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莺啭/海青拿天鹅

第79章


  “动静?”大长公主浅笑:“如何动静?濮阳王刚反,巴郡面前就来了大司马,何人敢应?”
  窦宽想了想,颔首:“今上动作甚速。只怕濮阳王太子烧死之时便已预下了今日。”说着,他一皱眉,向大长公主低声道:“我今日可听得宫中内侍说,那王太子一行人的尸骨还在廷尉署。”
  “哦?”大长公主看向窦宽,满面讶异,片刻,唇边却渐渐浮起微笑。
  她眼睛微微眯起,意味深长:“不想我那皇兄倒是个急性的呢。”
  夜色渐深,室中明灯荧荧。
  大长公主坐在妆台前,双目阖着,由着侍婢将头上饰物一一卸下。过了会,她听到侍婢轻声告退,一阵窸窣的脚步声在身后退去。
  “阿万。”大长公主忽而道。
  何万闻得,停下脚步:“在。”说着,走了回来。
  大长公主睁开眼睛:“巴郡开战,至今可有了三日?”
  何万想了想,道:“巴郡至京中,路途遥远,即便烽火传号,也是今日方得信,当有了三日。”
  “果真在蜀郡与大司马当面交锋?”
  “正是。”何万答道。
  大长公主颔首。
  “阿万。”过了会,她在镜中看着何万,面上带着疑惑:“你说,巴郡虽殷实,与中原相比,却不过弹丸之地;且朝廷备战多年,濮阳王也并非不知,此战何来胜算?”
  何万一怔,思索片刻,道:“小人以为,濮阳王每年养私兵之用,皆出自盐利,如今盐利被夺,若不即刻开战,濮阳王将无力供养。是以濮阳王此举,非胜算也,乃不得已也。”
  大长公主未说话,眉间沉凝。
  未几,她自嘲一笑:“罢了,不去管他。”说着,看向何万:“宫中可有消息?”
  何万道:“今日小人打探,皇后气色安好。”
  大长公主颔首,又问:“我那儿妇呢?”
  何万略一犹豫,道:“还未见消息,小人只知大司马府与京兆府仍在找寻。”
  大长公主沉吟,看看他:“你以为如何?“
  何万道:“照当初迹象,夫人当是被劫持了去。小人曾想,若是劫持,必以为质,过些时日当有人来交涉,可……”他看看大长公主,苦笑低头:“小人愚钝。”
  大长公主面上无波,淡淡问:“我记得你曾说,大司马府一直未告知甫辰?”
  何万道:“似一直未曾透露,不过大司马如今到了零陵,说不定已遇见公子。”
  大长公主颔首,心中却不禁想起那日新妇见舅姑时,顾昀看着馥之的神色。
  心中轻叹口气,大长公主挥了挥手。
  何万会意,一礼退下。
  夜里的一场大雨过后,早晨,天空一扫阴霾,秋高气爽,丽日青天。
  侍婢端着熬好的羹汤步入西庭中,抬眼便望见馥之正坐在庭中的一截老树墩上,低头做着针线。她轻轻走过去,看到馥之手中已完成一半的纹样,笑起来:“夫人绣工甚好哩!”
  馥之抬头,笑了笑。她看看侍婢手中的羹汤,问:“这是甚?”
  “鱼羹。”侍婢说着,将羹汤小心地放在一旁,道:“是本地特产的小鲫鱼,对孕妇最是有益。”
  馥之颔首,看看那鱼羹,只见白如牛乳,浓香入鼻,闻之不禁食欲大振。
  侍婢见她吃得有味,笑起来:“夫人若喜欢,下餐仍叫庖人做来,这些鱼是督漕晨早命人到江里打的,还有许多。”
  馥之讶然,正要再问,这时,忽然听得外面响起一阵说话声。望去,王瓒一身便捷的衣袍,大步走了进来。
  侍婢见到他,向馥之一笑,收起食器便告礼下去了。
  王瓒眼睑下的青黑似又重了少许,却无一丝倦怠的神色。“可收拾好了?”他看向馥之,略略见过礼,对她说:“午时有舟往零陵。”
  “午时?”馥之闻得,一阵惊喜在心中油然而发。
  王瓒将目光从她喜不自禁的脸上收回,看看天色,道:“还有一个时辰,你收拾收拾。”说完,朝外面走去。
  “君侯留步。”馥之在后面唤了一声。
  王瓒回过头。
  只见馥之走上前来,望着他:“昨夜君侯整夜未归,不知战事可吃紧?”
  王瓒一怔,目光微微扫过四周,片刻,答道:“濮阳王突袭蜀郡,正与大司马相持。”
  馥之神色凝住,未几,颔首道:“如此。”
  王瓒不再说话,转身离开了。
  馥之来时本是孑然一身,并无多少物件可收拾。到了午时,车马来到,她很快坐到了车上。
  “夫人。”准备出发时,侍婢匆匆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车上。
  馥之讶然,将布包打开,只见是一包荷叶包起的糗粮,还有一只陶壶。她将陶壶打开,鱼羹的浓香扑来,还冒着热气。
  “督漕教婢子带上。”侍婢笑道。
  馥之愣了愣,问她:“督漕何在?”
