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战风云/六角小猪

第67章


这一番迂回,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消耗体力。
从内心来说,尼扬斯基也和布伊诺夫持一个相同的观点,他也并不赞成在这个时候袭击德国人前进的坦克部队,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袭击德国人火力强大、机动性能高的坦克部队,会给自己手中原来就数量不多的部队造成很大伤亡,同那点微不足道的战果相比,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要袭击德国人的部队,最切实的方法,应该是挑选那些战斗力相对薄弱,但是在战争中地位却相当重要的后勤补给队。按照常规计算,德军的坦克部队一般只能随军携带大约四五天的燃料补给,照此而论,他们的主力前锋部队已经在这一区域开过去两天了,那么后续在此一地区出现的,就将是紧随而至的运输队了。到那时,再对敌人发起进攻,显然是最切合实际,同时也是成效最高的时候。按照楚思南在前阶段警备师主要干部作战会议上的发言,他的战略意图显然也在于此,只是为什么现在起了变化呢?难道说有什么突然的变化出现了?尼扬斯基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点,在目前这种战况下,整个方面军的零散部队可以说是都集中在了敌后的位置,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部队所需要的,应该是隐藏实力,尽量不去引起德军的注意,唯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存实力,以待反攻时机。
如今,楚思南一意孤行,势必要在这一线上围歼一股力量并不是如何强大的德军坦克部队,且不论这场战斗是否能够获得完胜,即便是自己身边这三个团,能够毫发不损的歼灭德军部队,那之后呢?毫无疑问,这一战打下来,如果十几辆坦克全部折损,那么一定会引起德军北方集群指挥部的重视。十几辆坦克,说多不多,但说少也不少了。自从苏德开展以来,六月份到十二月份的整整半年时间里,苏军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也不过才区区不到三千之数。如今,在自己的占领区内,一次被击毁十余辆坦克,这样的损失怎么能不引起德军高层的重视?
不过,尼扬斯基虽然是有这种想法,也反对进行这一场战斗,但是现在他不敢表示任何反对意见,布伊诺夫的下场,已经是前车之鉴了。在楚思南发给师指挥部的电报中,已经明确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谁反对这场作战,就革除谁的职务,如今,布伊诺夫已经失去了指挥战斗的权利,对于一个师级指挥员来说,这和撤了他的职务没有什么分别。另外,楚思南的警告也摆在那里,无论是谁迟滞进攻,都要被调到西西伯利亚去服苦役。尽管革命工作不分苦逸贵贱,但是作为一个师级的军事委员,尼扬斯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被当成一个囚犯一样,跑到西西伯利亚去干苦工的。
丛林里很安静,用万籁俱寂来形容也毫不过分,就在这份安静之中,尼扬斯基的耳朵里突然隐约听到一阵阵儿马达的振颤声。
“德军的坦克来了!”
尼扬斯基在心中对自己说道,他甚至感觉自己已经能够嗅到坦克行进间那股浓浓的硝烟气息了。
此时,在树林外的大道上,由西向东缓缓的驶来了一支坦克部队,而行进在最前列的,却是十余辆三轮摩托车,跟随其后的,是两辆浅黄色的装甲车,再之后,才是尼扬斯基的真正目标——德军坦克。
这支德军部队在行进间非常谨慎,一小队负责侦查的步兵,不时地潜进道路旁的树林内,进行着搜索。而那些摩托车副舱内的机枪,也始终如一的瞄准树林的方向。
大雪是足以掩埋天地间一切污秽的好东西,而它在战场上,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存在。
这厚厚的积雪,为尼扬斯基布置伏击任务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相对的,它也为林中的苏军部队做了很大的遮掩。因为尼扬斯基注意到了积雪的存在,并采用迂回的方式设下伏击圈,所以,林外边缘地带的平整雪面,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军步兵的警惕性。他们的侦查范围始终局限在林内二三百米的地方,再也没有深入过,这样的疏忽,无疑将给他们带来追悔莫及的灭顶之灾。
第六卷蜚声军坛第九章第一场狼群攻势(3)
更新时间:2008-3-23:15:36本章字数:2815
“轰!”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从尼扬斯基潜身处的东侧传来,紧跟着这声炸响传来的,就是苏军侦察兵口中那凄厉的口哨声,这对每一个苏军士兵来说,都是冲锋的号角。
