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知道|李令彬

第5章


我努力试图改变自己,想适应这里,但是无济于事。我不愿意把最美好的青春葬送在这些污水污泥和细菌身上,我不适合搞学术。可是,我辍学回去找工作么?找哪个方面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定位?以后的路又该怎么走?就这样放弃这个博士学位?太多的问题了,一想就头疼……我醒悟得太晚了。我有优势,却白白浪费;我有理想,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Robin,我急切需要你们的帮助,辍学以后的人生该怎么走?估计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辍学了(打算明后天就跟教授谈判)。如果我去北京,一定会去找您的。急切盼回复! 
    
  狗急跳墙的项退雪   
  我在跟学生对话的时候,遵循着一个简单原则:如果你念某个专业极其郁闷,大一见到你时我会鼓动你赶快退学。大四见到你时会劝你忍一下,受苦就当是成人礼了,先拿到学位再说。 
  
  我没法从这封来信中知道你之后该干什么,我毕竟不是算命先生。但我能知道的是,三五年、六七年后博士念下来,如果你能保持精神正常,就会更加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所以先赶快回来再说!出国诚可贵,学历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套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这几句被引滥了的诗章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若为……故”这个地方想了几个词儿,是“成功”、“事业”、“理想”还是“幸福”?最后还是觉得原诗的“自由”一词来得最贴切、最痛快,自由才能给你一切可能。放弃这个食之无味的洋学历,并不一定能带给你事业、理想和幸福,但是至少能带给你成就这一切的自由。自由,这是你可以直接和马上获得的实惠。你挣脱的是锁链(包括全额奖学金),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我无法给你具体的指引,这个等到你来北京后再细说。幸运的是,在劝没有学术志向的人从攻读博士的路上退下来这方面,我是很有经验的。也许你只需要一些职业培训和求职指导,也许你需要在国内读一个应用型的研究生,也许你应该再换一个专业重新出国,这些问题并不难办。首先你要有勇气回国,有勇气给自己的人生一次再选择的机会! 
  
  我之所以要把这封信发表在这里,是为了更多的人,因为它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出国读博本身可能并不是那么“易于忍受”的,尤其对理工科的学生。我接触到大量类似的案例,他们身居国外,有些甚至工作数年,但是生活的状态竟长期如此不堪重负。在很多向往留学的中国大学生的脑子里,他们想象的是没有工作和学术的生活,他们想象的是在一个天堂般的国家,过着带翅膀、光环和棕榈枝的悠闲生活。他们想到的止于“我在哪”,而从来没弄清楚“我将在干什么”。读博本来就是一条苦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奋斗需要格外的代价。这时,假如你所研究的专业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甚至是本科四年以来就一直讨厌的,你还能剩下什么?父母的期待、同学的羡慕、出国的光环、全额奖学金……所有这些都会成为青春的沉重枷锁。而青春,而自由,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加可贵的东西? 
  
  我并非在说出国的坏话,也并非在诋毁留学运动的伟大意义。不管留学还是读博,都应该是为了更有尊严的生活,为了追求人生更高的价值与意义。那些在国外过得很痛苦的人,在国内时往往就没有学会善待自我,学会享受当下的快乐,学会问一问生命的根本价值与意义――“我是谁”比“我在哪里”更重要。那些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希望你们能从关心申请细节,关心GRE、TOEFL和签证的空隙中想到这一点:留学本身并不浪漫,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后记:   
  回信两周后,我就在北京见到了这位退学归国的女生,她兴奋又焦虑。我和她一起探讨了应聘外企的技巧,并且给她推荐了一些可供系统阅读的图书。我们谈完之后,虽未形成具体的结果,但是足以令她迈着轻盈、自信的步子走出去。自由,让她觉得每一口空气都是甜的。 
        
第10节:技术强人“越狱”记(1)         
  第二编 从不优秀到大有出路   
  技术强人“越狱”记   
  他从军校退学的经历并不值得宣扬,甚至可以说是危险动作。他没有上过IT培训课程,完全依托于互联网和图书资料自学的过程,则是一次惊人的自我救赎,这神奇地改变了他的命运,并把他推向了全球化环境下时代风云的前端。 
  
