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道天心诀

第一卷 漂泊江湖 第九十七章 梦中悟道


    林子宁让小二把饭菜送到王子俊的房里,吃过饭,三人又好好浆洗一番,才各自回房睡了。
    出门在外万事小心,为安全起见,林子宁在三人的屋子里都布下了预警的阵法。王子俊没有法力,林子宁还在他房里加了一道防备阵法。
    回到房里,林子宁并没有马上入睡,而是在床上打坐修炼。
    林子宁记得白一先生曾和他说过,修行是水磨石头的功夫,一日不修行则有一日的亏空,唯有日日勤修,保持水滴石穿的劲头才有可能修得正果。
    虽然说自从大小周天打通之后,不需要刻意牵引,真气就能在体内自由运转,每时每刻也不停歇,但这样只能维持正常消耗的法力,几乎不能增长自身的修为。
    只有到了温养境界之后,真气自动运转才会增长修为,促进境界提升。
    修行之路千难万难,一旦踏上唯有一鼓作气,才有可能到达彼岸尽头。
    林子宁一边引导真气运转,一边思索修炼路径。
    从练体开始,冲穴、筑基、练气、凝煞、罡成、金丹、温养、脱胎,共有三阶九层修行境界。
    这九层境界可不是说在平地上行走,每隔一段做个标记,走完九段就到了终点。修道之人将元神之前的境界化作三阶九层,非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修行阶段的特点进行划分的。
    炼体、冲穴和筑基是修道一开始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人把处在这三个境界的修士看做低阶修士,因为即便是这一阶段最高的筑基境界,也不过是能做到离地七八丈,飞行七八里而已。
    就拿林子宁来说,他修炼的太乙先天功是道家最正宗的道法,法力精纯浑厚远超其他道家功法,但就算如此,他也不过能离地十来丈,飞行二三十里便要休息一两刻种,难以持续飞行。那日他带着王子俊在栾平县与镇海县之间兜兜转转,可是耗费了不知多少精力心血。
    第一阶段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所谓炼精化气就是将身体的精力练成真气,用真气贯穿浑身穴窍。
    真气贯穿三百六十五处穴窍之后,炼精化气这一境界并没有完全走完。
    为何这样讲?
    凡是处于第一阶段的修士,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真气的收放。就像林子宁今日一早与天正派的修士对抗一样,若是他能够自由控制真气释放,只需一招,就能把陈志安以下八个人的长剑击断,并且能击伤诸人而不至于害人性命。
    也就是说,以林子宁体的真气境界与他修炼玄清混元剑诀的实力来说,本可以一招就将天正派诸人击伤,但是他却没有办法很好地使用自己的力量。若要打个比方,就是空有宝山却没有没有能力挖宝。
    原因何在,炼精化气这一关没有真正过去。等于是说林子宁现在既是在用真气之力,又是在用肉体精力。等林子宁真的将自身精力练成真气之后,就过了炼精化气这一关,成为一名中阶修士。
    练气、凝煞和成罡三个境界,是练己和合。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勾连内外,以天地灵气滋养自身。
    练气是吸收大量的天地精华,并且化气态为液态,同样的大小,液化的真气蕴含的力量是真气几倍甚至十几倍。能够离地三五十丈,飞行四五百里,犹如鹰雁一般,厉害的人甚至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摆下厉害的阵法。
    而凝煞境界则需要寻找一处蕴含丰富地煞之气的穴窍,吸收地煞之力,而后与体内的真气相勾连。到了成罡境界,则需要吸收天罡之力。集合地煞天罡之力之后,便彻底与凡俗划清了界限,不再是凡人一流了。
    可以说,到了第二个阶段,每往上走一个台阶,难度都远超前三个境界难度相加之和。如果说在前两个阶段还有路线方向可寻,到了炼气化神这个阶段就因人而异,有些难以捉摸了。
    别的不说,看看这个“神”字就知道,什么是神?神是原初本源之力的意思,只有当祂愿意将自身的审理显示出来,别人才可以看到。
    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神”的理解不同,所演化的神力也不相同。前两个阶段修的是力与气,到这个阶段就是在修心了,难度又非此前可比。
    想到此处,林子宁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状态,整个人就好像在被温暖的暖流所包裹,不知有多惬意。
    幽幽暗暗之间,林子宁突然听到有人在身边说话,想要细听,却只觉神识时断时续,声音似有似无,想要出声唤人,嗓子里却好像塞了布团,咿咿呀呀夜出不了声,想要翻动身体移动手足,但四肢僵卧、手足如缚,根本无法动弹。
    心急如焚,恍恍惚惚之间,声音却渐渐清晰,乃是有人在讲解道法,中间偶有人提问,授课的那人也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又时而反问提问之人,时而请其他人来回答,问答之间旁征博引、事清理明。林子宁心中暗道:“光是这气度,我便学不来,这学问之深,我也多有不及,这急智敏思,我更是望尘莫及。”
    细细一听,这先生虽然与白一先生授课的思路不同,但也让林子宁受益匪浅。这人引经据典,发前人所未发之言论,析圣人未有言明的道理,兼又让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几个学生的言论,林子宁也觉得很有见地和新意。
    林子宁默默听课的内容,讲的恰好是修道之始,筑基期三个境界的内容。
