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知道|李令彬

第2章


作为一个“80后”,她竟然没听说过《灌篮高手》这部片子,真让我出离愤怒!我说你看完这部片子,再跟我谈什么是自信这类问题。 
  
  她真的看了一点,但是显然没什么结果。她说动画片足够搞笑,问题是难道自信就要像樱木那么荒谬吗,自负到近乎无耻的可笑程度?我说,显然你忘记了樱木的两万次投篮训练,但“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近乎唠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那是两万次投篮最初的精神源泉。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变现实的源头活水,改变要从心开始,态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改变的;但首先,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态度转变的问题。而后,为了始之具体化,更具现实性,你要从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比如说,打扮自己。化个得宜的妆,做做头发,换一身青春靓丽的时装。不一样的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最初只是假象,但它确实是最速效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对于别人来说,一个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现得自信!从表现自信开始,因常常得逞,你就会上瘾,反复地表现这种自信。伎俩养成习惯,内心慢慢地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习惯自信。 
  
  事物的发展,是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这符合一般的自然规律。当然,自信抑或自卑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仅靠技术或精神意志亦非根本之计。我们无法从新生儿的哭泣中,或者从DNA的检测中,看出一个人自信或自卑的倾向。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报告。我更宁愿相信,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早期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是不良教育环境的产物,没有例外。她在很小的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然后写作业,被关在屋子里练琴。她虽然弹得一手好琴,但从来离不开乐谱。她可以记得乐谱,哪怕不看一眼,但是它必须被摆在那里。乐谱一旦被拿开,她必定会弹错,因为她没有安全感。她需要抓住像乐谱这样的外在之物才能获得安全感,才会有信心。更为可怕的是,她的母亲据此一直觉得她很笨,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取得怎样的成绩,母亲的论断就像是一枚毒镖,狠狠地扎进了她的意识深处。她一直默认这种看法:“我很笨,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这并不能改变那个基本事实――我还是很笨。” 
  
  她的母亲像中国这代人中的大多数一样,他们耽误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格外在意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偏执得已近乎病态。他们一心一意希望在子女身上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甚至把全部生命意义都重重地压在了子女的身上。子女成才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全部,而成才的唯一路径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按照他们设想出的全面紧逼的方式进行教育! 
  
  她的母亲就是那种好强的家长。“好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词呢?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必然带来的是气急败坏的一两次失态,从此“这孩子很笨”的定性几乎“一劳永逸”地损害了一个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焦虑、自卑、过于注重结果,这就是她的精神状态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当她被保送直博的时刻,恰是她内心感到最失落的时刻,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大洋彼岸的美国,那里有她梦想的一间世界闻名的实验室。这梦想带着玫瑰色,但是我看不出它能改变什么。再去读洋博士,仍会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一样会有毕业时的前途困惑,还会有再遇到所有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时刻。在她的人生中,这种梦想的升级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梦想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落和创痛。她的人生需要解决更为严峻、更为迫切的命题,那就是首先肯定自己! 
        
第4节: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3)         
  精神的自由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土壤。不幸的是,她在对世界的感受最丰富、最敏锐的童年时期,却被关在家里练琴,甚至“几乎没接触过什么动画片”!我们还有多少家长在如此教育孩子?如果从小不能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享受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艺术训练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一个孩子如此焦虑、自卑,过于看重结果,再高的学历、再深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呢?   
  在MSN里,我告诉她,要学会在生活中找点乐子,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她为了直博,经历曲折,甚至要放弃本来迷恋的虫虫方面的研究。   
  难道生活就是为了享受快乐吗?她问我。   
  我感到胸口巨堵,反问,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吗?     
  但我认为……她说,今天的不快乐,可能成全以后的大快乐。   
  但是,什么是“以后”呢?“以后”是人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无用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以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今天”。假如所有的“今天”都不快乐,“以后”就会失掉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像你这次知道成功直博后的感觉。以前你一定千万次地假设过,假如自己能读博士,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没有!你感觉到以前的苦不值得,所以才会失落。假如读博士是美好的,那么你就应该每天都快乐地去读,“每天”都会在你的生活中具有终极性的意义。你竟然认为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这样活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教育给你造成了怎样错误的观念啊,那是违背人性的。快乐的原则重于知识的原则,知识是为了建筑更高级的快乐,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对人性基本需求的反动! 
  
  你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乐趣,所以你才不够热爱生活,也不够热爱自己。你不自信,太过焦虑,太注重结果,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放松心态。我讲到“享受”和“快乐”这两个词,就是为你的本性去除遮蔽。从前过时的教育思维已经使你迷失了本真的自我,我只不过提示你要舒展四肢,重新像一个孩子那样呼吸,那样去睁开眼睛感受世界,因为你缺少一段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到这儿,我都要哭了。跟她历时数月的交流,让我过于耗费心血。如果你试着这样长时间地鼓励一个丧失了基本自信的人,拼命地给她打气,跟消极思想做旷日持久的顽强抗争,你或许会理解我此刻的疲惫。 
  
  我想到了,她说,我要马上出去买漂亮衣服,大吃冰淇淋!   
  好兆头,我说,这比你之后再连读三个博士后都更加顶用!         
第5节: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1)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她就读于一所高考提前批次录取的学校,同班里很多人都带着可考进北大、清华的分数进来。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排名也都非常好,社团活动积极,参加校际比赛获奖,副修经济类专业,还兼职做一个英语网站的外国人专访栏目。她还想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因此忙着考托考寄…… 
  
  当如此这番介绍了基本情况后,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这些优秀中似乎有太多无意识模仿的成分,缺乏自主精神和原创性。很多优秀者的目标是基于对身边“牛人”的模仿,而不是作为个体的真实诉求。因此,这些优秀往往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她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的这个梦想,很可能是基于“许多人毕业都去了常春藤盟校,我也想马上去一个”这样的模糊意识。我问她为什么想要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她说是想要毕业后做一个更好的记者。我问,如果不上哥伦比亚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吗?她回答,去了会更好。我又问,你觉得自己申请哥大的优势在哪里呢?假如现在有一千个在著名媒体有记者经验的竞争者,和有一千个从新闻传播学科班毕业的人,你怎么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她说,这正是我很疑惑,要来问您的问题。我回答,这也正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在我看来,如果你的记者梦是踏实的,就应该先做出成绩来再申请哥大。为什么?请听我解释。   
  按照一般的发展路径,像理工科或文科中的纯学术研究类专业,直接读研或去留学读研都是对的,只要你真的喜欢这些专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