  几年以后,人们最初的风凉话终于转变为对他的艳羡和赞美。亲戚邻里常夸他:“你真是个天才!”   
  “你们才是天才呢!”他常常在心里回呛道,好像自己多年的努力都被这么一句评语抹杀掉了。他经历中最为震撼人心的部分绝不在于他有超拔的天才,而在于他在逆境中那种自动自发的卓绝努力。 
  
  他本来就读于一所军校的指挥专业,制式化的生活方式令他很不习惯。军队教育里对服从强调得太多了,这本不是错,但这跟他的个性不搭调。进入军校后,他作出了种种努力和调整之后还是觉得很不适应,最后他决定离开。 
  
  那时候,他并没有绝对的自信,无法面对直接离开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于是,他开始了在围墙内挖地洞式的“越狱”生涯。五年后,当已经在一家创业型IT公司做到CTO(首席技术官)的他自信满满地坐在我面前的时候,他最爱的电影还是那部有着经典寓意的《肖申克的救赎》。 
  
  他当时从学校里“越狱”的计划就是先韬光养晦,磨练出一技之长,为自己的出走道路打下稳妥的根基。从大二有了这个决定起,他就再也没有在踌躇、失意、埋怨中消耗太多的精力,而是选择了埋头苦干。 
  
  事后证明,他开始拿到的高级程序员资格证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在准备程序员考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的编程知识及自学能力,却使他受益无穷。他那时每天学习18个小时,而且坚持这种强度整整三个月。 
  
  军校地处偏僻,没有资料,不能上公众互联网,他就请假到城里买回所有可能用到的资料,不定期地请假去网吧,在各种技术学习网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网页上下载资料,把它们保存在U盘里,带回来放在笔记本电脑里,不懂的英文单词用词霸一个一个地查。他不断写程序,并在自己的电脑里运行,背诵和演练知识用掉的草稿纸堆积如山。 
  
  军校的生活有诸多限制,校园无法自由出入,活动也很不自由。诸多的训练课程及整理内务等杂项花掉了他大把的时间,他只好把一些图书资料撕成小片拿在手里,在军事训练的空隙瞄上一眼。很多人不理解他在忙什么,没有人给他鼓励和支持。他甚至得偷偷摸摸地学习,以免被更多人发现他的“反常举动”,给干部打小报告。 
  
  就这样,他编理由请假出去报名,托关系请假出去考试,终于通过了高级程序员考试。   
  证书还没有拿到手时,他已经急不可耐地开始找工作。三个月的挥汗如雨挣来的一纸证书并没给他带来运气。所有的努力仿佛都失败了,他意识到以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学士、硕士太多了,就算自己这样用功,三个月与他们三年五年学到的知识相比,也只是皮毛而已。 
        
第11节:技术强人“越狱”记(2)         
  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拥有自身的核心专长!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跑步前进。   
  在当初准备考试时熟悉的一个学习网上,他注意到了手机软件研发这个方向。将软件应用于智能型的手机,这个方向当时是全新的。他本能地为这个出路感到兴奋,几个礼拜他就学会了一种开发程序,做出的东西勉强可以运行。 
  
  这时他想,我几个礼拜学会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呢?况且,基于这个开发平台的东西做出的产品也太过粗糙。接着,他又留意到一种新的开发程序,做出来的产品精致了许多,但学会使用的过程很漫长。当时国内只有很少几个技术人员会用这种开发软件编程,能够收集到的中文资料也少得可怜。 
  
  他又花了一些时间去摸清基本情况,其难度令他多少有些绝望,他甚至想过放弃。带着这种绝望感,他一边吃力地学习英文的资料,一边把自己的学习资料翻成中文,后来竟把笔记做成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推介教程,编制成电子杂志发布在网里。他用一种显然是技术大拿的口吻介绍这件新事物,在不少专业网站引起了轰动效应。 
  
  不久,就开始有各种人物各怀目的地与他联系。有人讨教技术问题,有人请他帮忙做一些项目,有出版社的编辑找他出介绍这种新技术的图书,更有全球顶尖大公司抛来邀其加盟的橄榄枝。 
  
  由于身在军营,他无法及时查收邮件,无法随时接听电话。这时候,他终于得到一个好机会,被下派到地方的一处哨所见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