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召唤水浒天罡!

第45章 太史慈:抢我台词,你礼貌吗?【求收藏,求追读!】


    “父皇召见?张先生可知,是为了何事?”
    王府中,看着前来宣旨的张楚,赵旭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
    张楚那张一向以冷峻示人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来,低声道:
    “陛下如今所愁者,不外乎苗疆叛乱。依咱家愚见,今日陛下召见王爷,十有八九也是为了此事。”
    知道近些日子来,这位宁王殿下在京中大出风头,不仅百姓夸赞,更是大涨了楚国国威。
    本来陛下对宁王就有所愧疚,如此一来,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就越发重要。
    更何况,在张楚眼中,这位昔日的三殿下为人沉稳,性情也是不错,值得自己交好一番。
    因此,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不介意向这位宁王殿下卖一个好。
    “原来如此,多谢张先生了。”
    赵旭恍然大悟般点点头,扭头对身后的高力士道:
    “力士,让人取百两白银,找机会送到张先生府上,莫要让旁人看到了。”
    “力士这就去办。”
    高力士应道。
    看着这位自己比较看中的苗子,张楚摇头笑道:
    “力士这孩子,咱家还是非常看好的,却不料王爷捷足先登,把他给要了去。力士,在王爷府中,要好好做事,不可懈怠。”
    高力士脸上现出恭谨之色,俯身道:
    “力士谨遵张先生的教导。”
    张楚满意的点点头。
    “你去咱家府上时,和你婶婶说一声,让她把《天罡童子功》后面几层功法的副本交给你。”
    楚国中,太监也是可以娶妻的。
    交代完高力士,张楚笑着扭头对赵旭道:
    “王爷,咱们也出发吧,莫要让陛下等得太久了。”
    “就依张先生的。”
    赵旭和张楚一道出了王府大门,自有侍从牵来两匹毛发油亮的高头大马。
    两人翻身上马,一提缰绳,向着皇宫疾奔而去。
    …………
    养心殿中,赵恒正看着屏风上的西南舆图,双眉紧皱。
    这时,张楚匆匆步入殿中,悄声道:
    “陛下,宁王殿下到了,正在殿外候着。”
    赵恒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赵旭在张楚的带领下,步入养心殿中。
    这或许是赵旭第一次来到作为皇帝起居之用的养心殿。
    “父皇!”
    看着眼前即将年满五十岁的楚国帝王,赵恒躬身行礼。
    赵恒转过身来,看着身披蟒袍、俯身而拜的少年,眼中露出满意之色来。
    昔日爱追着自己要蜜饯点心吃的孩子,终究也是长大了啊……
    “起来吧。”
    赵恒抬手示意赵旭起身,随即指了指舆图,道:
    “老三,你来看看这西南局势,说一说,朝廷当如何应对。大胆点,说错了也没关系。”
    “是,父皇。”
    赵旭起身,一旁的张楚走到他的身旁,将西南各方情况低声说给赵旭听。
    赵旭走到舆图旁,凝神细看,过了半晌,方才开口道:
    “父皇,在儿臣看来,朝廷应当考虑的是,如果我方是叛军,当如何去做。”
    “哦?说说看。”
    赵恒挑了挑眉毛,脸上浮现出感兴趣的神色来。
    “我若为叛军首领曲利,在连番攻打宁桐不克的情况下,当会察觉到军心士气皆会受挫,此时应做的,是分出一部分兵力看住宁桐守军,剩余兵力则绕过宁桐,经陀川谷入寇青源县。”
    赵旭沉声道。
    “那匪首曲利就不怕方将军断他后路?”赵恒提出质疑。
    “父皇,麾下士卒是多是少,一上战场就知道了。”赵旭摇了摇头,“经过几天厮杀,那曲利如果不是太蠢的话,就应该能猜出宁桐有多少守军。在儿臣看来,若要平叛,必须守住青源,将叛军堵死在嘉兴府。”
    “如何守?”
    “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赵旭斩钉截铁道。
    “你是说,要与叛军出城打野战?可你也应当知道京营有多么糜烂。”
    赵恒皱眉道。
    “父皇,京营固然比不上边军,但那些叛军就是精锐了,他们在半个月前,还是提着锄头的农夫、在山中打猎的猎人呢。京营将士虽然不堪,但与这些人相比,一来至少受过足够的训练,二来武器装备远比对方精良,打打顺风仗还是没有问题的。”
    赵旭笑着解释道。
    比烂嘛,京营和叛军相比,至少还没那么烂……
    当然,这是在叛军没有真正坐大,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战火考验之前。
    如果再过上两三个月,赵旭可不敢这么说。
    “如果出城野战,你准备选在何处?”
    赵恒又问。
    “如果平叛大军赶得及,自然是川南道;反之,则寻找一处山高林密的峡谷,作为伏击之地。”
    “换成你是曲利,有那么容易中计?”
    赵恒扬扬眉,如同抬杠般道。
    “父皇,如果皇儿是主帅,自然能够让他中计。莫要忘了,儿臣在此之前,可是从未执掌过大军的。一个从未上过阵的皇子,犯一些正常将领都不会犯的错误,岂不是太正常了?或许那曲利还会想着,教教我这位皇室子弟如何行军打仗呢!”赵旭轻笑道,“而我,就是要利用他这轻敌之心,一战定胜负!”
    赵旭沉声道。
    赵恒闻言,沉思良久,方才道:
    “朕之意,是让旭儿你领军剿匪,不知你可愿意?”
    “为父皇分忧,乃儿臣本分,且,”赵旭话语微顿,随即慨然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岂能久居于宫墙之内!”
    太史慈:???
    提三尺剑,立不世功,不做困守宫城之人……
    看着赵旭那略有些稚嫩的脸庞,赵恒一时间仿佛看到了自己初登基是的模样。
    那般的自信满满,那般的意气飞扬。
    不过,他身为帝王,瞬间将思绪收回,对于赵旭的表态不置可否,反而扭头看向偏殿。
    “袁卿,宁王所言,卿觉得如何?”
    一名身材魁梧,眼含精光的中年将领从偏殿中走出,向赵恒施礼后,方开口道:
    “回陛下,依微臣看来,宁王方才所言,隐含用兵之道,微臣自愧不如。如果微臣是那曲利,想来会在不知不觉间步入宁王的陷阱而不自知。”
    赵恒点点头,心中快速思量着。
    在崇文抑武的国策下,国中文臣虽然层出不穷,但能领兵打仗的将领却是越来越少,甚至有了青黄不接的苗头。
    这次苗疆叛乱,甚至差点让朝廷就主帅问题捉襟见肘。
    如果不是皇后提醒,恐怕此时他还为主帅人选头疼呢……
    既然旭儿在军事上有些天赋,那为何不将其培养一番呢?
    到时候,赵旭领军,赵纯管政,这两兄弟一外一内,哪怕他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心瞑目了。
    想到这里,赵恒终于下定了决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