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332章 书市火爆


    杨溥看到何秋不出声,接着解释道。
    “你看,这每个坊区,我都让专人负责,坊区内的百姓迁移,地基,房子建造等等,每一个步骤,也会有人负责,并且让人监督。”
    “另外,还有城市改建的物料问题。这一点下官去查阅了之前的资料,至今为止,应该说只有良乡候派人负责的洛阳新都的营造,没有出现物料浪费或者贪墨的情况,其他的大工程中,都免不了这些。”
    说到这,杨溥对何秋也是有些敬佩,洛阳新都的营造,这事多么大一笔流水啊。
    可何秋硬是一点都不动心,而他交给的人也没有从这里面盈利,只能说何秋和他身边的人,都是相当的清廉!
    要是杨溥这样的想法被何秋知道了,恐怕是要笑死,他可一点都算不上清廉,只是看不上这些小钱,更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罢了。
    至于他下面派去的人,也大都是他的学生,双方的利益基本一致,更不用说因为朱棣的上位,何秋和朱棣的特殊关系。
    他的学生们,都巴不得把何秋交代的事做好,好在朱棣面前露一脸,为自己谋一个好前程,哪里会在这样的事上犯差错呢?
    “依我看,这些物料也需要一一标明编号,着人详细记录使用情况,避免贪污和浪费。”
    杨溥说道这里,何秋已经有些惊讶了。
    不亏是三杨之一,这么快就学到了自己说的分工的精髓。
    何秋忍不住赞叹道。
    “单单看杨大人你的这份方案,我觉得其实已经算是尽善尽美了,不过有一点,其实施工中的一些轻活,是可以找妇女来做的,这样也能避免施工过程对民间劳作产生太大的影响。”
    杨溥眼前一亮,这个法子好,赶紧把它记到了纸上。
    “你若是能在这次京城改造中,做好协调各方,统筹规划,恐怕接下来前程无量啊!”
    杨溥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没有说话。
    何秋又和他简单的聊了下,就亲自将他送出府去了。
    回到客厅,之前躲起来的朱高炽兄弟俩已经不客气的坐在那开始品茶了。
    眼看何秋回来了,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杨溥的施工方案是什么,能让姐夫你这样称赞他?”
    何秋简单的把杨溥的一些规划和朱高炽两人讲了,这些他们两个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杨溥也不由的有些佩服了。
    他们都是做过大军出征的后勤调度的,知道能做好这样的事情的人才,有多难得。
    最后何秋总结道。
    “你们可别小看了他,我看这杨溥肯定是个人物!说不定就是未来的重臣了。”
    朱高煦有些不服气的撇了撇嘴,什么人才,他的师兄弟们能做到这一步的也不少啊!
    就比如大师兄陈四维,哪一点不比这个杨溥强?
    不过这样的话,也不好就这么说出来,三人又闲聊了一会,眼看天色已晚,朱高炽兄弟俩这才又回宫去了。
    杨溥离开何秋的府邸,心中就更有底气了,物料和民夫都是已经召集好的,在杨溥接受这件事之后,片刻不停,就开始进行了工程建设。
    先是把各街坊的百姓迁出去,给他们一定的赔偿,随后就开始拆除地上的建筑。
    杨溥专门吩咐了,这些拆除后的建筑材料,也不是都不能用,务必要小心存放。
    随后,杨浦就开始实施起他理解中的分工协作了。
    京城改造的工程进度,可谓是日新月异。
    但这次工程建设还不止是快,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这次南京的改建成果都是惊人的。
    征发的民夫比起以往的城池改建少了三万人,但效率依旧很高,足足将工期提早了两三个月完成。
    而且物料消耗也比以往的同类建造少了两成,整体上算下来这次南京的改造,几乎少了预算中大半的费用。
    算出来这点后,户部简直是欣喜若狂,这是个人才啊!
    要知道因为朱元璋巡视天下,虽然动用的大都是内库的财物,可户部的支出也少不到哪去,更何况还有黄河大堤的建设,淮河水道的重新维护等等。
    每天户部最常做的事就是哭穷,就连这一次京城改建,其实他们都有些不情不愿的。
    毕竟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大明要迁都洛阳了,在这个时候把南京再改建一边纯属浪费。
    可是谁让这事皇帝决定了呢?而且朱元璋也是默认的态度,这就由不得他们不同意了。
    朱棣听完身边内侍们汇报的消息,脸上也是挂着笑,看来这步棋走对了。
    既然何秋的书能被大臣们读懂,而且有了实际的案例,接下来往天底下推广就容易多了。
    “传令下去,朕要刊印五万份《国富论》,里面要带上那本小册子,当做附录。”
    旨意传下去,印刷的速度很快,没有多久,京城的书坊里就出现了何秋的这本著作。
    这段时间京城的百姓们对大改建活动背后的故事也都了解了个七七八八,一听说这次改建中的法子都是从这本《国富论》中找到的,对这本书是抱着极大的热情。
    朝廷都能从这里面找到工程建造的思路,难道民间还找不到发家致富的思路了吗?
    抱着这样的心态,《国富论》一经上市,就被大家哄抢一空。
    有些在国子监听过何秋讲学的学子们想要去书坊买一本《国富论》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已经买不到了。
    如此一来,书籍供不应求,有不少人甚至开价一百两,想要求购这本书,书坊的老板们算是笑开了花。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从宫中的印刷厂多要一点了。
    这个想法才刚在脑海中打了个转,他们这些书坊的老板就发现,又来了一波更猛烈的购书潮。
    这一次买书的大都是那些商贾,一开始的时候,有人说朝中有大臣写了本关于商贾学问的书籍,他们还有些不信。
    可这次《国富论》已经上市了,不少人都拿到了书籍,发现里面确实有关于经商的东西,分析的还极为透彻。
    这怎么得了?
    很多商人就开始抢购书籍,以后不管是送人也好,卖到其他书坊行业不发达的地方也好,都是一条路子,反正一本书百文钱也不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