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第二百七十章 科举考试可真的难啊


    洪武19年年初。
    整个应天府都是一片繁华之景,自从北元被大明打败之后,老百姓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都增强了不少。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着辽王殿下是如何把北元打的落花流水,又是如何俘虏北元皇帝这件事情的。
    至于说北元皇帝是被蓝玉给俘虏的这件事,民间都是少有宣传。
    而那些知道情理的,自然也不会去宣传蓝玉。
    蓝玉名气比起辽王殿下来说,那可就差差了许多。
    话题性也自然不如,如果在街头巷尾聊天,你不聊辽殿下,谁听你在那逼逼赖赖呀。
    这些话对于应天府的老百姓们来说,自然是已经非常的熟悉了。
    但是对于那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来说,都是很新鲜的.
    有不少来自乡下地方的,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么多厉害的消息和内容.
    而这个时候他们自然,也会坐下来听这些百姓说起,辽王朱启的事迹,原因无他,因为这辽王朱启可是他们的老师啊。
    自从进行了教育改革之后,不仅仅是应天府的国子监,就连乡下的那些私塾学校,也都开始进行新版的教科书了。
    而推行了几年的新教科书。
    在今年终于正式要把这些新教科书的内容,纳入到科举考试中。
    这对于那些学生们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只是现在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偏远地方的学生,可能没有办法获得这些教科书。
    自然要比其他人要晚学一些,或者是那些住在偏僻山村里的,更加不知道有新式教科书这种东西了。
    好在这种事情朱元璋也不算是第1次处理了,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他就曾经干过,南北榜这种事情。
    南北学习成绩不平均的事情,如今倒也可以来一个新旧榜了,原先的四书五经依然可以考,只是获得的朝廷职位可能要稍微局限一点。
    而新式学堂的内容,获得的朝廷职位则要更加宽泛优越一点。
    这自然会逼着那些士子学生们去学习新式学堂的知识,当然就算不想学习的也可以继续考四书五经。
    而只要新式学堂的东西,在这士子之中好好的传播起来,大家都认可之后,自然也就不存在新式学堂的数学。
    物理化学这些学科比不过四书五经的问题了。
    只要念书就能当官,天底下哪个读书人不愿意不想干呢?
    难道真以为四书五经这样的书是读书人心中最大的梦想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辽王朱启被任命为这一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后,自然也是立马就忙碌了起来,应天府上上下下,那些读书人也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如果说前几年的话,听到是辽王朱启如此年轻的人来当主考官,这些学生们自然是不服气的。
    但现在一听到是辽王朱启来到主考官,这些学生们一个个都是理所当然的表情,不仅如此,还有人会感叹一声。
    “不愧是辽王殿下,我早就知道辽王殿下定然是咱们所有读书人的骄傲。”
    原因无他,光是一手心学,就已经让辽王朱启在儒家里面声望斐然。
    更别说他们最近学的所有的科目。全都是辽王殿下编写的、
    像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东西,可不都是辽王殿下亲手编写,然后推广出来的吗?
    也就是说参加新式科举考试的,所有的学生,但凡是学过心学读过化学,物理和数学的,全都是咱们辽王殿下的学生啊。
    如今自己的老师当了考官还不高兴吗?
    这些学生们自然是心里非常高兴,也觉得理所当然,但辽王朱启可就是愁坏了没头了。
    虽然自己也在干着主考的事情,印发试卷安排保密工作,以及安排流程等等。
    但是太子朱标那边辽王朱启心里可是充满了愧疚啊。
    如此出风头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让自己的大哥朱标来干的,却没想到落到自己头上来了。
    但活还是要干的,而没过多久,到了正月的时候,很快就开始了科举考试。
    这个时间段在京城举办的考试也叫做春试。
    聚集群天下中举的读书人到京城一起来选拔人才,这些考中的学生将会进入朝廷中进行任职。
    考试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年头又没有什么电子设备,更加没有那么多的监控摄像头。
    所以只要将考生身上安全搜查检查身体,没有任何作弊的地方,然后将他们隔开就可以很大程度保证作弊行为的发生了。
    当然也需要考官不断的巡逻,而且在全封闭的环境上要进行三天考试。
    对于如何阻止作弊这件事情,古人的智慧可是一点也不比现代人来的差的。
    起码在明朝现行的制度就一定能够保证。
    因为起早就已经在准备了,而且手底下还有那么多的人帮忙。
    官僚这种事情,那些官员们可比自己要熟练的多了。
    更何况是科学考试这种死板的官僚主义行为,所以朱启基本上也没干什么事情,就把所有的工作都给完成了。
    而那些考生们,很快就告别了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进入到考场之中。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他们都将在考场里面进行封闭式的考试。
    要完成的科目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年头要学的东西也不如现在高考那样的少。
    他们可是要长篇大论,这三天的时间甚至有人需要手写上万字出来,可不是那么轻松随意的事情。
    朱启虽然身为主考官,但也就一开始露脸说了一句话,看到大家如此激动的表情之后,朱启在接下来的三天也都没有出现在考场之中。
    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因为自己的出现,而让那些学生们过于激动,导致现场的氛围被破坏。
    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自命不凡,但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而在三天之后考试顺利结束现场,也没有人因为作弊而被抓起来,毕竟这些学生如果作弊的话,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轻则被抓入大牢,重则有可能要被放归边境。
    毕竟明朝对于考生在考试的时候作弊的惩罚力度是相当大的。
    然后就是要批改阅卷了这些自然也有其他老师来做,不过那些数理化的课程,想要批改的话可就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够干的活了。