按照尼扬斯基之前的布置,最先发动攻势的,应该是东侧的配属独立团,他们的第一作战任务,就是击毁处在最前列的德军坦克,从而阻挡住德军坦克部队的东进路线。与此同时,处在西侧的109团,也应立刻发起配合作战,堵住敌人的西返道路,由此,把这支德军部队围困在狭长的走道上进退不得。
不过在战斗真正发起的时候,东侧负责截断德军前进之路的配属独立团却出现了问题。为了最有效的实施截击作战,配属独立团的潜藏位置比较靠前,尤其是两对操作反坦克枪的坦克狙击手,他们几乎就是处在了林地的边缘上。这样一来,德军的搜索部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他们。
当德军的搜索部队沿树林边缘趟过来的时候,不知是出于无奈,还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一组反坦克枪率先开了火,但是射出的枪榴弹并没有击中领先的装甲车,反倒是把一辆倒霉的德军摩托车炸翻在地。滚滚的浓烟虽然声势不小,但是却不足以有效的阻拦德军前进。
且不论东侧战线的战斗目的有没有达到,处在西侧的109团在那一声炸响之后,就按照预定计划对德军的后线发动了冲击。在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中,一道道黄褐色的身影,从密林深处蜂拥而出,一时间,枪声大作,树林间棵棵松针树上的积雪,也被震的簌簌而落。
最先遭殃的,是那些进入林中搜索的德军步兵,他们原本人数就少,再被打个措不及防,有很多人都来不及寻找掩护,就被苏军冲锋战士射来的子弹放翻在地。不过那些暂时躲过厄运的德军士兵,也不是幸运儿,因为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将会是以排山倒海之式蜂拥而至的敌人。积雪满布的树林里,很快成为了苏军战士的天下。
指挥这队德军坦克的,是一名身穿深黑色党卫军军服的年轻军官,他在那第一次爆炸声响起的时候,就预感到了形势的危急。在这个地点展开的战斗,对他的坦克部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道路的狭窄限制了坦克机动性能的发挥,为了防止埋伏在此的苏军,把自己的部队像圈羊一样圈死在这里,他连续下达了三项作战命令。第一,就是命令随乘步兵的一部,在林地外侧构筑防线,用密集的火力网,封死林中苏军部队的冲锋。第二,组织一部重火力退进路边的引水渠,组成第二道火力网,尽可能射杀一切敢于冲向坦克的俄国人。第三,命令先头部队加快行进,冲出敌人正在逐渐封堵过来的包围圈。
战斗可以说从一打响,就直接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双方都恨不得一秒钟内,就把自己的全部弹药都加诸到对方的身上。另外的雪地上,被击射的子弹和爆炸的手榴弹激起的泥土、飞雪四处飞舞,那些或匍匐在地上,或隐藏在坦克侧面的德军士兵,时不时地有人在痛苦的嘶嚎中,翻落在地上,扭曲挣扎。
而在树林里,疯狂朝外扑来的苏军战士所遭遇到情况似乎更加凄惨,除了林外德军步兵构成的防线之外,他们还要遭受那些坦克、装甲车上的机枪扫射。冲击力强大的机枪子弹,激射在坚硬的松树干上,都能刮起四下飞溅的树皮木屑,而打在人的身上,往往都能把一个前冲得人击飞回去,重重的跌落在地面上。
这样一场局部的小战斗,也同样深刻地阐述了一个战争定律——战争中,最不值钱的,是人命,一颗小指般大小的子弹,就能轻而易举的换走一条。
布伊诺夫此次在指挥东侧的配属独立团作战,他在之前由于冲撞方面军新任指挥官,而被取消了指挥师级战斗的资格,甚至还被指挥部的电令骂了个狗血淋头。好在的是,他和作为军事委员的尼扬斯基关系不错,尼扬斯基给了他一个翻身的机会,让他指挥这次战斗中最艰难的一条战线。如果表现得好,想来作为方面军司令员的楚思南会重新给他一个机会,不至于在将来给他一个残酷的惩罚。
也正因为如此,布伊诺夫把这场战斗看得很重,他不想再因为自己指挥上的问题,而导致方面军指挥官的进一步厌恶,那他的下场绝对会很凄惨。他在师级指挥官这个位置上已经很久了,看到了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作为前线指挥员,一旦和贻误战机、投降、指挥不利等等事情沾上边,自己受到处分是小事,一个搞不好,还会连累到家人。他本人所认识的一个步兵旅长,就因为在边境作战中指挥不利,而被处决了,他的家人也受到地方政府的惩罚——不等享受任何国家福利,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底层公民。
布伊诺夫不希望自己也落到那步田地,所以,当战斗一打响,他就随同着他的部队,赶到了战地的前沿。当看到自己的部队没有能够有效的阻止德军坦克开进的时候,他的眼都急红了,当即就给配属独立团的团长下了死命令,如果不能拿下德军那辆已经开始移动的装甲车,那就当场处决了他。
军法是残酷的,可有时候军法也是很有效的。
在布伊诺夫的死命令下,配属独立团的进攻进入了疯狂阶段,成群的苏军士兵冒着枪林弹雨,从树林里亡命似的扑出来,不顾德军的火力封锁,前仆后继的朝领先的那两辆装甲车扑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