  婢子想了想,道:“方才出去了,似是去了府君那处。”
  馥之颔首,不禁将目光投向大街上,只见白花花的日头下,行人寥寥。
  这时,驭者见从人齐备了,扬鞭长叱一声,马车辚辚地走动起来。
  巴蜀突发战事,虽为波及成郡,江上的舟舸却明显少了许多,岸边,只有几艘漕船停泊。
  馥之从车上下来,望望四周,早有接应之人过来行礼,引着她与侍婢朝其中一艘漕船走去。
  “夫人可先入舱歇息,稍后启程。”舟上的掌事对她客气道。
  馥之微笑一礼。待掌事走开,她看看舟上,却没有下舱里去,只与侍婢走到舟上一处阴凉的地方坐下。
  她望向江面,只见江水平阔,映着天光,远处的山峦皆成一片淡青的颜色。她忽然忆起了太行山,自己离开已有月余,不知姚虔如何了。看看自己现下模样,馥之只觉这半月来的一切恍如做了一场大梦。所幸的是,她遇到了王瓒,不久之后又将见到家人,终是摆脱了。
  想到这些,馥之深吸口气,虽觉得仍不踏实,却已安心了许多。
  “唷!好快的舟!”
  忽然,身旁的侍婢发出一声惊呼。
  馥之回神,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只大舟从大江那边驶来,行动甚速,将同向先行的几艘舟舸甩在了后面。舟首,一人身形高大笔挺,临风稳立。
  “真俊!”侍婢用成郡土话赞叹道。
  “定是兵舟改的。”一名年长的舟子看看那边,笑道。
  侍婢了然。战事突临,大江上常遇见兵舟,倒不算什么稀罕之事。
  眼见那兵舟要在面前经过,她正欲再仔细看,这时,漕船微微晃动,舟子撑出长竿,漕船慢慢地离岸。
  侍婢正要提醒馥之坐好,却发现馥之忽然站起身来。
  她双目定定地望着那大舟,未几,一下奔到船舷边上。
  “甫辰!”她拢起双手朝那大舟竭力地喊,声音中满是难掩的激动。
  “夫人……”侍婢一惊,忙过去,要将她拉回。
  馥之却甩开她的手,双目只望着大舟,跟着它朝漕船的另一头奔去。
  大舟从他们面前经过,在江上划开长长的水波,少顷,忽然停下。在众人吃惊的目光中,只见它调转方向,朝这边驶了过来。
  白纸
  大江边的一处船坞中,成百上千的舟骨木料横在沙地上。铁锤的敲打声和木锯的摩擦声繁忙地交汇作,日头下,工匠挥汗如雨。阿泉跟在王瓒身后,看着他与成郡的郡司空讨论着舟船之事,似不知疲倦。
  “鸼舟灵便,乃是身轻之故。”一艘成型的舟骨前,郡司空对王瓒说:“也正是因此,鸼舟在宽阔江面上可穿行自如,可到了成郡山川激流之中,便有倾覆之险。”
  王瓒看着面前的舟骨,没有说话。
  昨夜,一小队成郡水军乘着鸼舟,入峡谷中试行,不料,到了一段激流之处,鸼舟竟险些翻覆。
  为此事,王瓒一夜未睡,连夜请郡司空与一众造舟工匠前往商讨应对。
  “司空之意,须改成这般?”他向郡司空问道。
  郡司空颔首:“正是。”说着,他拍拍那木料,自信满满:“我等已试过,如这般将舟骨加厚,鸼舟可平稳过湍流水漩。”
  王瓒沉吟许久,向郡司空道:“三百鸼舟,须多久改造得?”
  司空吃了一惊。
  王瓒看着他,毫无玩笑之意。
  “小臣即便召集郡中所有工匠民夫,亦是艰难,须派援手。”郡司空思索了一会,对王瓒道。
  “可也。”王瓒即答道:“每舟十五军士,皆听司空调遣。”
  郡司空见他答得爽利,将心一横,道:“五日。”
  “善。”王瓒唇角微弯。
  二人议定,又谈了一会,王瓒终于转身走开。阿泉见状,忙将水囊递上。
  王瓒接过水囊,只觉嗓子干得要冒火,仰头便“咕咕”灌下。
  阿泉在一旁看着他,面色微哂。
  “有话便讲。”王瓒饮饱了水,扫他一眼。
  阿泉笑笑,见他脸色平和,低声道:“现下人也走了,公子不若回府……”
  话未说完,手中忽然塞来一个水囊。
  “胡说甚。”王瓒横阿泉一眼,扬头走开。
  离开河滩回到大路旁,王瓒正要上马,忽然见一名家人赶了来。
  “君侯,”他气喘吁吁,向王瓒一礼:“武威侯已至府上,正寻君侯。”
  王瓒的手停在车沿上。
  阿泉讶然,看向王瓒,只见他看着那家人,目光微微定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