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嫂的悲摧生活

26 王小明卖豆浆


却说牛大婶自从喝过王小明赔礼送她的豆浆之后,那就念念不忘。每天不忘让给她留两碗。早上一碗晚上一碗,并且喜滋滋的向豆花炫耀,说配着她家的馒头包子吃,特别的香甜可口,别提多美味了。直引诱的豆花也巴巴的望着王小明,让也给她留两碗,让她尝尝鲜。
    不料,她尝过了居然也赞不绝口,说好喝的很,比原来她跟着孙府姨太太去县城里喝的那些都好喝。
    王小明见她们都这样说,就留了个心眼,在鲁镇上观察留意了一下。
    结果,不留意不知道,一留意吓一跳。
    偌大一个鲁镇,卖早点却是很少。偶有卖早点的,也是随便下碗面下碗混沌,竟是没有卖豆浆的。
    而据牛大婶说,以前偌大一个鲁镇也是有几家卖豆腐的,却是生意萧条,不如自己的生意好。而自己之前因为未曾留意,结果做豆腐的那些豆浆,想喝就留一碗自己喝,剩下的全部是倒在屋后头了。
    现在想来,真真是暴殄天物,大为浪费。
    这可不是绝好的商机么?
    鲁镇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
    每逢初一十五还逢集,有大把乡下的人过来做些小买卖。可那些面啊混沌啊,总是跟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便是没肉,好歹也都是用肉熬得汤,每碗少说都得十五个铜板。
    因此上那些东北西走的商贩和一些从乡下赶来的乡亲们,大都舍不得吃喝,只好从家里带些干粮来啃。走到哪儿渴了就向邻近的村民讨口水喝,如此过活。
    既然这样,要是自己把做豆腐磨出的豆浆取出一些澄清澄清,岂不是可以试着拿来卖钱?
    这可不是现成的买卖么,又不贵,左右自己都要做豆腐的,稍微多泡些豆子便是了。
    然后加些水,放些糖,然后就可以卖了啊。
    越想越兴奋,王小明觉得这真的是一个挣钱的机会。反正自己现在也没别的来钱的路子,不如就试试多加卖一条豆浆。
    又跟牛大婶的牛馍王隔壁,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她商量一下,把桌子摆在俩家铺子中间。来喝豆浆吃早餐的,只喝豆浆哪里管饱,总会顺便买几个馒头包子之类的塞肚子的。这样的话,牛大婶何乐而不为。
    王小明说风就是雨,当下就雷厉风行的找了牛大婶商量。
    牛大婶因为不知成不成而迟疑了片刻。可又转念一想,自己又没有掏任何的本钱,无非就是在俩店中间摆几张桌子,有人喝豆浆的话,就买三个馒头少一个铜板而已,便是不买豆浆,自己以前又不是没这样卖过,怕啥?
    而且,都那么熟的人了,知根知底儿的,还怕被骗不成?赚来的钱还三七分成,这便宜拣大发了。
    牛大婶当即就点头应允了,不过还是说,因为自己没出什么力,所以厚道的跟王小明说把利润降低到二八分成。
    王小明也没再推辞,就应允了。
    说做就做。王小明赶去做木匠活儿的程师傅那里寻了几把结实耐劳的椅子,把自己吃饭的桌子给搬了出来。牛大婶也把自家吃饭的桌子搬了出来,还义气的提供了几把板凳。
    如此一个简陋的早点摊子就摆上了。
    当天下午王小明就把豆子泡上了,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王小明就起来忙碌。磨好的豆子原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澄清加水做豆浆,一部分就做豆腐去了。
    如此忙碌了好久,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终于大功告成。
    王小明又忙不迭的出摊卖豆腐卖豆浆,隔壁牛大婶蒸馒头包子的屉也早就热气腾腾的冒着气了。
    想了想,王小明又找了两个碟子,切了腌萝卜丝,浇上一点醋和香油一拌,放在桌子中间,供食客免费食用。
    因近年关,早有一些勤劳的乡民商贩想上个早市在街上来来回回的奔波忙碌了。
    天寒地冻,呼出口气都能哈出一股白烟来,虽然来回走动着忙碌,却因为衣裳单薄又背负肩挑的,起得早又累又饿早已饥肠辘辘,往往走到牛大婶摊子边儿就闻着馒头味儿就馋的走不动。又见摆着桌子,桌子上放着腌萝卜,也不知是做什么来的,便只站着看。
    王小明瞧见便施展她舌若莲花的口才,邀请人坐下来,介绍说喝碗豆浆的好处云云,将价格一说。
    乡民商贩一寻思,豆浆四个铜板一碗,三个馒头一共六文钱,因为买豆浆还可以少一文,也就是五文钱。一碗豆浆三个馒头才九个铜板,还有免费的咸菜可以下馒头,比街那头的面条混沌便宜了不少呢。索性就坐下来尝尝鲜。
