候,才会是个尽头。
    太后习惯性的边看奏折边揉着太阳穴,贤妃跪坐在一边,呈上刚刚热好的参汤,“母后你还是休息一会吧,身要紧。”
    太后揉了透眼睛,说道:“皓儿一走,国家内忧外患,哀家这个做母亲的,必须将天朝为皓儿撑起,不然,皓儿在漠北打仗,又怎能安心呢?”
    在那摇曳的烛光中,贤妃第一次觉得眼前的女人,有了老态龙钟的倦态,往昔精明,干练的太后,也渐渐变得苍老起来。
    贤妃将参汤递到太后面前,劝慰道:“即使是铁打的身,也需要休息的时间。母后已经不眠不休的看了一夜,还是休息一会的好。要是母后的身在这关键的时候出了什么差池,那天朝才真的不知道该让谁来支撑。”
    “等哀家把这些看了,自会休息的。”太后敷衍了几句,遂又拿起一本奏折。贤妃适时地将手挡在了中间,对太后说道:“母后,你固执起来真是和皇上一模一样。不瞒母后,皇上在临行前特意交代臣妾,一定要在宫里时刻的保护母后,母后的周全,才足以让皇上高枕无忧。”
    太后笑了笑,说道:“这些大道理哀家是明白的,贤妃你就放心吧。”
    “恕臣妾很难放心,皇上一走,母后是宫中唯一的支柱。若大树倒了,则会有很多人想方设法的成为新的大树,这样的局面,只会让后宫变得更乱。臣妾请母后务必保重身体,方能让后宫稳妥无忧。”
    太后一思量,贤妃的话不无道理。越乱的时候,就越容易浑水摸鱼。连日来因为朝政的事忙碌,居然将这随时都有可能生变数的后宫抛之脑后,若非得贤妃提醒,怕是等出了什么大乱,才真是难以弥补。
    觊觎着后宫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不计其数。乱国之际,正是出头之时,如今后宫因为有太后当政而平安无事,那些一个个家族官爵甚高的妃嫔们难保没有野心,若,朝中再生什么变数,只怕这局面……
    “有你的提醒,哀家很安慰。想来着宫中,也只有你一人,肯设身处地地为我们母着想。”太后缓缓地合上眼,不多一会,便已浅睡入眠。
    贤妃命人将太后送回慈宁宫,刚一出御书房,就与淑贵妃撞了个正着。
    淑贵妃见贤妃从御书房出入,柳眉一挑,说道:“贤妃真是命好,皇上都不在宫里了,还能随意出入御书房,真是让人好生羡慕。都说后宫不得干政,可依本宫愚见,妹妹是个例外呢……”淑贵妃说罢轻笑两声,从贤妃身前扬长而去。
    贤妃漠然地望着淑贵妃离去的身影,轻声道:“你是在提醒我,还是提醒你自己呢。”这宫中有异心的人,不止一二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六卷 天涯陌路 第一百六十章 战事
    人们翘以盼的等待并不能换来漠北战场上的捷报,T+的皇宫中似乎笼罩在一片灰色之中,压抑着每个人的心灵。
    对皇帝凯旋而归的期盼渐渐模糊,皇帝走后已有一月有余,朝廷上看似平静,可战场上传不回期待中的凯旋之音,让朝上的气氛,逐渐变得诡秘起来。
    太后即使日日正襟危坐,也无法洞穿这群拜倒在大殿上的臣们对于这江山有多大的觊觎。
    那一个个看似恭顺的臣,如同巍峨的未央宫,黑灰色的一片,分不清界限。
    皇帝在漠北的消息,太后秘而不宣,平静地例行每日的早朝。时间长了,自是有人猜测,而这般那般的猜测,莫不是出自野心作樂。
    太后冷凛的态度,镇的了一时,安不了一世。
    当人心的怀疑愈膨胀,终于以丞相为,在早朝时直言不讳地向太后提出了多日来萦绕的疑问:“臣等有事启奏太后。”
    太后尽量保持着平静,淡然道:“讲。”
    丞相起身上前一步,俯道:“皇上御驾亲征已有月余,可臣等从未听太后提及过边关战事,素闻皇上每日都会派人送回战报,臣等关心皇上及社稷的安危,已经到了不可不的地步。请太后今日告诉臣等皇上在漠北的战事--”
    丞相语音刚落,几个大臣纷纷跪倒在丞相身后,“请太后恩准。”
    这样的架势,太后早前便已料到,之前对边关战事只字未提,只想拖的一天便是一天,只盼皇帝能早日回宫。
    京中一旦民心不稳。将会让皇帝地处境更是如履薄冰。
    太后思量片刻。正色道:“哀家即使一直未曾提及。可众爱卿或多或少地都是知晓一些风声地罢?”
