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就业第一课)/宋三弦

第11章


  当然,我承认,一两个大学生出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都有问题,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讲,用人的决策对错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遭遇过一次已经足够,自然不敢再冒险用企业宝贵的时间来跟这些人玩游戏。即便将来企业会招聘一些大学生做事,也一定要加上一条:有若干年工作经验才行。还是让玩得起的企业先去磨炼他们吧,我们只要能给公司带来收益的人。
  采访后记:
  郭总说自觉得这段用人经历当真如噩梦一般。虽然他说以后再也不用应届毕业生有些偏激,却是将心比心可以想通的。
  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是一个群体,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容易由一个具体事例泛化到一个全体的概念。晓东不可用导致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可用,这本是个不等式,却因为心灵上的阴影加重了一块最重的砝码。毁掉一个形象很容易,再建一个形象得付出数十倍的努力恐怕也难以挽回。用人单位有了顾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危及到晓东尚在校园里的师弟师妹们,这个代价太大了。
  人们评价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认为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但在心理上却极不成熟。从校园里出来,他们往往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规划,找不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担当的角色;没有经历磨难,不通世事,从而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意义,更别提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
  企业录用大学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并愿意做一些繁重的活儿增强企业活力,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心态则很难得到企业青睐。
  错的已经错了,现实问题总还要去解决,套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头上的咒语什么时候能够解除?这还是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否则恶性循环下去,又对谁有益呢?
  第四部分
  第23节:我这里适合的工作太少了(1)
  我这里适合他们的工作太少了
  2000年的春天,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做了个社区型的网站,网站很快就获得飞速的发展;当时正值国内网络热潮,投资也来了,我们需要招聘大量人员组成公司结构,脱离个人网站的模式,开始正式运营了。
  那是4月,天已经开始有些热了,招聘会的会场里更热。提前进场后刚准备好招聘展板,应聘的学生就潮水般涌入了。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挤到台子前看清楚招聘内容,觉得合适的就往我们手上扔份简历然后挤出去,有的看完觉得不合适直接转身就走了。半天下来,手上应聘各个工种职位的简历已经摞了一堆。
  人已经陆续离场时小邓又回到了我面前
  我们当时主要招的是程序员。我印象很清楚,在小邓之前有个胖眼镜——圆乎乎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上来递简历的时候同时拿了一张光盘,说是他在学校期间做的程序。
  当时还远没发展到现在移动办公阶段呢,笔记本是很贵的,我们倒是想过是不是弄台台式机放到招聘现场,但一想会场肯定没有网络条件(当时最可能的是拉条电话线拨号上网),如果没法上网给人家看我们的网站的话,就没必要弄台PC进去那么麻烦了。所以这个胖眼镜拿光盘跟我说是他做的程序时,我很窘——我没法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他这个举动差点震住了我。
  知道我没法当场让他展示才能后,胖眼镜很失落的样子。他问我:听说做网站的工资很高,是吗?我说:绝对数值肯定高过你做其他工作的同学,但相对数值可能还低呢!他很惊讶:什么意思?
