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也是一种成熟

第8章


 
    没有人愿意生气,但是,还是会经常为小事而生气。在盛气中,人们便会容易做出没有经过审慎判断的事。 
    人之所以会生气,主要是外在环境的刺激,除非是圣人,否则,一般平凡人皆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人或环境而生气,能够在生气时自省或是生完气觉察的人,就已经不容易了。 
    喜欢生气、为小事抓狂的人,总是让别人有机可乘。生气当然不会是件好事,至少对健康就是不利的因素,若能训练自己,在生活中减少对外在环境的过度反应,也许,有助于内心的平和。 
    人们喜欢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争执不休,徒然浪费许多有限的生命,而一无是处。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斗讼、诈欺、迫害,都是浪费精力又无意义的事情。 
    佛经云:愤怒是"无明火",而《圣经・新约》则说:"当人在愤怒时,都是疯狂的"。 
    有些人,总是喜欢无所不用其极去伤害别人,造成别人的痛苦。而我们也总是被别人所影响,一般人的情感比较脆弱、容易生气,和别人争执也多,大部分的人皆属于平凡人,所以,都有生气的经验。 
    如果生气是一种习惯,那么不生气也是一种习惯。 
    一个人在发怒时,总是气势汹汹如临大敌似的,我觉得与其选择抑制怒气,不如选择对外在环境有免疫力,不要轻易陷入生气的陷阱中。 
    让不生气也成为一种习惯。 
    心灵的自由 
    有一种景象,比海洋要广阔,那是天空;有一种景象,比天空还要广阔,那是心灵。 
    "创作往往是自由心灵的产物,对于自由的心灵,不能豢养,只能礼遇。" 
    人活着,就是因为有梦想、有愿望,那是我们灵魂的需求,也是我们对幸福的需求。 
    过度重视有形的财富,反而造成心灵的贫穷。人类对心灵失去兴趣,便意味着对人类自身失去了兴趣。然而最广阔的,却是人的心灵;最狭隘的,也是人的心灵;最美好的,是人的心灵;最丑恶的,也是人的心灵;最纯洁的,是人的心灵;最邪恶的,也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历经了一个既丰富又复杂的历程,这是一个欢乐与苦难、升华与堕落交织的历程。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可称之为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共荣;同时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存在天地之间,生活在自然之中,总是希望能安身立命,自由自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是佛家所说"心得自在"的哲学意境。 
    "自由自在"的意义绝不是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自由",因为它虽然带有为所欲为的功效,可是却遵守它的规范,那就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一个人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表现,却不违反规范,那才是真的达到自由自在之境。 
    如果心灵没有宁静,那么就没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模式,人生若没有自由,心灵当然也不会自在。 
    人们即使厌倦了任何的学问,也还必须保留一门学问,那就是心灵的学问。 
第三章 寻找自己的密码
重新拥抱生命的真
    不要小看了其貌不扬的人 
    "船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善御。" 
    换句话说,平常不为人发现的才能和实力,在面临非常事态时,自然而然会显露出来,就好像是船翻覆之后,才知道谁会游泳;马狂奔时,才知道谁的马术高明。 
    在日常业务平凡和反复中,我们很难知道每天见面的同事具有什么样特殊的本领,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外国访客,我们才知道某人的外语能力不错;直到击退了强盗,才知道身旁矮小的同事,竟是空手道的高手,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其貌不扬的人。 
    "高估别人永远比低估对方高明得多。" 
    也就是不要太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别人,对于那些比我们高明的人我们佩服他,而那些比我们差的人,我们也不能小看了,很多有实力的人或是有才华的人,不一定就是锋芒毕露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人们无法根据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人亦然,对那些曾经不被看好,却突然红了的人,或是忍受多年不平等待遇的人,有一天却平步青云了,我们都不能把"他"视为运气,因为,好运是不会给没有实力的人,幸运,也不会凭空而降。 
