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续命人

第十四章 掩耳盗铃的皇帝


    二月初二,一封六百里加急从鄂州飞到皇帝的案头。
    鄂州军多为岳飞旧部,统领鄂州军的都统制李道曾是岳飞的选锋军统制,虽然他和已经战死的兄长李旺都是半路投到岳飞麾下,不算岳飞的嫡系,但其身上也带有“岳家军”的标签。
    当年岳飞被投入大狱,十万岳家军将士并未轻举妄动,皆因他们相信岳帅的忠义,相信朝廷必会洗清泼向岳帅的污水,还他清白和公道!
    其后,岳飞和长子岳云、大将张宪在除夕夜被冤杀,十万岳家军将士隐有躁动,是岳夫人李娃深明大义,请将士们以家国大义为重。
    “如今金国虎视眈眈,尔等若是妄动,不仅国家有倾覆之危,家乡父老不存,更坐实了岳帅叛国之名,岳帅九泉之下也必不安心!”
    “岳帅与云儿、张大哥之死,我的痛苦丝毫不会比尔等少上半分,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岳帅生前忠君爱民,以收复河山,救民水火为使命,多少次拼死蹈危,陷入死地而志向无改!诸君忍心在岳帅死后让他清名染污,志向蒙羞吗?”
    岳夫人一身缟素,一手牵着一个孩子,面色冷肃。面对丈夫和长子被皇帝和宰相秦桧冤杀,她没有像一般女子那样只会软弱哭泣,在躁动不安的军队和义愤填膺的将领面前,她大义凛然,沉着冷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安抚住了军士。
    正是岳夫人的临危不乱替远在江州老家的三子岳震和幺子岳霭(岳飞平反后,孝宗赵眘赐名岳霆)争取到了逃跑时间,岳震和岳霆在家下人的帮助下秘密潜过长江,以岳家军驻地鄂州为姓,隐居黄梅大河镇。岳飞次子岳雷流放云南,岳夫人带着女儿岳银瓶和四子岳霖流放岭南。
    在岭南,李娃和儿女经常受到刁难,甚至连朝廷供应给他们活命的米粮也经常遭到克扣,对此,李娃并不怨天尤人,她带着儿女垦荒种地,日子虽然清苦一家人的精气神却并未颓唐。
    十八年的时光眨眼就过去了,沉寂了十八年的岳飞旧部突然联名上书为故帅伸冤,请求朝廷洗清岳飞身上的污名,为他恢复名誉。
    “岳帅二十余年间为朝廷出生入死,数次身陷死地而忠心无改;每战奋勇在前,身上披创重重几无好肉,其忠义天日可鉴……奸人已死,而忠臣依然不白,陛下明见万里,洞烛幽微,当不使忠臣蒙冤,宵小快意。恳请陛下为岳帅洗清冤屈,恢复名誉。
    鄂州将士泣首百拜”
    赵构看着申诉状上密密麻麻的手印只觉刺目,手印都是鄂州军将士咬破食指用鲜血按下,时日一久就成了深浅不一的褐色,斑斑血迹好似在控诉赵构对岳飞犯下的暴行!
    赵构只觉胸中气闷,他将诉状掷向趴跪在地的范曾,“说说吧,就是前后脚的时间,孤山老营夜祭,鄂州军队写万人书,这是串通好的,都来为难朕,故意气朕!密谍司是干什么吃的?这么大的动静你竟毫不知情?”
    范曾跪在地上,头上的纱帽滚落在一旁,一颗雪白的头颅微微颤动。
    “老奴该死,请陛下赐罪!”
    范曾的心中十分苦涩。自从签订《绍兴和议》,赵构一心只想做个安乐皇帝,他听不得一点不好的消息,尤其是金国或将不利于南宋的消息,他是半点也不想听,说是掩耳盗铃也不为过。
    前年,出使金国的黄中回朝后提醒皇帝金国在大修汴京宫室。
    “度其规制,金国皇帝肯定有再次迁都的打算,一旦迁都汴京,必定对我朝有窥伺之意。”
    赵构先是一惊,然后自欺欺人地说道:“金人营建汴京,不过是修行宫罢了,无需惊讶!”
    黄中也是个较真的性子,他回呛皇帝:“臣见金人役夫数十万,行事浩大,不可能只是为了修建行宫。倘若金人将都城迁到汴京,兵强马壮,数日就可以驰袭淮上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到时社稷恐怕有倾覆的危险,陛下不可不早做防备!”
    赵构避而不听,宰相汤思退则怒气冲冲地斥责黄中“惊扰圣听”。
    此事不了了之。
    两个月前,金国贺正旦使施宜生来临安,由吏部尚书张焘作为馆伴使接待。老施是闽人,又是北宋时期的进士,张焘与他大攀交情,最后施宜生在品茗会上冒着危险提醒张焘:“今日北风甚劲!”怕张焘不明白,施宜生还借着索要笔墨写诗的借口,大声喊道:“笔来(必来),笔来(必来)!”
    范曾掌管密谍司多年,打死他都不相信金国皇帝在这关键时刻会放心让一个宋朝的旧臣出使而不加防备,范曾敢打赌,恐怕整个金国使团都是金国皇帝的眼线和密谍,也就施宜生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老施这是在用生命为宋朝示警啊!
    可结果如何呢?眼前这位宋朝的皇帝就是不相信金国有侵略的意图,他断言:“金国既为友邦,断不会渝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