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27章


  修行的方法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
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
不好的心理活动。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
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
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
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
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
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
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
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
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世界上行善
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
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
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
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
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
  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
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
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
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
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
不了一个人?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
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
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
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
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
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
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
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
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
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
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为了神圣
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
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
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
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
  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
  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
  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
  世界还是照常存在。在此三阶段之中,我们又可以用三个名词来解释。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
  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
  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
  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
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
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心无旁
□,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
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
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
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
悟,悟也不会深的。
  在此,我要告诉诸位,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
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如果想得
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
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最后为诸位祝愿,身心愉快,法喜充满。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四日(星期一)讲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山纪念堂
  简许邦录音·张刘佩珍笔录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
  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的名词太多、经典太多、论书太多、教理思
想的派别也太多,初进佛门的人,颇有望洋兴叹而不知何取何舍的困难。即使是专门以研究
佛学的学者而言,也很难找到几位精通全部佛学而了无疑问的人来。因此,佛学两字,对于
一般人来讲,的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其实,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法,是将他亲自体证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
诉了我们。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来修学,他没有希望他的教义,
被视为一派哲学的体系,当然不会希望学者们把他所证得的佛法,看作一门学术,放到研究
室和图书馆里去,让人家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它。
  所以,从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论,只有学佛,没有佛学。学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
学佛,始有转凡成圣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学,是研究的一门人文科学,它能告诉我们佛教在
形态和地域上的演变,以及在思想上的发展,也就是将佛教的教团史和教理史,作各种角度
的分析和考察,而视之为佛教的考古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它并不负有劝人信仰和实践
的责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