    大部分的人,都有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这是一种人性。若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事情,欣赏别人的才华,学习别人的优点,看重别人的努力,也是美事一桩。 
    对于那些大隐于市的人或深藏不露的人,要保有一份尊敬胸襟。 
    因为,低估别人是不智的行为。 
    心灵的觉醒 
    "没有饱满的心灵,路是走不长的。" 
    繁忙而耗竭的心灵,必须寻求补给,有了智慧的润泽和开脱,才能让心灵觉醒,而生命要有所安顿,就是别让心灵窒息。 
    生命有时是比我们想像得更微妙,而且更复杂。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必然曾发生一些永难磨灭的事件。人生要好,就得在样样事上取得平衡,知道何时该关切与自己有关的事,而何时应淡然。 
    泅泳于智慧的瀚海,是一种清凉的喜悦。然而,现代人受到各种声光色相的刺激,往往纸醉金迷于繁华世界,而不可自拔。 
    人若在一种宽松但清醒的前提下,能敏锐觉察出每个起心动念,那么各种负面的情绪反应,就不会如往常一般强烈了,就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看清问题的真相,并且放下。 
    这个社会总是要求人们应该愈来愈好,愈来愈优越,以至于人们脱离真正的自己也越来越远。 
    想要彻底的解脱和自由,我们必须观察每个不安全、怕受伤害的情绪以及因之而起的思维,我们必须更深入的探究自己的恐惧是什么?勇敢地去逼视那恐惧的画面,直到看清楚了、不怕为止。 
    重新拥抱生命的真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恒常的,可以肯定生命自我的心灵世界。 
    两千多年来,中国先圣、先贤、哲人,试图从人生各个层面去洞悉生命的本质,与人生价值的终极意义。 
    因为,人除了官能的欲求外,还有对生命的追求。 
    人活着,不能总是依靠着别人的肯定和掌声来过日子。有人终其一生,为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肯定。你将会发现,安顿自己的生命,比去开创一个事业还更需要想像力和开创性,安顿我们的身心,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不管你是谁,你若无法充分的安顿自己,你会发现,你总是在迷失中过日子,你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其实,你勿须用太多的心力去猜测别人是否喜欢你,与其患得患失陷入别人是否喜欢你的陷阱里,不如花点力气来提升自己,当你是那么热切的希望别人支持与肯定时,心里的起伏就随着外在而改变,你总是需要别人的保证,这个时候,何不退回到自我,让内心的厚实与自得来对抗外在的恐惧。 
    我认为,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生命花点心思去照顾、去安顿,即使外在多么成功的你,结果会发现,除了时间无从排遣外,自己会更加的寂寞和空虚,面对自己将不再有热情、有活力。 
    重新拥抱生命的真,就要从安顿自己的心灵开始。 
    成功的时间表 
    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很多成功的书籍也都强调成名要趁早,例如,如何在三十五岁成功,如何在四十岁成功,都是在强调年龄,似乎,超过了四十岁,成功或成名的快乐,也就没有年少得志,这么过瘾了。 
    而大人物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崭露头角前,总比一般人,花更多的时间。不过,只要坚持得够久,生命总是有所回馈,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早一点功成名就,大概就如张爱玲所说的,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牛顿曾说:"天才是长久的耐苦。"也就是说,各行各业的天才莫不是如此,世上绝无仅凭天份,就能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大人物的形成,也需要时间的养成,快速的成功,反而带来快速的折旧。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时间表,成功来得早不是坏事,若未能好好经营,可能去得也快,而成功来得晚,也勿须嗟叹,因为终究还是来了。 
    怕的是,终其一生,成功始终未曾露面。 
    镜子 
    外在的世界反映出你内在的真实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你最爱的人以及最恨的人,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你最厌恶的人、事物也就是你最讨厌你自己的那一点,而你最喜爱的也就是你最希望自己具备的。 
    "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证严法师认为,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心随境转,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