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大传

第32章


  潜伏一整日。
  还真让他等到了。
  傍晚,吴军二十几车粮草,沿隘口向南而来。木制车辆,咿咿呀呀吱吱扭扭,扭进了射的伏击圈。射大喝一声,从两边峭崖推下大小石块无数,一时间,如天上落下陨石雨,押送粮草的吴军士兵只有挨打的份儿,寻不到厮杀的对象,纷纷抱头鼠窜。看看差不多了,射又率领五十人冲入隘口,能杀地杀,能砍地砍,直杀到吴军大败,射这边也丢了十几条性命。射下令“烧”,要将二十几车粮草尽数烧个干净。
  大火呼啦啦在隘口烧起来了。
  两侧山崖,如烧红的炉壁,一片赤红。风在狭窄的山谷肆虐,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火苗在谷底乱窜,遇到秋日里日渐干枯的草木,草木便也烧燃。两崖之间,火苗浓烟飞腾,疯狂地舔着夜空,把半边天宇照得通红。
  直辕隘口处,射讨了便宜,不敢久留,率众策马而去,行至半路,背后便有吴军杀声,但吴军始终未能追上射这一骠轻骑。射趁着夜色到了岸边,打了几声唿哨,芦苇中藏着的船便驰了过来。他们上了船,疾驰到江中,背后才有箭放来,那箭大半落入水中,溅起一些泡沫。
  射哈哈大笑:“孙武小儿也不过如此!”
  射回营交令,详尽叙述了江北之行的情形,鼓动囊瓦渡江决战。
  囊瓦问:“吴国将军孙武诡诈,二十车粮草这样轻易就让你烧了?”
  射:“我士卒人熟地熟,埋伏山中,神出鬼没。”
  “没有伤亡?”
  “十个勇猛的徒卒命丧隘口啊!”
  囊瓦沉吟不语。
  射又道:“豫章一带久经兵患,人烟稀少,吴将伍子胥率人烧也烧了,抢也抢了,粮食草料接济不上,士气定然下落,令尹还不信么?望令尹抓紧战机,渡江一战,别等吴军逃了,令尹就无功可建了。”
  囊瓦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可妄动,等着阖闾老儿杀马罢!”
  囊瓦虽然固守不战,可也心痒难熬,就又派奸细,又去捉江北百姓,并且命射之子延再次渡江刺探虚实。他一反常态,稳坐泰山。
  只有在自己的军帐中,孙武才不掩饰他的焦急,烦闷和忧虑。他正在苦苦思谋到何处寻觅一个能够打入囊瓦军中的细作,守夜兵卫推出一个人来。
  “启禀将军,拿到一个楚国奸细,请将军发落。”
  “推出去杀了便是。”
  他的脊背朝着军帐门口,连头也没回。他正在思虑自己尚未用“间”,楚军倒向他“用”了“间”,自然要杀,捉一个杀一个,捉两个杀一双,这一点他毫不含糊。今日烦躁,问也不问了。
  士卒道:“将军,这老东西一定要见将军。”
  “见我何益?”
  那人说话了:“孙武你如何杀得了老东西?老东西应有一百二十年的阳寿,还需在人间受劫受难六十余载呢!”
  这人的话奇怪。
  孙武回过身来,眼睛一亮――这位“奸细”若干年前是见过的,没错!这并不一定需要过目不忘的本事,原因乃是此人生得奇异:锛儿头,老大的,向前伸,眼睛却向后躲藏到眉骨后,颧骨高得不合时宜,下巴是地包着天。这副尊容,天下无双,看一眼,一辈子也不会忘掉。
  “啊!老先生的假足卖到吴国营帐中来了!快快,看坐,看茶。”
  “老东西知道孙将军会记得假足的。”
  士卒忙给老人松了绑,看了坐,孙武亲自捧上了茶。
  “孙武终于有机会向先生道一声谢谢啦。亏得您指点迷津,我才决心到吴国来。”
  “全凭缘分,不可言谢。”
  “先生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云外的鹤,天外的风,从来处来,向去处去。”
  “如何成了楚国的‘奸细’?”
  “问你精明过人的部下去。”
  “实在抱歉。”
  “又俗了。”
  “唔,尚未敢问先生尊姓大名呢。”
  “颉乙。”
  “颉乙?世外高人!”
  “哈哈,将军闻所未闻,是不是?实言相告罢,颉乙哪里是什么世外的高人?乃一凡夫俗子矣。从前,曾在你叔父司马禳苴麾下做过伍长,司马禳苴将军对我有恩。后来,有幸拜在扁鹊大师门下,学得皮毛,便悬壶做了一个江湖郎中,浪迹天涯;扶危济困。以前知道孙武是司马将军之侄,现在知道将军的《孙子兵法》,将军的兵法已流入民间,藏“孙子”的民家,吴国、齐国、鲁国都有。颉乙拜观了,拜观了。因我略通伏羲易数,读将军兵法,惊讶兵法与伏羲思辩相通,攻守,奇正,分合,进退,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皆天地,刚柔,阴阳之道。便思量着机会,聆听将军的教诲,不想,闲行至此,被你的徒卒请了来。”
  “先生是来寻我谈易的?”
