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朝歌

第七章:汝阳刘毛笔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师傅说要带我去汝阳感受一下非遗文化,说只有亲身感受一下才会真正的把记忆刻入脑海里。这远比只用耳朵听实在的多。听师傅这意思,我应该会在外呆上一段时间。
    于是我们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十箱酒也确实是拿不下,所以我给师傅要了个地址,直接订了让别人送过去。
    经历了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地方,师傅让我把行李先放在他安排好的地方,然后带着我往集市上走去,师傅的意思是,现在正在过节镇上面的集市会很热闹,也会有我想要了解的东西,所以就干脆先带我到处转转,让我感受一下汝阳的乡土气息这对我往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刚好也很好奇异乡的文化和我那边的文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再者就是我也有好多年没有真正的赶过集了,所以也没拒绝就跟在师傅屁股后面满怀稀奇的去了。
    还没到集市就已经听见了热闹非凡的喧闹声,伴随着商贩们的吆喝声、赶集人的还价探讨声、我和师傅差点走失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我眼前的这番场景只存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没想到现在的我依旧可以看到这番儿时记忆中的景象,当即向脱了缰的野马“咻”的一下钻进了人堆里。
    我被一群人从卖衣服的挤到卖鞋子的面前,又从卖糖糕的挤到卖小吃的面前,最后被挤了一圈又回到了师傅身前。师傅看着我手里拿着的糖糕和被人踩了好几脚的鞋,笑呵呵的问我好不好玩。
    我傻笑着回答好玩,师傅拉着我的手把我拉到了一个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场地面前,对我说
    “里面的东西更好玩”
    我一听有更好玩的东西,把糖糕往嘴里一塞,含糊不清的说着让一让,借过之类的话,才勉强挤进前排,奈何人群太多被挤得摇摆不定,所以只能踮起脚尖伸直了脖子看,只见人群正中有一个大约1米左右长的长方形的桌子,桌子面前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毛笔,一位身穿白衣的老者正在桌面的宣纸上写着书法,那笔法、那气势,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能看出来字迹刚毅大气,落笔有力。老者写完后示意身旁的一位“书童”举起作品让大家观看。人们看后纷纷拍手叫好,更有人说“不愧是汝阳刘,这毛笔真乃妙笔也!”
    我刚打算开口问“汝阳刘”是什么,一不留神就被一群购买毛笔的群众挤出了人群。
    狼狈不堪的我看到人群外的师傅,还没开口就被问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位老者在写书法,还有很多的毛笔,对了师傅,汝阳刘是什么意思?”
    “这说阴没让你白看,晌午了去吃饭”
    我见师父不回答问题,以为是周边环境太嘈杂了刚准备追问,师傅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根本不给我继续问的机会,两个大手往身后一背,大步流星的像小吃摊边走去。
    “师傅等等我”
    我来不及继续追问,更怕被人山人海冲散,所以赶快朝着师傅的方向追了上去。
    师傅走了好一会儿,才找了个相对满意有空闲的地方停了下来,点了两碗面后,示意我坐下。
    “汝阳刘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既然师傅不愿意说,故意留悬念,我也不好继续问,只能讪讪的等面上来后默默地吃面。
    师傅吃完面后擦了擦嘴,看着焉不拉几的我开口道:“吃完没有,吃完了去找汝阳刘”
    我一听要去找汝阳刘,当即三下五除二的把面扒拉了几口,呜呜的说吃好了。
    师傅嫌弃的看了我一眼,起身结账。我也赶忙擦了擦嘴跟上。
    出了集市后,师傅找了个车,在路上师傅告诉我“汝阳刘”是一个名称代号,因为世代做毛笔而出名。所以大家都叫他汝阳刘。
    “一个做毛笔的,能有这么大名气?”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只能告诉你和淮阳泥泥狗齐名。”
    师傅感受到我怀疑的目光后,也不愿再多搭理我。我只好乖乖闭嘴。索性路程不远,没过半小时就到了地方。据师傅说,这“汝阳刘毛笔”在2018年第二期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班上被点名,这小小的一支毛笔,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不能小觑。
    到了地方之后,师傅带我见了一位老者,我寻思这老者怎么这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到过。我想起来了,这位老者就是刚才在集市上写书法的那位。怪不得当时那么多人喊“汝阳刘”,搞了半天原来是他呀。
