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红与黑

第16章


你的悲情剧是什么? 
   廷(ting) 
   对不起,我没有悲情剧,我只是在举常规的范例。 
   雅(yall) 
   那么现在我想和你谈谈一个广告片,这个产品没什么,关键是张艺谋导演的,《风驰汽车广告》,你看过吗? 
   廷(ting) 
   看过,我一直对张艺谋的广告不感兴趣。我原来一直认为张艺谋是一流的电影导演,二流的广告导演。但看过了风驰汽车的广告片,让我开始改变了对张的看法,最关键的一点此片是张的创意。张演绎剧情版的广告还是可以产生灵感火花的。 
   雅(yall) 
   我关注他,并不是网络上的炒作,纯属被动信息接受后的好奇。老谋子的剧情,往往是跟着女演员被新闻“提升”而同时出现的。这个广告片的情节很有趣。我想这个广告片反映了大多数女人面对爱情的一种现状。当那个男孩摔门的时候,那个女孩很生气,然后就说:这辆车就像我们家里的成员,你要像珍惜我一样珍惜它。如果不是的话,有一天我也会像它一样,你就会看烦了我,也像摔车门一样,对我不重视。女孩的婚姻被视为第二次投胎,所以女孩会想和顾虑很多,甚至有些神经质。女孩现在的价值观,我总结为“投胎选择”,慎之又慎。 
   廷(ting) 
   原来女人是这样想? 
   你们好像来自外星球。 
   男人看着女人这样“无理头”的怨气,能做什么呢? 
   打死我都不理解,女朋友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那天只是随手关门,重了一点,但和往常没有两样。 
   也许是重了点儿?想不起来了,再关一次? 
   再关一百次,就能保证有一次不重? 
   关门跟我们老板又有什么关系?! 
   关门又跟婚姻有什么关系?! 
   还有,儿子,对,她还说八字没一撇的儿子!? 
   这哪跟哪呀...... 
   雅(yall) 
   女人天生就是不自信的动物,我们会认为嫁给你们,是因为有一个港湾,否则的话就一个人生活算了呗,干嘛要结婚? 
   廷(ting) 
   但,摔门的一刻会想这么多? 
   雅(yall) 
   当然不是这一刻想的,是想了一辈子了! 
   女人天生爱做梦,有时这个梦是神经质构成的,这种迹象的年龄,越大就越明显,男人也被折磨得没有了爱情的感觉,双方就这么互相妥协,于是就变成了婚姻生活。 
   在世上,男人与女人永远都是一个矛盾体。如果要生活,就必须双方为对方想得多一点。我想在谈恋爱的时候,双方都能做到,如果大家都坚持的长一点,爱情会永远甜蜜的。 
   廷(ting) 
   确实,爱情的标准依时代而变。 
   在电影诞生之初,人们欣赏的是古典爱情, 
   如:《埃及艳后》(帝王之恋)、《乱世佳人》(乱世之恋)。 
   在大量地翻版经典题材,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古典戏剧、小说等翻炒几百遍之后。也诞生了电影说法的经典爱情,如《罗马假日》等。但爱情的结局还是遗传了文学与戏剧题材的悲剧基因,让人荡气回肠,生死离别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模式)。 
   六七十时年代,好莱坞的爱情是纯情的。亲吻是最性感的画面了。 
   九十年代的日剧、韩剧很像好莱坞六七十时年代的爱情观,是浪漫与写实的。看看日剧的经典之作,《爱情白皮书》、《世纪之恋》、《长假》,在剧情的漫长铺垫下,连牵手都是性感的,而接吻简直就是奢侈。 
   说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又回到开篇的某些论点了,就是女性主义的抬头。 
   在日剧中多数是女生在追男生,后来发展到韩剧暴力女生的出现。 
   也难怪女性抬头,因为男生的女性化倾向所致。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3)         
    如果,你不让我穿西装,不让我喷香水,不让我打电脑,不让我在写字楼里上班,我们男人会这副德行吗? 
   如果我们每天要自己打猎,自己种地,与其它部落血拼争食,老婆是要自己上战场抢来,像《成吉思汗》和《罗生门》那样,我们的脸会这么白吗?   
   即使天生是脸儿白,那至少小白脸上也会流下几条疤痕。 
   时代造就男人,原谅我们吧!愿打愿骂,我们认命……随你们吧,我的小姐们! 
