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追梦人

第六十三章 朗山的合作


    按合同要求,朗山制药两个月内也就是十一前正式投产。
    即第三个月十月份开始,天虹就有了雪通30%利润分成资金的回笼,让天虹看到了希望。
    但是,让陆欢没想到的是,雪通的中药原料中其中两种不可替代的原料市场上竟然断货。
    只有小量销售,没有大宗,而且产地种植也都被人提前预定。
    至少一年内市场不会解决断货的问题。
    若有大宗需要,只能等第二年收获期,还得提前预定。
    两个月时间紧迫,若是原料解决不了,这个新产品等于白买了。
    “不行,得想办法解决原料药问题。”
    陆欢知道,清道夫销售如此火爆,一定原料充足。
    市场上两种原料药断货,一定与它们有关。
    看来隐隐的这个威亚药业与天虹有矛盾。
    她把这个情况及时与天虹公司进行了沟通,称天虹公司隐瞒了原料问题,要求更改合同,投产日期向后顺延,直到原料问题解决。
    苏烈接到陆欢的电话,也感到很无奈,就同意了陆欢的要求,但是他还是希望朗山制药能抓紧时间投产。
    陆欢也是很不高兴道:“朗山花了那么多钱,难道不想尽快赚到钱吗?”
    苏烈无语。
    正在陆欢发愁之际,凌南得到了朗山制药购买了天虹生产线和雪通胶囊的信息。
    意识到原料药市场短缺的问题将是影响朗山药业生产的必然问题。
    他们一定会查找原料药短缺的原因,也一定会发现与威亚药业有关。
    为此,他联系欧丹。
    如果朗山药业有人要洽谈购买原料药,可以商谈,可以销售多余的两种原料药,价格可以比现市场价低一倍。
    但能拖就拖,拖不了也没关系。
    其实为了控制市场,欧丹垄断的两种原料药也根本吃不下,一直在库存中积压。
    但早已赚回了成本。
    此次拖延一个月的目的不是对付朗山药业,而是间接给天虹制造压力,加快其破产。
    果然,欧丹这边刚和凌南沟通完不久,有人就联系到了公司这边,称朗山药业有人要拜访欧总。
    陆欢亲自出马,在威亚药业投资公司见到了欧丹。
    两个女强人相见自然是各不服气,但表面上还要表现出相互的客套与涵养。
    在商言商,涉及生意上的问题,两人自然都站在自己公司利益的一边,这是谁都不会让步的。
    寒暄了一阵,陆欢自然以商讨的口气,与欧丹商量问可否卖给她们一部分原料药。
    “既然我和陆总交流愉快,说明我们还是有缘的。说实话这两种原料药在市场上价格一路走高,我们以为背后肯定有操纵者,但是又不好调查。“
    ”所以,先后以高价购进了几批。只不过是买的早了一些,还有一些库存,可以卖给陆总。价格嘛也可以商量。详细近几天可安排人来谈。”
    欧丹微微一笑道。她知道尽管这样说,也一定瞒不了身为商人的陆欢的精明,但是两人都心照不宣。
    欧丹感到陆欢之所以联系威亚来购买这两种原料药,一定是猜准了有可能是威亚和天虹有矛盾,甚至控制了这两种药。
    因此,刚才的交涉中,欧丹故意强调“价格走高,有人操控”意在无意中摆脱嫌疑,潜台词就是告诉陆欢别以为是我们控制了货源,其实我们的货也是高价购买的,也不多,只能供你一部分。
    “好,和欧总做生意就是爽快。细节我会派人来详谈,今天我做东请欧总赏脸。”
    陆欢说着站起身,在秘书的引导下向外走去。
    .....
    第二天谈判开始,很快价格数量谈妥,欧丹并没有答应对方提出的数量,而是根据对方提出的数量,只卖给他们约20%左右,并称自己也只能卖这些了,因为威亚药业的生产也需要。
    威亚药业按着市场价降了一倍,以加工地不在一起,两种药只能分别供应为由,可能时间上要有缓冲,只能保证一个月内供货陆续到位。
    条件并不苛刻,合情合理。
    最后朗山方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陆欢心知这里有问题,可她并不在意天虹的想法。
    毕竟郎山制药和威亚药业没有矛盾,只要能尽快投产就可。
    延期一个月没有问题,总比没有原料药干瞅着亏损强上千百倍。
    威亚药业方面也是看准了对方的心态,她们控制供应的总数量不会超过朗山药业超出收回成本的水平。
    而后朗山方与天虹公司进行了沟通。
    朗山方称,因市场原料药短缺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适当延期投产。
    天虹方很清楚这个因素,也没有办法提出反对意见,双方随后补充了备忘录。
    .....
    天虹高层因为意料中突发的变故,又一次陷入了忧愁之中。
    延期两到三个月,正好到了年底,等于该赚到的30%利润暂时成了泡影。
    两千万的专利费也遥遥无期。
    关键是银行贷款还不上,还息又会捉襟见肘。
    他们知道原料药市场短缺,以为是有人针对天虹公司的阴谋,也就没有把这个信息透露给朗山药业,哪曾想朗山药业也暂时解决不了这个原料药的短缺问题。
    这就等于虽然生产线卖了出去,合作达成却投不了产,天虹公司无疑是自己把自己给涮了。
    只能加快传统产品生产,维持员工开支,股东们个人的投入只能无限延期偿还了。
    并且必要的时候,股东们宁可抵押家产向银行贷款也不可能让公司破产。
    否则个人财产也留不住。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的高管们对市场还是不了解,对企业管理还是因循着过去的老套路。
    实行内部股份制也只明白了可以大家分利这个概念,对于如何经营好,如何更好地实现盈利没有靠谱的想法。
    产品和市场的关系弄不懂,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已经在他们脑袋里根深蒂固。
    甚至融进了他们的血液。
    当企业真正出现了危机才知道麻爪,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老股东们心急如焚,各种馊主意层出不穷,乱成了一锅粥。
    对于天虹公司高层来说,这还不是最忧虑的。
    最忧虑的是,在你绝望的时候,总有那么点儿希望。
    而希望却总是有若即若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