    一尝却是住不了口,豆浆豆味浓,因为加了糖,口感甜滑细腻,别提多好了。馒头虽然黑了点,但是贵在实在,又热腾腾的一口咬下去十分温暖解饿。
    几人吃得满意,就是活招牌了。王小明喜滋滋,不无得意的想着,姑娘我豆浆虽然是第一次磨,但是没吃过猪肉不等于没见过猪跑啊。不怕你没喝过,只怕你不来喝,只要喝了一次恐怕就会喜欢上啦。
    再说了,豆浆口感细腻温润,长时间喝又美容养颜又补充钙质,有营养口感又好,多好的东西啊。这镇上居然之前没人卖,王小明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笨了,居然现在才发现有这个么个生财之道。
    又拍着胸口想,幸亏现在想到了,没白白的被别人占了先机。王小明于是又高兴起来了。
    第一天晚上,王小明就和牛大婶挤在一处算算账,不由咋舌,第一天居然都有一百五十个铜板的进账。顶卖一天的豆腐了。
    俩人不由信心大增,牛大婶因见王小明早上切了碟子腌萝卜,就拍胸脯说第二天她也切两碟子她腌的酸豆角和辣白菜来,小菜多的话能吸引人多吃几个馒头呢,反正咸菜又不值几个钱。
    豆花早在她们摆摊的第一天就光顾了早点铺,喝了两碗豆浆吃了两个包子,要给钱时牛大婶和王小明死活不要。结果她趁她们忙时不注意,扔下了八个铜板就跑了,边跑边笑:“你们第一天开张我哪能吃霸王饭啊!”
    弄得牛大婶跟王小明哭笑不得。
    白灵和雷天听说她们整了个早点铺子,也兴师动众的过来看热闹。
    结果看过之后,白灵大为称赞,说居然想到免费供应咸菜来吸引人吃饭,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王小明听见这话不免挂了满脸的黑线,这是什么破比喻。王小明纠正:“我这是应用现代营销策略的方法,利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一种促销手段!”
    雷天却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愣了一愣,深深的看了王小明一眼,一反常态的没有做声,陷入了沉思。直到白灵唤了他好几声才反应过来。
    这早点铺子因为有了白灵的称赞和捧场,生意居然意外的好了起来。王小明寻思着大概是他交代了什么附近的朋友要照应了吧。
    不过王小明没管它,爱关照不关照。你关照是你的事,我一没求你二还是没求你。所以我就安安分分的卖我的豆腐卖我的早餐,做实在的生意。
    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有钱不赚摆架子假清高那不是王小明红果果的财迷作风。虚伪的假清高摆架子,王小明同学是不屑一顾滴!
    早点铺子日渐进入了轨道,王小明跟牛大婶每天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好不充实。
    好容易这一日略有闲暇,王小明才忽然想起来,好像有些日子没见到孔方了,不免有些惊讶。因问起牛大婶,结果牛大婶翻了个白眼:“这些日子我都是跟着你混,你不知道我哪里知道?”
    结果旁边帮忙看豆腐摊子的豆花接口道:“他不是去城里做工了么?”
    王小明大吃了一惊:“他去城里了,我怎么不知道?”
    牛大婶更加鄙视她了:“他去哪里你知道才不正常吧?难道他去茅房都要向你报告嘛?”
    王小明没理会牛大婶的玩笑,继续问豆花:“他什么时候去的,去做什么呢?莫非在城里有亲戚?”
    豆花嗤了一声,道:“就他?城里哪里会有亲戚。听说是去给哪个大户人家抄书去了,就十几天前的事儿吧。大约是能赚些钱的。”
    她如此不屑的说,王小明默默无语。人心大抵如此罢,这个时代的人,又是没念过书上过学的,又能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呢?不至于落井下石就算是良善的了。
    记得当年鲁迅那篇《故乡》里怎么说,他不就是个好吃懒做不知进取的东西么。那句经典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过去的百年里,是多少读书人的笑柄。
    想着那个斯文俊秀却穷酸顽固的书生,王小明心里不知为什么,有些难过。甚至有些内疚,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他才出去的呢,是不愿意再面对自己?王小明难免不这样想。却又慢慢的想开,总不至于如此。他总得要吃饭要过活,眼看着世道一日不如一日,又近年关,他总得要有些营生来生活吧。
    这样想着,王小明方才渐渐释怀,却又不免苦笑,这就是典型的阿Q心理了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