    这位老人很热情的把我们招待进屋,让人给我们端了茶水后,拿了一支毛笔放在桌上笑呵呵的告诉我,原来我师傅早就联系过他,说要带一个后生来登门拜访一下,顺便再了解了解汝阳刘毛笔的制作工艺。学习一下非遗文化。
    老人说“刘家毛笔为秦朝大将军蒙恬创造的,后来经过蒙恬将军的手下文书刘氏先祖刘寅传承发展至今,被历代的文人墨客视为文房精品。”
    老人已经是汝阳刘毛笔的第六十六代传人,谈起毛笔,这位一辈子与制笔打交道的匠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汝阳刘毛笔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素来有“北有沁阳刘,南有湖笔”的美誉,著名的书画家欧阳中石在用过汝阳刘毛笔之后,曾挥毫写下:“彩颖中山秀,兰亭古韵流,生花传翰采,藉有汝阳刘。”汝阳刘村一直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雅称。
    春秋战国时期对笔的叫法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统一称作“笔”。《项城县志》中曾记载,秦时,大将军蒙恬在外征战,需要1定期写战报呈送给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直到有一次蒙恬在巡察中突发奇想,试着用兔子尾巴上的毛制成了笔,这种笔书写起来既顺手又轻松,速度还快。后来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不断地对笔进行改进,把动物的毛发和植物麻一同浸泡在石灰水中,再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把笔头插入竹管中使用,写出的字自然流畅。比用刀刻或者竹签书写方便多了,于是就慢慢发展了起来。
    蒙恬率军驻扎在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威震匈奴。蒙恬之弟蒙毅任上卿,随侍秦始皇左右。蒙氏一家盛极一时。蒙恬率军队在外,蒙毅运筹帷幄于内,当时的文武大臣没有人敢与之争高下。
    而当时的扶苏,秦始皇的大儿子,贤能温厚,体恤民情。当秦始皇大开杀戒,“焚书坑儒”之时,扶苏挺身而出,劝谏他的父亲说:“天下刚刚平定不久,远方的百姓黔首还很混乱。儒生们都是效法孔圣人的,要把他们处以极刑,恐怕人心不服,天下益发不安,请父皇仔细想想吧!”
    秦始皇一听,怒气顿生,喝斥道:“反动儒生们一贯标榜私学,复古乱今,蚕食天下,你怎么不过问过问,偏要为他们来求情呢?”于是,秦始皇罚扶苏离开咸阳,到上郡去作蒙恬的监军。扶苏到了上郡蒙恬军中,与蒙恬共谋军机,往来友善,关系密切,交情甚厚。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因旅途劳顿,突发中暑,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在临死之前,他嘱咐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的官)兼行符玺令(保管皇帝玉玺、分发诏书的官)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立刻动身回咸阳。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诏书写好之后,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晏驾了。
    秦始皇的死讯只有李斯、公子胡亥(秦始皇的小儿子)和赵高等几个人知道。李斯等密不发丧,外面连众大臣也不知道。本来蒙恬的弟弟蒙毅也陪同秦始皇一道出巡的,随侍在秦始皇身边,恰巧在秦始皇病重时,蒙毅受命祷祀山川,暂时离开了秦始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颗深埋在秦王朝内部的“定时炸弹”,却恶性发作起来,那就是混在秦始皇身边、潜伏在秦王朝心脏的赵高。
    赵高这个狠人,原来是赵国贵族的后代,为了报赵国被秦国灭亡的仇恨,他阉割了自身,混入秦宫,当了一名宦官。由于他善于伪装,常以假象出现,投机钻营,投秦王所好,逐步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于是青云直上,除所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外,还兼任了公子胡亥的老师,取得了胡亥的好感。由于赵高的弟弟赵成私自处死两个家奴事发,事情牵扯到赵高。赵高为了保住弟弟赵成的活命,私自放走了赵成。这件事被人告发,秦始皇下令逮捕了赵高,并让蒙毅审理赵高一案。蒙毅按律审理,赵高当斩。由于胡亥向秦始皇哭诉求情,秦始皇养痈遗患,最终没有处死赵高,反而很快又官复原职,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也使赵高和蒙恬兄弟结下了深仇大恨。
    秦始皇一死,赵高头顶的“泰山”搬掉了。他觉得改朝换代、“兴灭国、继绝世”、为赵国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大显一番身手了。于是便怀着仇恨心理,展开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首先,他利用秦始皇的玉玺和诏书在手的机会,挑唆年幼的公子胡亥说:“皇上丧前没有给各王子发诏,而只赐书给长子扶苏。如果扶苏袭了帝位,你连尺寸封地都没有,怎么办呢?”