  “颉乙还要再指点将军一回。”
  “孙武洗耳恭听。”
  颉乙道:“听着,制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还有生姜,以水煎服。保你宽中行气,顿消胸中郁闷。”
  孙武哈哈大笑。
  在这片刻之间,孙武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能打入楚军帐中,诱使楚将囊瓦渡江来战的这世外异人,江湖郎中颉乙无疑是个合适的人选。可是,这人能够去担此风险吗?
  颉乙问:“孙将军,笑个什么?”
  孙武正色道:“颉乙先生受业于大师扁鹊门下,想必知道这四个字‘子午捣臼’?”
  “颉乙略知一二,这是医家针法。”
  “是啊,此针法与‘飞金走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进针得气之后,左转九次,右转六次,可以行气,消导,逐水。”
  “颉乙看不出这般针法会对将军身体有什么益处。”
  “也可以用药。甘遂,大戟,芫花,研成末服下。”
  颉乙说:“这又是泻下之药,可以泻水……孙武哇,孙武,有什么话不妨直说,别绕弯子了。”
  孙武离坐,深深地作了一个揖:“先生,孙武冒昧,还得请先生助我!如今,吴楚隔江对峙,楚军依凭汉水天堑,固守不战,我军空国远征,渡江攻取,于我不利。我欲诱使楚军过江决战,可惜,战场态势犹如人患阻滞,胸脘痞闷,胸腹积液,上下不通。万般无奈,孙武想了一个泻下的药方,可把对面楚军令尹囊瓦的军队泻下来――只可惜,缺一味药引子!”
  颉乙沉吟不语。
  孙武定定地看着颉乙。
  颉乙叹了口气:“不料你孙将军把我当成一味药引子了。”
  孙武:“成此大计,实在没有他人了。孙武冒昧。”
  颉乙:“没想到我颉乙在你这里还有一劫数!唉,颉乙佩服将军的谋略,才智,深知将军乃天下能成大器之人哪,再念及你的叔父司马对我有恩……也吧,便为你做一回药引子!”
  孙武兴奋极了,大叫一声:“拿酒来!”
  延三条舟船,趁着夜色在汉江上游下水,行至江心,忽见一条小船也在向北岸摇去,延命三船奋楫击水,将那只小船截住。小船像一条鱼似地滑来滑去,拼命逃窜,见实在逃不掉,船上四人就纷纷跳了水,在水中又欲推翻小船。延船上的士卒便也下了水,游过去,在水中生擒了三人,只有使船的渔夫水性好,逃了,小船也被截获。延将三人捆绑着推入囊瓦军帐。
  一阵恶臭随三人袭来。
  囊瓦掩了鼻子,皱着眉,看那被俘获的三个人,有两人带剑,一人貌奇丑,生一副怪相,背一个包袱。
  囊瓦率先想到的是这三人乃吴军故意投下的圈套,是三个奸细。
  孙武善于用间,这个他知道。
  他为自己留了这个心眼儿,感到很自得。
  其中一人,尚未成年,面色蜡黄,不停地打着摆子,从裤子下渗出了些黄的东西来,散发出难闻的酸臭,口中叫道:
  “放我去出恭,放我去出恭!小爷爷患了赤痢,实在忍不得了!”
  囊瓦喝道:“把这东西放到江中去涮洗干净!”
  两士卒如老鹰捉小鸡一样,把那“孩子”提出军帐。这“孩子”正是老军常的次子申,被楚军士卒用绳儿拴着,扔到江里,又提起来,反复数次,水淋淋的常申已经晕了过去,奄奄一息。
  军帐之中,囊瓦看着立而不跪的两个俘虏。
  忽然哈哈大笑。
  “尔不是蔡国将军鉴么?”
  “正是本将军。”
  “尔曾经双手力举铜鼎,也算得个勇士了。”
  “可惜我没有用铜鼎将你这小人砸成肉泥!”
  “囊瓦不必用铜鼎便可令你顷刻之间变成肉泥。”
  “来吧,还等什么?”
  “你过江何为?说了可饶你一条性命。”
  “只求速死。”
  囊瓦阴阴地一笑,心说,大凡用间,先求速死,后来诈降,其实是怕死的。人的头颅只有一个,将军鉴也不能例外。
  “过江是来投奔楚国的吧?如是,快快道来!”
  将军鉴冷笑一声,不语。
  囊瓦走近将军鉴,作出一脸的和悦,说:“依将军之勇,将军之力,将军之意气,何必委身于区区蔡昭侯脚下?将军何不择木而栖,到囊瓦帐下,必有重用。”
  “囊瓦是何物?”将军鉴道,“不过一草莽村夫。见佩玉名裘而忘义;私下囚禁别国诸侯,不仁;刚愎自用,目空天下,独断专行,楚国朝中早已上下谤议,却无自知之明,尔这般酒囊饭袋猪心狼肺驴脸狗宝之徒,今日未能死于将军鉴的戟下,便宜了你,来日你必死无葬身之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