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就业第一课)/宋三弦

第4章


不过能汲取教训,知错能改也算不错了。
  像小周这样的状况很多企业都遇到过。那些刚招进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没受过什么磨练,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常会倚仗着自己的一纸文凭冒出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瞧不起周围的人,一点没有团队精神。其实不管你是什么名牌学校毕业的也好,硕士博士也好,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学历再高也是纸上谈兵的东西。把学到的理论放到工作实践中能不能有用,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都还是个未知数呢,真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其实,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在工作中没什么好处。你有没有能力、能做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都是工作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真要是人才,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大事;否则,就是个博士、博士后,也一样没有他的社会经济价值。更何况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有限,很多工作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到最好。你要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肯定会闯祸的。
  采访后记: 
  象牙塔下走出来的优等生,迫切需要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肯定,于是往往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就想有所建树,希望能尽快得到赏识和赞扬。然而,职场的制胜之宝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和磨合,操之过急,只能“拼得开花、不得结果”,继而产生“怀才不遇”的“小人物”感伤,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甚至有必要出现“俗气”,比如闲聊、比如聚餐。其实,能够“雅俗共赏”,是我们能力和健康度的体现,假如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欠缺,那么不必抱怨世俗,最好的做法是自我学习和改善。利用“互爱效应”来帮助自己更快地进入同事圈,要知道感情是互动的,只要真心付出你的爱,你就会逐渐拥有坚固的“群众基础”。
  学历高、有天赋当然是值得自豪的。但如果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这些优点,萌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将这种肤浅的优越感带到工作中去,则会极大地妨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可叹的是,现今的应届毕业生们往往会犯这种自恃才高的错误。其实,社会是一个比校园远为广阔的天地,作为应届毕业生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如果我们在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就能谦虚些、平和些,做什么事都多想想别人,是否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便能够好解决一些?
  第二部分
  第8节:满翅乱羽的飞翔鸟(1)
  满翅乱羽的飞翔鸟
  我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读到高中就出来创业了。工作的时候经常感到知识不够用,必须向其他人请教才行。从这一点说,与其说我对大学生比较敬重,倒不如是我对知识的敬重。近年来招人的时候也都会考虑到学历问题,多招一些大学生。
  现在我们公司大学生的比例已经占到员工总数的25%,在同等企业中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这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种类也是非常多的,从服装设计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人力资源等等各个专业的人都有。
  不过在我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是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的,能有高中毕业生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那时候大学生可是个宝贝啊,他们一般在大城市就能找到工作,在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国家级大型企业还真不好意思招呼他们呢。
  当然这些年就不是这种情况了,现在大学生哪儿都是,想招人还是没问题的。我们公司前几年业务扩展了不少,因此新设了许多重要的岗位,想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几位部门主管还因此专门跑了各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时在招聘人才方面,他们是比较青睐应届毕业生的,认为年轻人热情、好学、可塑性强、干劲足,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凭什么我掏钱挨骂
  当时是1995年,我们公司那年就招了8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4人学的是学服装设计的,2人是企业管理,还有2人是化工类专业。当时,我真的是很器重他们,给他们的待遇也相当不错:工资开到3000元――那个时候的3000元估计要比现在的3000元顶用多了吧?还有住房单间、三险一险不少。给这些待遇就是不想让他们觉得到我这儿来觉得委屈,我没有亏待他们。
  可是,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月,就把他们中的两位给辞退了。这两个学生学历是高,简历上记载他们的在校学习成绩也确实好,但他们进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我大跌眼镜。
  当时有个任务是让他们发几份国外传真,因为可能要与对方通话,要用上这两个大学生的外语。他们踌躇满志地走到了传真机旁边,也没先问问前台秘书怎么操作,就开始摆弄。摆弄了一会儿后,估计是没辙了,才冲着前台秘书招招手:“嗨,你过来看一下,传真发不出去了,怎么回事呢?”
  前台秘书走了过去一看――好嘛,传真机壳被打开了,里面有个零件叫他们给掰断了。不明白怎么不虚心请教别人呢?我听秘书汇报了这件事后,心里有点恼火;我不是心疼传真机,这不是耽误我事儿吗?