    胡亥说:“父皇在世的时候,就取消了“分封”制,先生提它是什么意思呢?”
    “不!”赵高说:“我的意思是要告诉你,正是抓权的机会。权柄在手,你就可以号令天下,失去机会,你就会为人臣下,受制于人。回想一下昔日商汤杀桀,不为不义;武王伐纣,不为不仁;卫君弑父,实行德治,连孔夫子也拍手称赞。你如果能先于扶苏,代父即位,实行“仁政”,恢复“礼治”,那谁还不说你好啊!”
    胡亥果然被赵高说动了心,向他探问夺权的办法。
    赵高说:“这个事不把李斯拉过来,还办不成,我替你去说服他。”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说:“陛下死前赐给长子扶苏的玺书,还没有发出,现都在胡亥手中,这事谁都不知道,定太子全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你说该怎么办?”
    李斯奇怪地问:“既然陛下赐书长子,咱们作臣子的只有谨遵遗命,为什么又要议论这个事呢?”
    赵高碰了钉子,贼心不死,眼珠“骨碌”一转,又想出一条“毒计”。他装出关心李斯安危的神情,说道:“君候冷静地考虑一下吧,你的能力是不是比得上蒙恬?功劳是不是比得上蒙恬?深谋远虑是不是比得上蒙恬?不结怨恨于天下是不是比得上蒙恬?取得长子扶苏的信赖是不是比得上蒙恬?”
    李斯说:“你说的这五个方面,我都比不上蒙恬。可是你说这些是何用意呢?”
    赵高孤注一掷地说:“用意很阴了,如果扶苏继位,一定要用蒙恬为相,请问君候,那时你将置身何地?自我受诏教习胡亥以来,深知他“德”、“才”兼备,秦诸公子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因此,为使君候不失重任,我想正好趁此机会立胡亥为太子,让胡亥继位,望君候三思!”
    李斯坚决地说:“我原是上蔡一个平民百姓,多亏皇上信任,才青云直上,直至擢升丞相,进爵通候,子孙都是高官厚禄。陛下临终,又以安危存亡之言叮嘱于我,我怎能背叛?请你再不要说了,免得我得罪了你!”
    赵高一听,不禁打个寒颤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对李斯进行威胁恐吓说
    “你能随我的意愿,不但能保住爵位,而且不失代代封侯;如若执迷不悟,灾祸马上降临,不但自身难保,还要累及子孙,何去何从,请君候再仔细思量一下吧!”
    赵高这一恐吓,果然见了效。李斯这个人,虽然曾经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但他有着浓厚的自私心理,关键时刻背叛了秦始皇,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毁灭被杀,也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
    在阴谋家、野心家、反动复辟势力的总代表赵高的胁迫、威逼下,李斯终于屈服了。本来握有实权,能够左右局势,却顾及自身的利益而放弃斗争,屈服于邪恶,结果与赵高、胡亥沆瀣一气,助纣为虐,狼狈为奸,上演了一出历史上最惨烈、最卑鄙、最肮脏、最令人惋惜的悲剧。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由于李斯姑息养奸,赵高的阴谋得逞了。他接着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昭告天下,进而立为二世皇帝,又私写假诏,以“不忠”、“不孝”、“不尽职守”的罪名,派使臣去上郡,逼令扶苏、蒙恬自杀。随后,蒙毅也被赵高陷害致死。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沙丘之谋”。这是赵高一手导演的颠覆秦始皇政权的一场令人切齿的政变。
    蒙恬死后,其部下亲密随从刘寅,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剧的发生。自己跟随蒙恬征战多年,深知蒙恬是一位战功卓著、光阴磊落、亲密友善的官长亲朋,对于蒙恬蒙冤屈死,刘寅万分悲愤和痛情。
    于是,刘寅串联了同是蒙恬帐下的亲密随从,阳城(今河南商水县)人陈武和张贤等,把蒙恬和扶苏的尸体掩埋起来。
    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又把蒙恬和扶苏的尸骨移到了阳城安葬,就是刘寅、陈武、张贤的家乡地。
    这就是现在仍存留在河南商水县舒庄乡的蒙恬墓和扶苏墓。刘寅解甲归田后,就为蒙恬守墓,还把蒙恬的制笔技艺传承了下来,继续完成蒙恬未竟的制笔事业,使毛笔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流传千古。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和王羲之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并且又是儿女亲家。
    有一年的秋天,谢安回太康老家省亲,路过项城汝阳刘村。因其早闻“御笔坊”大名,便购得数管上乘汝阳刘毛笔。回到南京后,送给王羲之几支。王羲之挥笔写下了《黄庭经》,顿觉洒脱流畅,婉转自如,拍额称奇,连声赞曰:“妙笔!妙笔!妙笔是也!”王羲之从此与汝阳刘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刘两家常有书信往来。为表谢意,王羲之为刘氏先人刘天运抄了一份《黄庭经》送之。这份王羲之为刘天运所书的《黄庭经》,本为刘氏传家之宝,不幸毁于隋末的兵火之中。刘氏族人世代相传,记忆犹新,“羲之妙笔”的故事流传至今,汝阳刘村也被世人誉之为“妙笔之乡”。