    修道之人若只是炼体,那与修炼武道大成的武者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多有不如,毕竟你这只是境界到了,人家可还练着各种发力的功夫,真要以为境界到了就能和这些一流武者对打,下场是可想而知。
    而冲穴境界,就好比武道宗师一般,乃是由后天进入先天境界,不再仅仅是利用身体某一部位、某几个穴窍的力气,而是将身体的穴窍连在一起,一击而全身动,并将发力与呼吸相结合,乃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也是到了这一境界,不管是修炼武道还是修炼道家功法,内视周身成为可能。凡人只有一双眼睛,双目所见,皆为外物,说不上真正的“目明”,所以诸国时代的圣贤长羽文丘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凡人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心思机巧,勤于思索,了解外人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整天盯着别人,想着如何利用别人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让基业长久吗?唯有“自知”才能“明”。
    何谓“明”?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也。依照长羽文丘所言:“于人而言,则是合日月之光,察秋毫之末,感天地之变,知物我之别。既能合日月之光以明他人,又能察觉微末析理辨道,则为贤人矣。兼能感悟天地之变化,气运之流转,而又知晓物我之别,区分人与我、物与我,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中,寻得自己的立身之处,即所谓圣也。”
    圣贤之境界与修道深浅无关,只关明心见性之事。
    长羽文丘又有一言:“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与上面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常人以为,不偏听偏信,多方听取意见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但事情的真相不在外而在内。所谓“暗”实指心志不明,不知道自己欲为何人,欲行何法,欲往何处,志向不明,规矩不明。所谓“明”就是明心见性,知道自己要到何处去,依照什么法门到彼处去,以彼处观照此处,便能看破虚妄,明了物我又混然物我。既知道身处何方天地,又能超脱此方境界,有一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在。
    然而,于练武修道之人而言,所谓“明”首先在于能够内视周身,知晓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只有知道了自身状况,只有能够以自身为整体,勾引内外灵气,将自身的真气与天地的灵气元气精气相牵连,以天地之精华涵养自身,才能够益寿延年,乃至长生不朽。
    当然要想真的与天地勾连,自身的筋骨质地就不能过于脆弱,所以修道的前三关炼体、冲穴、筑基(炼化骨髓)之道,从血肉、穴窍和骨髓三个方面打磨肉身,筑建修道的根基。
    听到此处,林子宁将自己此时的境况与听到的内容相对照,竟有豁然海浪醍醐灌顶之感。
    如今的林子宁有三处问题,一是真气不畅,二是神识不稳,三是心绪不宁。真气不畅缘由已说,不再赘述。
    至于神识,道家和佛家都讲神识。佛家修炼重神识多于肉身,其境界也是以神识来做区分,如佛门第一识乃身识,需得修炼眼耳鼻舌身五根气运流通、五觉灵敏,并练出五种神通才算过得第一关。而道家所讲的神识,则是神志神魂之意,凡人都有三魂七魄,这三魂七魄就是人的神识。
    所谓三魂是指“天魂、地魂、命魂”,古称“胎光、爽灵、幽精”。七魄分别是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魂为阳,魄为阴。其中三魂和七魄当中,又各另分阴阳。三魂之中。天魂为阳,地魂为阴,命魂又为阳。七魄中天冲灵慧二魄为阴为天魄,气魄力魄中枢魄为阳为人魄,精英二魄为阳为地魄。
    三魂当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独住身。天地命三魂并不常相聚首。七魄中两个天魄两个地魄和三个人魄,阴阳相应,从不分开。并常附于人体之上。人体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称为人魂,人族生命就是从此命魂住胎而产生的。命魂住胎之后,将能量分布于人体中脉的七个脉轮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为人的肉身所独有,人死之后,七魄随之消散,而命魂也自离去,生命即以此告终。
    林子宁的问题就是命魂不稳,三魂七魄没有聚融为一,彼此不能协调。既然三魂七魄彼此都不协调,那么七情又如何能相协调,所以心绪自然不宁。
    四海货栈诸人都以为林子宁举止得体、稳重大方,实则是林子宁的七情本就不如别人敏感。譬如说,七情有七伤,分别是“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这“怒伤肝”作何解释啊,诸位看官务必记牢,非是多怒伤肝,实则多怒之人往往比不怒之人的肝脏更为健康。这如何解释啊,七情六欲本就是人本有的情/欲,如何可以压制啊,一旦压制岂不是和自然之道相违背?
    林子宁还欲再听下去,就听见那先生,清喝一声,犹如清钟一响。林子宁就觉得自己身体突然间如坠深渊,即便他手足并用也抓不到碰不到任何东西。恍恍惚惚之间,不知道下坠了多久多深,林子宁突然听到一声巨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