    好在朱启这段时间也已经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倒也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去批改了。
    而且在自己主持着科举考试的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大哥朱标也一直从旁协助着自己,丝毫没有任何与自己嫌隙的打算。
    这也不禁让朱启松了一口气,起码自己所想的兄弟之间产生隔阂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只是至此之后,自己这个圣人的头衔恐怕就要牢牢的坐实了。
    唯一让人放心不下的恐怕也就是自己的年纪,实在是太年轻了。
    很多的儒学家可能会不认同罢了,只是那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但朱启的身份可是大明的王爷。
    而且这么多年也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的成就也是万众瞩目的。
    可以这样说,圣人做得到的他做到了,圣人没做到的他也做到了,如果这都不能成为圣人,那还得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而在搞定了科举考试的事情之后,接下来还要选拔那些优秀的学生,朱启自然也只能通过成绩先进行第1轮的选拔,再进行面试。
    不过面试就跟自己没关系了,那是皇帝朱元璋的事情,朱启也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一会,不过朱元璋显然没有打算让他休息的意思,很快就让朱启进宫面圣了。
    而朱元璋这一次让朱启也不为其他。
    主要就是为了让朱启继续写他的国策。
    在为大明制定了鲸吞北元和高丽的策略之后,论国策这一方面,朱启在朝内自称第二的话,可就没人敢自称第一了。
    要知道能够打败北元的将军或许会有,但是敢自信拍着胸脯说,一定能够把北元控制下来的,可就只有辽王朱启一人了。
    而且从目前计划实施的程度来看,如果辽王朱启的策略,能够完美的执行下去,而大明能够继续开发北元的话。
    让北元百姓们臣服于大明,成为真正的明朝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了。
    如此厉害的计谋和政策,也就只有咱们辽王殿下能够想得到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让朱启写国策,为大明后续的千秋万代铺垫基础。
    本来这事情是应该是他朱元璋来干的,却没想到落到自己头上了,朱启也是相当的无语。
    但朱元璋又是自己的父亲,又是这大明的皇帝,皇帝都亲自开口了,他也不好说什么了。
    但写国策论什么的,他也从来都没有经验,那些春秋笔法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章的句式.
    他也不是很懂,就只能以白话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如果对上其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帝王,这么写的话,恐怕会挨训的.
    但他这一封策论是给自己的父亲,又是平民皇帝朱元璋。
    那就完全没有什么问题了呀.
    反而他写这种白话文,朱元璋看着还更加喜欢的.
    更何况朱启写白话文的话,推广起来也会方便很多,而且朱启也在打算推广白话文了。
    不过推广白话文最大的阻力并非是朝堂政治,或者是政策上而是生产力没错,你没有听错就是生产力制约了白话文的推广。
    为什么古代人会写文言文,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日里说话就是这样。
    而是因为用来书写的东西实在是太过宝贵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用的是竹简和布帛。
    竹简,制作就不用说了,麻烦之极。
    还得有刀一个一个刻,伱要是用白话文慢慢刻的话。
    得写到猴年马月,布帛那就是贵的离谱了。
    就算是王公贵族,拿布帛来写时间字的白话文,也是万万写不起的。
    自然是能多简便就有多简便了,后面虽然发明了纸张,但是纸张的生产规模一直都不是很大。
    而天底下的读书人用那么多,如果人人都用白话文的话,那肯定也是不够用的,即便是用文言文作为书写,也经常会出现洛阳纸贵等等这样的情况。
    而当你发现生产力提升上去之后,最先提高的也就是识字率了。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老百姓们买得起,书本用得起纸砚笔,墨自然识字率就上去了。
    毕竟在中国这个地方,每一个老百姓心中,都是想着能够有朝一日,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读书改变命运这个观点,在老百姓的心中还是非常深入的。
    朱启倒是不用多节省了,再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个国策论之后很快就递给了朱元璋。
    而他的国策论其实也就是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人才,提高科技水平,仅此而已。
    至于说什么对外征服等等这些都是水到渠来的事情了,当你发明出了马克沁,而对方还在用长矛弓箭的时候,征服也就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并非是能不能的问题了。
    朱启也将这句话写在国策里面,总之就是一句话,只要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
    对内,保证农民百姓们的生活富足,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就不存在颠覆政权。
    对外能够保证武力上的压制,科技上的垄断,那就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国家很难再改朝换代的原因所在了,你想想国家武装都是各种各样的飞机大炮导弹之类的,最主要的是,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你还怎么去改朝换代啊?
    谁吃饱了没事干啊?
    而朱元璋看到这篇国策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发表任何的感想。
    只是回去深思了两天,于是又把朱启给喊了过去,而这一次不仅有朱启在,还有他几个兄弟也都在现场了。
    朱元璋把这篇国策拿出来给所有人看过一遍之后,又带他们去祖寺拜了拜。
    老朱家的祖寺上面提供的除了朱元璋的父亲和爷爷之外,其他的人的姓名其实都已经无法考证。
    但这不妨碍朱元璋把祝祖寺修得又漂亮又宏伟。
    而祭拜之后,朱元璋也是二话不说就把朱启领到了人前。
    一旦夸赞之后,只对众人说了一句话:
    大明若无我儿朱启,真是万古如长夜!
    (全书完)
    (本章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