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第二百五十八章 成立北镇抚司!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十九,皇太孙朱允熥设北镇抚司。
    锦衣卫明面上只是皇帝的仪仗卫队,巡查缉捕的职能只有少数亲信锦衣卫才有,且没有正式的职位。
    饶是朱元璋喜欢任用锦衣卫,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镇抚司,在洪武朝并未出现。
    真正将锦衣卫发展到极致的,是明成祖朱棣,也是他设立了北镇抚司。
    洪武朝的锦衣卫,只有镇抚司,不分南北。
    镇抚司只负责锦衣卫的法纪、军纪。
    之所以后来分南北镇抚司,是因朱棣迁都北京所致。
    明朝迁都后,原来在南京的锦衣卫,称为南京锦衣卫,用以养老。
    而后设的北京锦衣卫,成了真正的锦衣卫,分南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案件,可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南镇抚司,依旧负责本卫内部的刑名司法事务。
    在朱允熥的运作下,真正的特务机构“北镇抚司”提前问世!
    他重新倚重锦衣卫来监察、刺探、逮捕官员。
    北镇抚司核心职责是专治诏狱,直接向皇太孙负责,锦衣卫长官也不能干预。
    毫无意外,纪纲成了北镇抚司首任镇抚。
    普通卫所中的镇抚是从五品,朱允熥特将北镇抚司镇抚升为从四品,以示特殊。
    摆明了,北镇抚司就是为皇帝固控臣子的工具。
    往往新部门成立,定然会有一番热闹景象。
    就如同洪武十五年锦衣卫成立之时,赶上了胡惟庸案,热闹了好些年。
    现在北镇抚司成立,纪纲新官上任,又接了皇太孙的大单,别提多精神了。
    一时间,京师缇骑四出。
    洪武大街上,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嘶声,时而伴随着高喝声:“闪开!”
    众人转脸一瞧,一队身穿青绿锦绣服,腰挂绣春刀的人策马而来。
    “是锦衣卫!”
    “看来又有哪位大官遭殃了!”
    街旁人纷纷议论,他们不知道北镇抚司单干了,只道是锦衣卫厉害了。
    也有消息灵通的人,知道这帮官员是得罪的皇太孙。
    昨日,国子监博士黄彦清,私下议论皇太孙得失,被锦衣卫抓入诏狱。
    太常少卿廖升,与郑公智交好,知道自己无法逃脱,痛哭与家人诀别,自缢而亡。
    还有监察御史王度,在文华殿大骂皇太孙凶残,以语不逊论死,被皇太孙诛族。
    又有监察御史董镛,学人家在午门求雨,矛头直指皇太孙。
    结果被抓论死,妻女发配教坊,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今天,锦衣卫抓的是监察御史甘霖。
    这帮嘴炮惹事全凭一时之快,妄图青史留名,丝毫不顾及家人和九族的感受。
    围观的吃瓜群众们唏嘘不已。
    诏狱就是个修罗场,进去后只要活着出来就能成神。
    比如凉国公蓝玉,从诏狱出来后成了太子太师,现又得赐郡王府一座,跟位列仙班没两样。
    御史甘霖就不同了,他在诏狱里被锦衣卫喂了毒药。
    如果毒死,那是解脱。
    可甘霖吃了几斤毒药,却一直不死,是真难受啊!
    锦衣卫控毒大师的具体手法是这样的:
    给甘大人先灌三两毒药试试体质。
    察言观色,掐时间快毒发时再灌解药。
    等甘大人恢复一点元气了,再灌毒药。
    接着再灌解药,再灌毒药,再灌解药……来来回回捯饬,直到招供。
    最后甘大人吃了三斤毒药终于受不了了,在诏狱求死,当场被戮。
    想死还不简单?
    没有人惯着他。
    ……
    黄子澄府上。
    几个太医院来的太医,以及四名挎刀锦衣卫,立在房间内外,排队准备给黄子澄“看病”。
    这次由纪纲亲自来会诊。
    床前的帐子垂放下来,黄子澄的手从帐子内伸出,一個花白胡子的太医正为他把脉。
    很快,花白胡子太医把完脉,退了下来。
    另一名中年太医上前继续为黄子澄把脉。
    纪纲问花白胡子太医:“张太医,黄学士病情怎么样?”
