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郭京

第117章


杨康说:“如今你已修炼有成,领军灭金轻而易举。可有两国和约作缚,如若直接出兵,难免陷入不义的境地。而完颜亮早生蠢动之心,只是怕招失败,犹豫不决。我就干脆推他一把,让他主动地先打过来。这样不仁不义的就是他了。而我们也可趁机灭掉他的大军,削弱金国的实力。”
杨过说:“原来如此,但是真的要灭掉他的大军吗?那可有60万人啊。”
杨康说:“这个不成问题。你把轩辕剑拿去,挑个黑夜,赶到那边,多挥几下,就了结了。”
杨过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一次杀这么多人,会不会引犯天怒。惹上使下凡,施行干预。”
杨康想了想,说:“不错,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是有这个风险。那你的意思呢?”
杨过说:“就由孩儿领兵将完颜亮阻在江北,让他无功而返。”
杨康说:“你也太心软了。60万呐,如果一次杀个干净,多好啊。整个金国能凑得起几批60万的精兵。”
杨过说:“等到天下一统,这60万的军士也都会是我朝的子民。现在杀之是痛快,从长远看,实则可惜。”
杨康想了想,说:“你说得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不消灭金国的军队,我们怎么去统一他们呢?”
杨过说:“我想等我的仙术更上一层,应该可以做到既取胜,又不伤人性命。”
杨康说:“那又要等多久?这60万可是转眼就打过来了。你如果心软,下不了手,就由我自己领兵迎战。我要将这60万,连带完颜亮都给活剐了。”
杨过说:“爹爹,你要冷静。真的动用法术和轩辕剑,一次杀这么多人,一定会惹来上界的干预。不如还是用孩儿的计策吧。”
杨康想了想,说:“算了,我这也是气话。主要是忍了金人的恶气太久了。真想给他们一个厉害瞧瞧。你的方法着眼长远,又安全可靠,确实要更好一些。那就依着你的意思办吧。”
杨过说:“孩儿回去后,会立即拟定奏章。于明日早朝,上表请求挂帅出征。”
杨康说:“那就这么办吧。对了,还有件事要和你说。”
杨过说:“烦请爹爹相告。”
杨康说:“我刚收到消息,5年前赵桓在五国城,突然失踪,去向不明。金人遍寻不着,便一度封锁消息。实在瞒不过后,又找了具尸体,砍得血肉模糊,冒充赵桓下葬,谎称被马群踩死。5年过去了,这赵桓既没被金人找到,也没逃到我们这边,还真人间蒸发了。你有什么看法?”
杨过边听边想到,自己夫人也不正是于5年前失踪了嘛,真是一个巧合。听父亲问自己意见,便答道:“小事一桩,就算他以后到了临安,只要我们说他是假的,他就真不了。金国方面都找了假尸下葬,一切就更说得过去了。”
杨康笑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他若是到了临安,落不了好下场。最好是在哪,乖乖地躲着。”
第五十四章 采石矶的胜利
 第二天早朝,场面异常火暴。杨康故意讲述,金兵压境、时局险恶,还望众卿拿出计策应对。他这么做,是为儿子杨过的出场作铺垫。形势这么“危急”了,若是皇子在此刻挺身而出,显得多么忠肝义胆啊。这可是获取威望的最好时机。以后登上皇位,也更能服众啊。
各位宰相大臣纷纷发表意见,基本上都主张议和。在他们的认为中,这次金兵来势汹汹,竟有60万之众,主战显然不妥。而且皇上一向赞成主和,这次应该也一样。不如投其所好。
杨康听得心里很不爽,说:“真是一派胡言。金主完颜亮刚刚背弃前约,领兵来犯,哪还会有重新议和之心。若是众卿,都只有这番能耐。朕岂不是又要下海逃命?”说完看向杨过,还给他使了个眼色。提醒他,火候差不多了,气氛也酝酿好了,该轮到他接着唱戏了。
杨过立即排众而出,语不惊人死不休,说道:“皇儿愿领兵出征,为父皇分忧解难。详细的方案都写在了折子上。”有旁侍太监立即上前拿过折子,转呈给杨康。
杨康并不翻看,问道:“皇儿决定用多少人马?”
杨过说:“6000足矣。”
杨康呵呵一笑说:“朕拨你6万,另外原先的江防水军任你指挥。”
杨过说:“皇儿领命。”
旁边的众大臣都傻了眼,由于与金国签定了长期和平协议,整条长江的江防军队不过十万。加上这次特拨的6万,加起来不过16万。怎么可能守得住金人分路南下的六十万大军。杨过作为这场“江防战役”的总指挥,若是败了,要担当的责任不小。轻则贬为庶民,重则被判死刑。而杨过之前从未领过兵、打过仗,怎么可能赢得了。大家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年轻有位的储君,就因头脑发热,走上了绝路。
大臣史浩马上站出来说:“皇上,这万万不可呀。”
杨康问:“有何不妥?”
