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也是一种成熟

第10章


 
    除了飞龙在天,《易经・乾卦》尚有"亢龙有悔","亢龙"乃是升上天顶的龙。处极尊之位,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因此颇有悔意,盈则缺,这是世间常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久维持。所以极盛中实已隐含了衰微的前兆。 
    地位最高的人,为避免自高处跌落,应该把握引退的时机才能全身而退,并将怀念留给众人。不过什么时候才是好时机?这恐怕很难判断,再者,一旦有了地位、权势,激流勇退谈何容易,"亢龙有悔"指的就是,一个人达到顶点,又复跌落凡间。 
    李斯仕秦始皇为宰相时,全族均出任高官;为了夸耀权势,还大开筵席。当时朝廷百官云集,阿谀之声不绝于耳,李斯黯然道:"先师荀卿说,富贵权势不宜过度,而我一族之荣华富贵,至今已达顶点。凡事发展到尽头,就必会衰微,真不知是福亦是祸。 
    不久李斯的忧虑成为事实,盛极一时的李斯一族,因赵高的谗言,被二世皇帝赶尽杀绝,遭到灭门之祸。 
    每一个人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了解,当环境有所改变时,自己也要跟着改变,失去舞台不可悲,失去了生命才可悲。 
    传闻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众人厌恶的人,或是人人喜欢的人,我们都要亲自观察才能确定真相。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验,与一个有着传闻,令人敬而远之的人交往,却发现对方是个与传闻完全相反的人物,或是和一个口碑很好的人在一起,却发现他只不过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人际关系的人。 
    对于人物的评价,多数人的眼光,并不一定正确,尤其是"众口铄金",这样的传闻,我认为,对于我们并不了解的人,我们最好不要妄下断语,因为有些传闻毕竟有言过其实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是故意制造某些假象,而创造出许多的传闻。 
    大部分的人,皆是随波逐流,别人怎么说,口碑怎么传,大概都会受其影响,人若能培养出来,不受别人所惑的价值判断,才能在浊流中看清真相。 
    很多公众人物都怕一些不实的传闻,成为一种杀伤力,当然,传闻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大众对这个人或这个事件有兴趣,在广为流传之后,总有些失真的地方,如果刚好碰上对手,故意落井下石,那么这个传闻,可能会比预期更精彩一点。 
    在《史记》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的男子杀了人。 
    有人告知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着布,不久又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理会,但是,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也变了脸色,飞奔而出。虽然曾参的品德足以信赖,而母子之情也深厚,但是,三人所说皆相同,连曾母都不免要怀疑,那么周围的人岂能不受影响? 
    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学会分辨传闻的真实性,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人或事,最好不要妄下评论,以免害人误己。 
第三章 寻找自己的密码
年纪愈长愈不敢说是好人
    好人与坏人 
    年纪愈长,愈不敢说自己是好人。 
    难道是自己做了很多坏事?我想,大概是对人性有更深的认识吧! 
    《圣经》上有一故事是说,一个女人犯了奸淫罪,众人皆拾起石头要用石头打她,耶稣说:你们当中,若有人皆没有犯过错,那么你们可以用石头打她,众人闻讯,皆纷纷退去。由此可见,谁也不敢侈言,自己是没有犯过错的人。 
    有人说:"我坚持要给自己或别人机会去犯错,那是勇于尝试的唯一本钱。"犯错当然要看是什么样的错,否则人人都去做伤害别人的事,那岂不是天下大乱。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时,好像很容易就发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世界里,似乎没有绝对好人与坏人,名门正派里有坏份子,邪教里也有忠义之士,事实上,只要不是作奸犯科,在现实人生里的一般人,总是偶尔有一些小奸小恶,例如,乱倒垃圾、不守交通规则、没有公德心、经常说谎等等,看似颇为平常的小小恶。 
    在现实的世界里,撇开一般的恶人不说,我们其实很难在外表上去看出,谁是好人?或坏人?法律可以判断谁是好人或坏人,而我们的主观意识也常对人作出好坏的判断。 
    除非是圣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善恶夹杂,是好人也可能是坏人,或者是不好也不坏,不然就是也好也坏。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好人与坏人的判别,其实十分的混淆,任何截然的二分法,都嫌简单而且武断,现在的社会,除了大奸大恶之人外,一般的人皆是善恶混杂的综合体,只有等第的不同,也许在某个时刻、某种表现、某个位置、某种心理上是君子或小人之别也。 
    因为个人角度、立场的不同,对人的诠释也多元化,你认为好人的人,别人却认为是坏人,你认为坏人的人,也有人认为是好人,不管如何,我们都期盼自己也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好人"。 
    名牌的迷思 
    重点不在你穿什么,而是你是谁? 