  我给他细细解释道:从绝对数值上可以这么跟你说,如果我们录用你的话,按你的学历,试用工资就是2000,转正后会是2500,到年底如果表现好的话还会再加薪。而你的同学如果到工厂大概也就每月600元到800元,这还得是效益不错的厂子才行,所以说绝对数值上肯定是高的。但做网站工作基本上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难题解决不了的,就不是加班熬夜或者没周末的问题,甚至睡觉时你都得想该怎么处理。这么一算单位工作时间,工资的相对数值就未必高了。
  听完这些,胖眼镜的脸上原来的失落又混入了一种迷茫,我觉得甚至都可以算惆怅了。后面,在例行公事地询问了我们看过简历后会何时通知他考试等问题后,胖眼镜郁闷地挤出了人群。
  到当天招聘会快闭馆前,人已经陆续离场了,小邓又回到了我面前。说又,是因为当时我就能感觉到,这个学生今天在我眼前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
  小邓个子不高,白净清瘦,问我:老师,我的学历是中专,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我觉得我能做你们要求的程序员,可以让我参加你们的考试吗?他说话的声音不高,有明显的南方口音,语气谦逊、和缓,发音清晰,在窗外射进的斜阳中,很安静地看着我。
  当时我心里就有感觉,这个学生这么稳重自信,应该有戏。我说:网站的工作比较辛苦,有这个准备吗?他说:下午你和那个问工资的同学说的时候,我也在旁边。动脑子吃苦我不在乎,只要认真能做出结果就值得。
  我接过简历,随便翻了翻,说: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很好。我们大概会在三四天后考试,你回去还是要好好准备一下,希望你能加入我们公司一起工作。
  小邓笑了,那种笑说如释重负就夸张到不够准确了,应该是放松到很纯的开心吧,说了声:谢谢老师,我会考好的。
  我录用的居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
  招聘会结束后,我们在筛选简历的基础上通知部分应聘者考试。参加的人里至少一半正规大学本科应届生,胖眼镜和小邓都参加了,还有一个专程从黑龙江赶过来参加招聘的专科生阿发也在这时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们连夜看卷子,最后结果大出意料——也许是我们从国家正规考试题库里组合的题偏难吧,考第一的是小邓,80多分,第二是从其他单位跳槽的高级程序员大林,70多分,然后大部分都是60分左右的了,胖眼镜只考了50多分。
  我们商量后决定:50分以上的全都约面谈。了解对工作的意愿,从谈吐上感觉一下素质,能要学生的尽量要学生——他们有冲劲,好带,适合新公司,更适合IT类企业。随后我按名单联系确定面谈的时间。
  第24节:我这里适合的工作太少了(2)
  我先把阿发排在第一个,因为考试散场时他跟我说过希望尽快通知他,如果不行他还要继续南下找工作。跟阿发的面谈很顺利,小伙子人高马大的,坦言因为学校的偏僻,自己的技术实践几乎没有,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从头做起。于是在其他人还没确定之前我就先告诉他回学校办理离校手续,公司可以马上确认录用他。
  后续的面谈者里,被淘汰的主要有几种:一种是谈话中表现出对工作选择犹豫,对利益责任胆怯的;一种是缺乏逻辑性,对话中思路混乱,问东答西的;一种是自恃过高,漫天要价,拿市井买卖手法对待工作需求的。“胖眼镜”就是这样,居然在面谈中突然问我们“你们觉得我编的程序能卖多少钱?”我说:“应聘的时候你不愿意把光盘留下,我还没看过呢。何况程序关键是要有应用价值,没实例验证之前没几个专家会给几行代码定价的。”这之后他就显得心烦意乱,草草地结束了面谈。
  记得有个大学生面谈的时候,没说几句话就紧张得满头大汗,问到学校的毕业手续办到哪里了、多久能到岗上班时,竟然说:“都是我妈帮我办的,我先回去问问,过两天你们再给我打电话吧。”
  还有一个当时考了60多分的学生,学校在石家庄。我打他留下的住宅电话通知时,是他父亲接的,说儿子考试完当天就回学校了。我说考试前就告知如考试通过将有面谈,问他哪天能回来。他父亲说没听儿子提起。我请他父亲转告他,他如果能在后天或大后天回来,我将随时调整时间跟他面谈,并把我的电话号码留下了。
  到晚上我再打电话过去,他父亲很兴奋地告诉我,跟儿子学校的电话打通了,已经告诉儿子了,大概后天回来,回来后会马上联系我。第二天,那个父亲跟我联系,说儿子给家打电话,让父亲跟我把约定的时间延后一周,因为他要送同时毕业的女朋友回老家!听着那个父亲为了儿子的这个工作机会而唯唯诺诺小心的语气,想像着那位做父亲的在电话那头的沮丧表情,当时我真不忍心直接拒绝,只好委婉地说:公司要求确定录用的员工一周后到岗开始工作。公司预计在一两个月后会再有一次招聘的,他儿子可以那时再跟我们联系。
  我当时决定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学生并没看重这份工作,求职并不比送他女朋友更重要。退一步说,如果是这个学生自己跟我联系要求面谈延后,虽然理由有些荒诞,起码还是自己处理问题的架势,有自己决定并善后自己事情的能力和态度。现在自己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还要老父亲来抵挡,其生活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就难以让人信任了。这样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一个月后他再怎么联系我也不会安排面谈的。
  这一轮招聘录用的结果下来,让我很有些不甘心――我录用的学生里居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甚至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也只有2个,大部分是非专业毕业的大专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