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极品赘婿

第二百一十四章:治国三,开海!


    “废除徭役?”
    朱元璋明显神色一顿,目光暗淡的看着赵晨道。
    “我个人拙见,朝廷既是公权力,也有个信任问题,民间百姓对朝廷信任,而这个信任,是有保质期的,一旦保质期过了。”
    “朝廷还要按照以往的制度,耗费民力,必然会导致百姓不堪重负,看不见活下去的希望,从而流民遍地,揭竿而起。”
    “废除徭役制度,改为雇佣,很有必要,朝廷可以出钱,其他的一切不管,做各种各样的大工程。”
    “百姓为民,却只是农民,实际上的百姓,乃是百业,织衣纺布,养殖鸡鸭,小商小贩,修修补补,乃至山上的树枝柴火供应,这些的从业者,都是百姓。”
    “如果朝廷废除徭役,改为雇佣制度,百姓农忙时,在家中忙着农活,农闲时,朝廷工程不断,百姓可以务工。”
    “也能贴补家用,而如今没有大型器械,若是陛下真的要把都城迁往关中之地,首先要打通的就是与云南的联系。”
    “都城在应天,水路虽然驳杂,但云南和京师还算紧密联系,倘若都城到了关中,水路便只能弃之不用,而改为陆路交通,崇山峻岭,工程永远不会断绝。”
    “百姓虽然活的会很累,但他们也有奔头,对生活有足够的期盼。”
    “倘若陛下不改徭役政策,都城迁往西安后,想要打通陆路和云南的联系,必然要召集民夫数十万人。”
    “历时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打通路上联系,如此的话,过度消耗民力,让百姓不堪重负,看不见生存下去的希望,只会加剧朝廷和百姓,走向对立面的速度!”
    赵晨倒是没有危言耸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天然就是这般,平衡很难,可打破平衡却很容易,一旦打破平衡,结果可想而知。
    云南与关中,崇山峻岭阻隔,除非朱元璋会放心沐家,可即便朱元璋放心自己的干儿子,那朱标也放心自己的义兄,到了三代人呢?五代人呢?
    还会那么放心吗?
    而沐家,天高皇帝远,崇山峻岭阻碍,他们又会不会起不该有的心思,封锁深山,自立为王?
    都城在北平的话,水路还可用,从云南境内入河道,飘飘洒洒的来到应天,转头北上,进入运河。
    整个大明境内,大江大河,南北走向的根本没有,运河还是人工修建的,天然形成的根本不存在。
    而西安那条线的运河,早就荒废多少年了。
    “你这可真是给朕提了两个治国之策啊,让朕来做选择,好啊,好啊!”
    朱元璋双手背在身后,他放弃了继续去看奏疏,因为他感觉,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赵晨说的很简单,但做起来,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废除徭役,只要一道圣旨,但改为雇佣制,朝廷要每年花出去多少钱?
    而另一条,改商税,直接对半增长的商税,又要面临多少阻碍。
    朱标似乎看出了老爹的心思,犹豫片刻,看着赵晨道:“你刚才说的商税,只说了十五税一和七税一,那三税一是什么?”
    “三税一针对海外贸易,所有出海的商品,除朝廷禁令的物品外,一律按照三税一的标准执行。”
    “海外的商品进入大明,一律按照二税一的标准执行。”
    赵晨要做的很简单,在政策层面,给大明建立一个顺差贸易的壁垒,本身海外的东西进入大明,就不是很受欢迎,如果再苛以重税,那就更没有什么销路了。
    可大明的商品,在海外那是紧俏货,元廷的市舶司,已经荒废五十年了,也就是说,中原的物品,已经五十年没有前往其他地区了。
    无论他们把商品送到那里,即便是三税一,大明的商人也有的赚。
    “陛下,其实我的三条治国策,还有一条没说,就是……开海。”
    赵晨顿了顿,他也不知道,自己说这话,会不会被老朱送去诏狱,开海,朱元璋的禁令是片帆不得入海。
    这条禁令已经执行了十多年了。
    多少人提议让朱元璋开海,都被朱元璋给捏死了。
    眉目上挑,背着手的朱元璋转头看向赵晨道;“开海要做什么?大明现在什么东西都没有,一旦贸然开海,商人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必然会把物品集中,销往海外。”
    “如此一来,大明境内的所有商品都会涨价,物品严重匮乏,物资外流严重。”
    “刚刚有点恢复的民生,又要被打入深渊!”
    朱元璋对那些商人的脾性太了解了,他们为了钱,为了利润,真的是没什么不敢做的。
    “其实……这三条策略,只有前两条是需要尽早安排的,开海的事情,陛下退位之前安排就好。”
    吞了吞口水,他能感觉到,朱元璋一听到开海,气血上涌,怒气升腾。
    而开海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有许多需要朝廷去做的,海军,水师!
    “你给朕算一算,倘若每年招募三十万民壮,时刻修桥铺路,朝廷需要支出多少钱!”
    朱元璋绞尽脑汁,他本就是小农思想,即便如今做了天下最大的地主,也改变不了。
    废除徭役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诚如赵晨所说的,那是开历史先河,收天下民心啊。
    “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且也不能以人数作为基础,还要看地区,金陵招募一个年壮,一个月要二十文钱吧,如果有些技艺的,至少要三十文钱起步。”
    “但如果在其他地方,未必要这么多钱,而且,朝廷修桥铺路,也不是朝廷自己来做。”
    赵晨躬身作揖道,这账根本就不是算出来的,各地民情不同,价格也会有许多差异。
    单单给个人数,鬼也算不出来啊!
    “不是朝廷自己来做,那是谁来做?你来做?”
    朱元璋瞥了一眼,目光凝视着。
    “那也当然不能是我来做了,朝廷只管把任务分派下去,分派给布政使,布政使再分派给知府,知府分派给县令,县令作为基层,去做这件事。”
    “所有郡县,同时动工,一个郡县修一块地,等到最后,朝廷只需将其连接起来,足矣。”
    “而一旦出现贪腐的事情,或是公款私用,工程不达标。朝廷直接问责布政使,问责知府。”
    “权力压到最低,布政使顶着朝廷的压力,知府顶着布政使的压力,县令要顶着布政使和知府的压力,再派各地御史监察,由锦衣卫前往验收。”
    “作为挑毛病专家的锦衣卫,验收的过程中,只管挑毛病,不好的加强,好的加勉,差的直接抓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