    很多人一窝蜂崇尚名牌,我想每个人都可以穿名牌,但是能够穿出质感的人却不多,其实,穿衣服最重要是适合自己。 
    筱雯在强调名牌的风气中成长,每次在选购衣物时,总是先翻开衣物的名牌标示再来决定产品的价值,其实对于名牌的选购,我并不反对,毕竟品牌的无形价值与有形的品质,是品牌经营者用心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不过要穿着名牌时,不如反过来想想你是谁? 
    名牌之于人,应该是配角,适当的服饰只是突显出人的气质,只可惜,现在的人自己不一定具有名牌特质,如果需要靠名牌服饰才能相信自己有名牌特质的人,大概是缺乏自信的人吧! 
    有的人需要依赖外物来建立自信,所以名牌服饰的昂贵价值,可以让有些人以为也可以带来人格的尊贵,所以,有人从头到脚非名牌不可,但是,在工作场合里,往往我们最尊重的人与他身上的名牌服饰无关,而是这个人在职场中专业与专精的个人特质和魅力。 
    若是一味的抹杀服饰的价值,好像失之公平,美丽的服饰当然有加分的效果,适当得体的服装搭配,绝对是必要的,人的气质魅力是属于内在美的范畴,衣服是属于外在美的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互为表里,但是,我个人认为,内在美的比重,还是比外在的装扮略胜一筹。 
    在人生的路途上,若能做个专业领域顶尖的人物,这样的人其实不论有没有名牌服饰,他所获得的肯定和掌声,绝对超过穿戴一身名牌的人。 
    肯定与否定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可能因为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评价。 
    从前,弥子瑕被卫灵公宠着,卫国的法律,私自乘用君主车子,将处以刖刑,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私下在深夜里入宫告诉弥子瑕,弥子瑕便假托君主的命令,乘坐车子出宫回家,卫灵公听到这件事,却称赞他说:"多孝顺呀!为了探看母亲的缘故,竟然忘了自己触犯刖罪。"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伴君主到果园游玩,吃了果园的桃子,觉得非常甜美,还没吃完,就把剩下的一半送给了君主吃,卫灵公说:"多爱我呀!牺牲自己的口福,留给我吃。" 
    后来,等到弥子瑕的姿色衰退,君主对他的宠爱冷淡下来,有事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说:"这个人本来就曾经假托我的命令乘用我的车子,又曾经把他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其实,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以前所称赞和后来所获罪的原因,皆是由于君主喜爱和憎恶的不同,所以受君主宠爱,智谋能合意,就更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智谋又不合意,就会获罪而更加疏远了。 
    人的好坏,其实常系于个人主观的爱憎,譬如一个被称赞为有魄力的人可能被不喜欢他的人说成跋扈,一位悭吝的人,在喜欢他的人眼中,则可能具有节俭的美德,因此,当我们决定从哪个角度看事情,往往取决于我们主观的好恶。 
    所以,凡事先不要急着用自己的好恶去评断一个人。 
    别人对我们肯定,固然欣喜,反之,当别人对我们持否定的态度时,也别急着解释,因为,别人肯定与否定,往往取决于别人的爱憎,何不用平常心来面对外面世界的荣辱与毁誉呢? 
第三章 寻找自己的密码
女人与购物癖
    女人与购物癖 
    有句广告词:"女人败在爱情及衣服里。" 
    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指出,男人及富人最爱鱼水之欢,女人及穷人则乐在购物。 
    有天翻开杂志,里面介绍了一位都会粉领上班族,以购买名牌为乐,她把上班所有的钱,全都拿来购买名牌服饰、鞋子、配件……,常常是千金散尽,不但如此她还经常带着信用卡飞到国外去血拼,非得"刷爆"了才肯罢手。 
    这则采访吸引我的地方是,这名女性把所有的薪水,拿去买名牌服饰,请注意是"所有"的钱,所以,她必须再去赚更多的钱,才能去血拼购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