    此话一出。不少臣下低下了头。谁都不难听出太后话中责难地意味。私下议政。若被有心人士随意附加个罪名。就有可能与叛国谋反扯上关系。
    丞相抬起头。迎着太后地目光。说道:“御驾亲征。对于举国上下来说。都是一件天大地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无论去了哪里。自会有消息传回京都。听闻漠北之战并不乐观。臣等实在忧心不已。才会请求太后实情。”
    既然对方已经将话讲地如此明白。太后也不再刻意隐瞒。说道:“皇上所带地兵力不足。眼下正与叛军对持多日。胜负未定。”
    “太后可知为何会兵力不足?”丞相追问道。
    太后看了丞相一眼,心中甚为光火,“丞相这气势,可是要对哀家兴师问罪?”
    “臣绝无此意。”丞相躬身道:“臣只是想提醒太后,若不是年前为了铲除慕容氏的势力,大大损耗了国力,如今天朝的兵力未必会敌不过漠北的叛军。”
    “大胆--”太后喝道,双颊微红,“丞相是在说造成今天的局面是哀家的错么?”
    丞相不急不慢地赔笑道:“太后息怒,臣只是提醒太后而已,并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事。”
    半刻后,太后平定了心绪,起身说道:“今天的早朝就此为止,退朝。”
    “太后千岁千千岁--”
    在群臣的呼声中,太后头了不回地走出了未央宫。丞相若有所思地望着太后离去的身影,嘴边浮起若有若无的笑意。
    “小姐不必如此动怒。”静月快步走在太后的身后,宽慰道:“他们那些只知道拿朝廷俸禄的大臣,根本不会体会到小姐的难处。”
    “静月你错了,丞相今天并不是在提醒我,而是在提醒那些跪在下面瑟瑟抖的臣们,提醒他们天朝已经走到了怎样的地步,提醒他们应该怎样开始为自己谋划……狼野心,不足为奇。”太后叹道:“皓儿一日不回宫,我真怕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宫里已经大乱。”
    “小姐放心,皇上一定会凯旋归来的。”看太后满脸愁容,静月的心里隐隐生疼,只期望皇帝能早一点带回捷报,让宫中这般压抑的日早一点结束。
    “静月。”太后拉起静月的手,忽地止住了步。
    “小姐,静月在。”
    “我真担心皓儿不会回来了--”
    “小姐你怎么能说这些不详的话--”静月连忙用手指按住太后的嘴唇,说道:“皇上一定会凯旋而归的。”
    太后苦笑着摇摇头,“这几日来,我常常从噩梦中醒来。梦见皓儿浑身是血的倒在地上,我这个做母亲的,却束手无策。”
    “小姐,那不过是梦,不碍事的。”
    “可是静月你知道吗,皓儿那边每日都会传来战报,五日前,副将亲书了一封密信回来,这封信的内容,除了我,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太后贴着静月的耳边,说道:“皓儿在漠北身染恶疾,战事连连吃紧,这一仗,很难得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