    有次苏东坡在陈州小住,正巧他的妹妹苏小妹,妹夫秦观也在陈州。兄妹相聚,欢天喜地。席间谈诗论道,诗来词往,极尽潇洒。
    当苏东坡闻知汝阳刘“御笔坊”离此只有百十里路程,于是兄妹几人策马来到汝阳刘。
    当刘氏族人得知名满朝野的大学士苏轼及其家人前来,大喜过望,热情接待。苏轼深谙笔之神奥,于是提出制作几支“鸡毛为被,狼毫为柱”的毛笔。刘氏族人按要求精制而成,献于苏轼。苏轼随即展纸挥毫,运笔自如,十分满意,连声赞曰:此笔真乃极品圣物也!从此汝阳刘毛笔系列又添新贵。后来,刘氏族人就把这种毛笔命名为“东坡鸡狼毫”,流传至今。
    当然,和汝阳刘毛笔有渊源的故事不只这些。汝阳刘的成功自然也和其复杂的工序有关。
    “俺刘家毛笔工序严谨,要历经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等128道工艺,具有尖、圆、齐、健‘四德’,齐、垫、切、梳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
    老人做笔极其讲究,一手拿着经过处理后的羊毛,一手拿着牛骨梳一遍遍地梳理,仔细把杂毛夹掉,直至把羊毛理顺,露出有光泽的锋芒。每当做好一支笔他就用双手捧着,爱不释手。
    如老人所说,汝阳刘毛笔做工精细,不仅仅有128道工序,还同时具有“三义”“四德”的重要特点。
    “三义”指精、纯、美。
    “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一丝不苟,
    “纯”指选料严格细腻,
    “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完美统一。
    “四德”为尖、齐、圆、健。
    外饰讲究美观大方。
    此外,选料也十分的考究,需要精选特定区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汉松尾等上等原料,狼毫要刚中有柔,羊毫要柔中有刚,兔毫不仅要富有弹性,还要选择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的狼尾毛来制作。然后按照长短粗细归类,不可错置。
    但事不随人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增多,毛笔开始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汝阳刘毛笔也渐渐走向末路,但固执的老人却力排众议,认为毛笔承载了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老人曾说过:“经典的东西流传千年肯定有它的重大价值,大家会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可贵,只要认准形势,在发展中创新,小毛笔可以做成大产业。”
    于是在近十年来,老人带领其他传承人不断地探索创新,他在传统制笔的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紫毫笔“头刀贴锋”制作技艺,其笔笔头锋颖清晰,顶口齐,无杂毛和废毛,笔身光、白、园、直,美观新颖,订购者络绎不绝,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诗词书画文章系列套笔荣获北京第25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
    紧接着老人又发阴了狼毫笔“干磕干压”制作技艺,开创了用狼毫制笔的新领域。
    而徒弟们受老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每一支笔都是文化的传承,不好的材料宁可弃之不用,也不能以次充好。”
    老人说昔日的皇宫御笔今日走向了大众,得到了普及。感到十分的自豪。做毛笔是个精细活儿,贵在一毫一厘的坚持。传承汝阳刘毛笔技艺,就是传承历史文化。
    “俺刘家传承几十代的毛笔制作技艺能在我这一代弘扬光大是我们家族的福气,我一定倾尽全力把这一技艺传下去,留住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的记忆!”
    就像“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认识、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我也相信终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像老人一样在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依旧坚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老人的这种传承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有一天你买到了一支刻有“汝阳刘”的毛笔时,希望你可以抽出一点时间了解、诉说它的故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