   雅(yall) 
   侃侃而谈,一向是北大人的特质,回到了学校也不消停一下,闭上嘴行不行呀! 
   廷(ting) 
  北大因为我们才更可爱,因为独立思考才觉得北大的底蕴,即使走出校园,北大人依然还是北大人,你能一眼看出来,不容易呀!无论走到哪里,北大人始终不变的就是社会责任,于是就表现出忧国忧民,我不打算改变。 
   雅(yall) 
  也没人让你改变,就怕你变得四不象,没有了这个校园,没有了这个操场,你感觉你还会是这个样子吗? 
   廷(ting) 
  不说了,反正我是北大人,我已经被它洗礼了!我很高兴。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如果记忆是模糊的 
   渴望是什么颜色的如果时间是静止的 
   永恒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呼吸是短暂的 
   我想我只好沉默      
第五部分:一无所有             
    崔建那个年代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发自内心的音乐。不论他是怎么艰难的出生,毕竟是出生了。   
学的年代,偶有傍晚的时候,喜欢摇滚的男生,怀抱着吉他在北大的三角地怒吼着,而且在学崔建时学得真像,尤其唱到那句:   
这时你的手在颤抖 
   这时你的泪在流 
   莫非你是正在告诉我你爱我一无所有 
   噢……你这就跟我走   
  真的是有感觉的,音乐有时也是一种麻醉剂,尤其在年青的时候,迷恋而又为它狂放。那个男人要给你的是自由,可有多少人能明白这两个字的意义呢?   
  歌曲也有它的时代背景,在崔建的那个时候,年青人向往的就是一种自由,一种解脱的自由,所以这首歌也同许多人产生了共鸣。追求自由是人一生中崇高的人性境界,可这一追求却被“五千年文明”禁锢得无以容颜。   
  我的室友曾和校园摇滚歌手相恋,他们的恋情真是轰轰烈烈,我真佩服两个人的精力。但我说句实话,有多少人因为面临现实而放弃了对音乐的追求,有多少人能像崔建一样,一无所有的坚持到底。后来那室友又找了个法国人,一下子就溶入到了那个国家的文化氛围里,喜欢他们的文明和文化,喜欢他们的儒雅与气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喜欢。这我看不懂了。难怪有人说,北大成了国外媳妇的高素质基地。后来,那个男孩向我倾诉,想通过我努力,能够让我的室友重新回到他的身边。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无法劝说别人的爱情,我只能同情那个男孩可悲的遭遇。   
  斗转星移,我曾经迷恋过的一位摇滚歌手,剪短了头发后,成天还在三角地转,但却改成贴培训班材料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放弃和选择的权利,可是如果一个人连一点点坚持都不能的话,这个社会是否是出了什么问题。   
  北大的三角地本来是一个自由讨论,发表自家学说的地方,可现在却演变为租房、家教、讲座、社团活动、为宠物找新家等等行动的集散地。包罗万象,好不热闹,快成了一块三不管的地带。三角地是北大的一块边际文明,可现在只有在麻木与熟视无睹中被无休止的践踏后,无所归依。   
  以前的中国被奴役、被侵略,最少我们的根没有断,这个并不可怕,现在最可怕的是现代文明的倒退。文化在减弱,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如北大三角地演变一样。社会的变化对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是否还能用蔡元培老校长的办校宗旨来衡量?一个学校不能为社会的改变而起到推动的话,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   
  联想欧洲的文艺复兴,今天的中国正面临一场新的文艺复兴,复兴我们本源的文明与文化,尤其是民主的文明。是否西化暂且不论,追根溯源,中国的文明与文化,却是在蒙元与满清时代被糟踏了,骨子里充满了奴性、阴险、卑鄙、勾心斗角的奴才文明浮现后,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精髓的汉唐文化被抛到了脑后。再看看我们今天最热门的古装剧,除了奴才,就是皇权,看不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文明的高度能够成正常的比例。我真恳请那些导演们,饶过我们的孩子们吧!一代又一代的奴性,别再灌输下去了。   
  我们的根生来就奴隶吗?不是的,翻翻历史,也只不过是这三百多年的时间,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失去了汉族统治时期的精华,所以让更多的中国人迷失了自己的根。1898年开始,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要不就是逆来顺受,要不就是全盘拒绝,没有扬弃后的中华文明精髓做底蕴,那个自大的大清不也倒下了吗?在接受与拒绝变革的徘徊中,中国一下子就落后了一百年,奴性十足的文明,必然溃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