史浩说:“金主完颜亮,自幼随军,身经数十场恶战。更是凭起兵谋反,夺得大位。可谓有勇有谋,非同寻常。而今乃率举国60万精锐来犯,小视不得。反观王爷从未领军打仗,仅凭些微之师,怎能迎敌?”
杨康问:“那爱卿的意思呢?”
史浩说:“同样倾举国之兵,凑齐百万,奋起迎击。而且非得皇上亲自挂帅不可。”
杨康笑道:“爱卿多虑了。何需百万,6万已是绰绰有余。你要信得过皇儿。”
杨过说:“此次领军出战,必不辱命,以报父皇浩恩。”
杨康说:“爱卿们都看好了,这才是朕的好皇儿。你们都给朕学着长进些。”
完颜亮仗着骑兵之利,横扫江北,很快逼近了长江。他初时分兵四路,拉开极广,想在宋军漫长的江防线上,寻找薄弱点进行突破。很快他就发现了弱点所在,宋军在长江中段(淮西附近)布置极为薄弱,部队不过万人。兵力都集中到了长江上游的荊襄和长江下游的淮东。这明显是一个巨大的破绽。
他可以轻易地进行中路突破,将几十万骑兵一气渡到长江南岸。然后抄宋军部队的后路,想往上游打就往上游打,想往下游打就往下游打。看宋人还能拿什么抵挡自己漫山遍野的铁骑。完颜亮本来对宋朝的水军颇为忌惮,但看宋人的防御布置,完全是亡国之举,自己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他不禁想着,难道南人如今已经没有一个象样的将领了吗?自己之前对南征失败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相信很快自己就可以在西湖边,饮酒作乐了。
完颜亮快速地将四十万大军集中到了淮西准备渡江,而在荊襄和淮东各留了十万作牵制。采石矶,亦名牛渚山,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的长江东岸,与和州(今和县)隔江相望。因为江面水势平缓,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完颜亮要在这一带渡江,采石矶就是首选。加上宋军在这里防备空虚,简直是地利、人和。只要风向一对,天和也就有了。胜利将会来得这么轻松,完颜亮想都没想到。
这其实是杨过的有意安排,由于他手头上的兵力不多,如果在长江中下游平均分配,则都显得太单薄。不如集中到两侧,空出中间,主动卖完颜亮一个大破绽。相信以完颜亮的老到,一定会选择在这边渡江。虽然这里的宋军人数很少,但有杨过亲自把守,可以说是万无一失。6000的水师,加上2000的当地驻守部队,另外还有一些乡民团练,最后再算上从对岸和州逃过来的溃兵,只有一万多人。
由于杨过身份特殊,这次又不准备以正常方法取胜,所以不方便露面。大小事情都由随军文官虞允文出头。虞允文虽为文官,却也因忧国忧民,熟读兵书。他在兵法布置上颇有见地,杨过也很是赏识。两人商议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之战法。步兵与骑兵埋伏于江岸高地之后,水军分五队,各以海鳅船(一种用车轮激水,行动快速船)和战船组成,一队泊大江中流,为主力;两队分东西两翼,成倚角之势;另两队隐蔽于姑溪河与锁犀河中,以袭击敌船和援助前阵。
虞允文还是觉得很担心,问杨过说:“殿下,我方人这么少,就算布置巧妙,也未必挡得住四十万金兵。若是失利,可是关系重大啊。要不要再从两边调些兵过来?。”
杨过说:“就凭目前的兵力,已经足够应付。如果再从别处调兵,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只要风向一变,金人就会立即渡江。还是把心放宽,抓紧时间部署军队吧。”
虞允文虽然担心,但也无话可说。
这天风向一变,完颜亮果真命金兵准备渡攻。完颜亮经验老到,担心时间拖久了,宋人各方的援兵会赶过来。这样自己渡江就困难了。趁着现在宋人兵力不足,防备空虚,就要早下手。良机可是稍纵即逝啊。
金将蒲卢浑进谏道:臣观宋舟甚大,行驶如飞,我舟既小,行驶反缓,水战非我所长,恐不可速济。完颜亮笑道:“以前朕跟梁王(兀术)追赵构至海岛,曾有大舟么?”众将听闻也是大笑。蒲卢浑满脸通红,便退下了。完颜亮暗想,这蒲卢浑还真浑。我方舟小,宋方舟大,人尽皆知。但我方暗练水军已久,这次也是有备而来,又是以寡击众。虽然船小,但是胜在数量多,有什么好担心的。加上顺风顺水,一战而胜,并非难事。
倒是这个蒲卢浑,好象第一次知道,还大惊小怪,拿这个说事,分明会动摇军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