    花白胡子太医认真地说:“从脉象上来看,黄大人无甚大病……”
    没等他把话说完,纪纲把脸一沉,呵斥道:“黄大人病成这样,你还说没什么大病,是何居心?来呀,把这个不学无术的老家伙扔到井里去!”
    门外应一声,进来两个锦衣卫,不由分说,将花白胡子太医一把扛在肩上,往外边走。
    随着花白胡子太医的哀求、挣扎声越来越远,隐隐约约传来“扑通”一声响……
    幽暗的井水咕咕冒泡。
    现场解决,一套动作下来干净利索。
    屋子里剩下的几个太医脸色全都变了。
    那名给黄子澄把脉的中年太医颤抖着退下来。
    另一名名医上前继续为黄子澄把脉。
    纪纲微笑着问中年太医:“李太医,黄大人病情怎么样?”
    中年太医颤抖着说:“从脉象上来看,黄大人病得不轻,怕不久于人世……”
    闻言,纪纲面色一喜,马上夸奖道:“李太医不愧是御医啊!医术精湛,说到根子上了!”
    下面的程序就是治疗。
    在纪纲的严词要求下,太医院的太医们开始对黄子澄进行抢救。
    “你们干什么!”
    躺在那装病的黄子澄,终于察觉到了情况不对劲,拼命大叫。
    可是,任凭他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对医师来说,患者大喊大叫不配合很正常,医者父母心嘛,可以忍受。
    继续治疗就行了。
    ......
    翰林院外,一份以吏部名义发布的公告醒目地贴在红墙上。
    一大群官员在观看。
    一个官员念出声来:“翰林学士黄子澄,身患病重,需调养将息,年内所有大小经筵,均着停止……”
    翰林院官员们面面相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
    “黄大人前几日还好好的,怎么就病重了?”
    有知情人道:“可能是为了躲皇太孙吧。”
    “应该是了.......”
    黄子澄是翰林院的老大,他不上班需要通告。
    ......
    黄子澄府上。
    六名太医院御医,对黄子澄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治疗。
    他们扒开黄子澄的血管,放了一斤多的血。
    紧接着又给黄子澄吃催吐药。
    用肉桂,茴香,甜根菜,盐等调制成药水,给黄子澄灌肠。
    每两个时辰灌一次,连续五天。
    眼看不见好转,医术精湛的李太医,提出用烙铁治疗法。
    他用滚烫的烙铁把黄子澄头皮烫出几个大血泡,再将血泡挤掉。
    不仅如此,赵太医也提出了一种治疗方式。
    在黄子澄的脚底涂满鸽子粪便。
    接着鼻孔塞满喷嚏粉。
    最后全身涂满热膏药。
    纪纲看得心痒难耐,他也才想到了一种专业的治疗方法。
    他从诏狱提了两个刚整死的文官,把他们的头盖骨磨成粉掺进泻药,给黄子澄服下。
    最终,顽强的黄子澄终于去世了。
    纪纲不禁感叹,黄子澄这厮的命是真硬啊!
    黄子澄的家属全程观摩了治疗过程,并对几位太医表示感谢。
    在他们看来,黄子澄曾是皇太孙的老师,皇太孙派这么多太医来,是真想救人。
    而且这么多天,大家的辛苦他们都看在眼里。
    治疗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虐待。
    只怪黄子澄是读书人,原本身子骨就弱。
    黄子澄的老婆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他们一个劲的称赞皇太孙的好!
    家属们没有医闹,黄子澄的朋友们却不让了。
    有翰林院官员对治疗程序提出质疑,尤其是灌肠。
    太医院当场打脸他们,称太医院用的是唐朝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小续命汤。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
    又有人提出疑问:“那放血是什么情况?”
    太医院再度说明,称这是西医里经典的放血治疗,所谓中西结合。
    也不知道太医院从哪搞来的偏方。
    其实,“放血术”统治欧洲医学界上千年。
    原先,放血术都是由教堂的僧侣来进行,一直到了1163年,亚历山大三世宣布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欧洲民间的理发师。
    理发师扛起了外科医生的“重担”。
    因欧洲的理发师帮病人放血,转灯变成理发店的标志。
    也就是大街上理发店门口转动的彩灯,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动脉和静脉。
    美国人的国父华盛顿,就是放血术放死的。
    一共放了四次血,差不多五斤重,就这还没有立刻死亡。
    相比华盛顿遭的罪,黄子澄才被放血一斤多,算不了什么。
    最终,翰林院学士黄子澄、皇太孙的老师,因御医抢救无效死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