  想想这属于年轻人的莽撞,总以为没有自己不会摆弄的,我就没有深究这件事。传真机修好后,我就让前台秘书去教他们发,反复教了他们好几遍。可眼见他们还是很不当回事,一边唠叨“就这么简单呀”,一边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的。我在旁边看得很不舒服:什么事都是从小做到大的,再简单的事你要是不学就是不会啊!
  与这两个大学生相比,我们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助理文化程度不高,可他现在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在公司里是数得上的。他们俩倒好,刚进公司的第一天就在背后嘲笑这位助理普通话说不利索,认为他是大老粗,是裁缝出身,没学过管理还管人,说这不是什么现代企业制度的表现。除此之外,他们还爱攀比、爱发牢骚,经常用公司的电话给以前的同学打长途。
  一天晚上下班后,我请了几个台湾来的客商吃饭。饭后我忽然想起当天买的几本书落在公司办公桌上,于是便回公司取书。远远地看见公司的灯还亮着,心想都晚上10点了,怎么还有人加班呢?打开门一看,好嘛,两个大学生一人抱着一部电话正在高谈阔论呢,他们看见了我,笑着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又继续和电话那头聊了起来。
  我此前也听一些公司里的老员工跟我抱怨过,说这两个孩子经常在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至于电话内容他们自己也并不掩饰,主要都是“在哪儿工作,一个月拿多少钱”这样的话题。此类电话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在公司食堂吃饭的时候他们会逢人就说这儿有多么多么不好,他们的同学工作环境和待遇有多么多么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有一个老师傅很气愤地跟我说:“曹总,我们聘的哪是职员,分明是祖宗!”
  第9节:满翅乱羽的飞翔鸟(2)
  到了月底,电话清单打出来一看,办公室的电话费涨了快一倍,好几个外地长途都是超过3个小时的!我把他们两个叫到经理室询问、想借这个机会加以告诫。他们满不在乎地说:有急事的时候打了公司几个电话,也不至于这样吧。言下之意是在讽刺我小气了。我被他们气得够呛,再想想听到的那些“劣行”,得,算是我小气,浅池子养不下您这两位蛟龙。我多给了他们一个月工资后立马请他们走人。思来想去也还不只是电话费的事,就他们那个吊儿郎当、不屑一顾的态度很让我气恼:该干的活做不了,拿公司的电话骂公司、丑化公司形象忙得却是那么起劲!我又不是欠他们的!
  其实我也知道招应届大学生既有利也有弊,而且我当时是有心理准备的――要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给他们张扬个性的空间。我也做好了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把一个应届生培养成企业人才,用至少3年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骨干。我也并没有急功近利,想要他们一下子就什么都懂,什么都做好。大学刚刚毕业没有实践能力,这很正常,毕竟没有进入社会接受锻炼嘛,而且经验也是可以慢慢积累的。
  可他们呢?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着实让人心凉啊,让你不想辞退他都不行。其实这些也只是工作中的小节,但是如果这些事情都处理不好,我们怎么相信他们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呢?
  像这样的大学生我怎么敢用呢?倒不是说他们人有多坏,就是觉得还是没有很好地转变社会角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甚至还把学校里散漫和无组织无纪律的习气带到了工作上。这一点我是最看不顺眼的。
  从内心讲,我是比较认可大学毕业生的,毕竟要读到这么高的学历,都是忍受过十年寒窗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刻苦求学的精神,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些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不过我想:他们很可能把这些优势都留在中学阶段了,上了大学后他们就自我松懈了。
  找不到配得上他的同事
  不到一个月先走了两个,两年后剩下的6个人也都走光了。我记得6个人中有一个姓武的。之所以能记住,是因为他有点特别。
  小武是学化工类专业的,考虑到销售部门缺人,就把他安排到销售部去了。平心而论,小武是一个能力颇强、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学生,这学生的个人形象很不错,一看就是一个利利索索的小伙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