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宋

第69章


汴京戏院的招牌位招租工作也在齐玉沅的主持下进展地较为顺利。方翌编写的新戏《花魁投江》已经开始排练。大宋书报社发行的报纸也到了第13期,在高额的稿酬刺激下,报纸上的文章越来越精彩,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试子为主要构成的“撰稿人”,他们发现,原来书中真有黄金。一直闲居在园中的原河南知县张顺德张大人发挥余热,开始连载饱含他心血的《知县手记》,讲述了他为官十数年的从政、治民的经验,一时反响颇高,人们纷纷猜测着这是哪位大清官所作。
    邵籍的报纸营销工作更是进行的风生水起,已经订出去800份全年的报纸,其中大多数都是些达官贵人、商家和文士,甚至连皇宫都订了30份,对于这些买家来说,全年1.2两的支出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可这800份不值一提的小钱,堆到江耘兄弟们面前时却让人心花怒放,近千两的真金白银啊!
    高兴过后,也只能往库房里一放了事。想投资?想炒地?对不起,大宋没有这样的业务。
    书报社的送报、卖报小队扩展到十数人,俱是京城之中贫苦的少年。有了一碗饭吃的他们格外的卖力,将报纸卖到了京城各处,个别机灵点的,更是见缝插针的认起了字。
    “江耘果非常人。当日初见,我便知道他必是人中龙凤。”翟汝文看着手中的报纸说道。此刻的河南县府之中,翟汝文,游酢,秦师爷三人正人手一份从京城而来的不同期的报纸。
    “走在前头的人总是孤独的。历史从来如此,屈原如是,王安石如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算不算是现今的大宋中孤独的那群人。”让游酢大发感慨的是纪念屈原的那一篇文章《行者孤独》。
    “两位大人,其实我们并不孤独,你们看。”秦师爷说完,递上了手中的另一份报纸,赫然入目的正是张顺德连载的那篇《知县手记》。
    翟汝文和游酢都大感兴趣,拿过报纸看了起来,良久,游酢叹道:“张大人果然爱民如子,心怀百姓,只可惜生不逢时,毁于官场倾轧。”
    “游大人不觉得这是制度的悲哀吗?”翟汝文说道。
    “制度的悲哀?”游酢若有所思。
    “不错,制度的悲哀。汝文沉浮数年,加上受江耘影响,却有感触。如今的制度只会让好官做不了事,良吏变庸才,善谋者居高位。而大宋之根本,百姓却永远处于最底层。处于最底层也就罢了,其差距更是越来越大,辛苦劳作求三餐之饱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制度的悲哀吗?游大人,你还记得三个月前我们在林山乡选举乡长时经历吗?”
 
    卷壹 惊蛰 第081章 乡民自选
    经翟汝文提起,一时三人都想起了当日历历在目的情形。在他俩的组织下,乡民们按照每户一名的名额齐聚一堂,用不记名的方法选出了他们的乡代表,虽然还是原来乡里的那位大户,但乡民们的心思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他干得不好,我们下次就不选你了。而那位当选的大户,也看上去多了一份热切,毕竟我代表的是全乡啊。
    当场,这位代表就提出了他的要求:“黄河水冲垮的堤坝要整修,今年的青苗钱还是要继续发放,青黄不接的时段,最好接济一下。”
    这林山村是河南县最东边的乡村,是全县十八个乡村中最贫穷的一个,也是受灾最重的一个村落。全乡200多户,共有田产2000多亩,全年的赋税不过是粮1000石。
    游酢当场就拍了板,整修堤坝的钱粮县里出,人工则由村里负责,以抵差役,今年的青苗钱无息贷放,上半年免田赋,下半年的秋粮则不能免田赋,500石。按大宋正常年份每亩2-3石的亩产,这500石是较低的。听到这个决定,林山村的村民几乎沸腾了。这可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好事啊。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黄河不发脾气。连发了两年,再发的话就没天理了。
    “今年的春汛怕是已经过去了吧?这黄河总算安生了。”翟汝文问道。
    “按往年的情形,春汛的确是过去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也不曾有问题,下半年才是关键啊。治水历来是河南县的大难题了。”秦师爷不无忧虑的叹道。
    “今年的夏收应该就快了吧?河南县总算迎来一个大熟了,我等总算不辜负圣上所托啊。”游酢略感欣慰。
    “上半年我们只顾着民生河务,新制的施行进行的还不尽如人意。全县18个乡只选了7个乡。”翟汝文道。
    “待夏收之后再说吧。”游酢沉呤着说道。
    “两位大人,老朽也知道有些话不该说,但还是忍不住提醒一下,县里的有些人的田地的确是不清不楚的,当初张大人都不曾动得。”
    “秦师爷,这事和我汝文兄也商量过了,不过我二人的意见却相当一致。新制只是试行,若此一县之制都在委曲求全,将来又如何放之以州府?农民为生计所迫,不得已而卖田租种,难道这田赋还要从他们的口粮中收吗?而那些得了田地,收了田租却连田赋都不交的地主大户们就凭借着权势为所欲为吗?”游酢忧声说道。
    “不错,所以以实际田亩数纳税这个原则我们必须坚持下来。”翟汝文赞同道。
    “只要给我们两年时间,我们一定会给皇上和大宋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日一刊的报纸销量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2000份。在这2000份中,其中大约200份被邵籍卖到地杭州。尽管远远是入不敷出,但在这一点上,众人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传播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江耘,对于报纸的内容基本上不再操心,除了头几期的填字游戏是他亲自编写的外,后面就轮不到他了。李大才女这个职业撰稿人评论、诗词、小说无一不精,送来的填字游戏更是让江耘这个老手都做不出来了。
    “端友兄,这么难的填字游戏也会有人做出来吗?”
    “会,当然会。你不知道这个填字游戏已经是京城文士聚会时必不可少的娱乐节日了吗?宫内的长郡主更是此中高手,我们送的戏票,她每次都赢走不少。来兑奖的宫女都快和印刷坊的伙计对上眼了,哈哈……”王烨大笑着说道。
    江耘听得目瞪口呆,这长郡主还真是不一般喜欢这个填字游戏,“这,这么多戏票,她……她看得完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她一次也没来过。堂堂大宋皇上的妹子,岂会来此平民之所。”
    门外,江端礼抱着一大摞文稿走了进来:“大哥,这是赵编辑审核过的文稿,我都看过了,没什么问题,你再过目一下吧。”他口中所说的赵编辑,正是李大才女未来的老公,赵明诚。
    “嗯,赵编辑的学识和眼光都不错,非常胜任这个工作。”江端友向江耘夸赞道。
    “也许,他只是为了能第一时间看到心上人的佳作吧……”听着众人的认同,江耘心中暗暗想道。
    “对了,江社长,有件事必须和你商量一下,经常会有一些作者未领取应得的稿酬。有不要的,也有不留地址的。本来那些不留地址的,可以不登,但有不少文章确实好,不得不发的。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累积到现在,怕有十几两银子了。”
    “想必是士子不言利的思想作怪吧,可能会有卖文为生的意思在里面,读书人的面子是大,钱财是小啊……”王烨调笑道。
    江耘也颇为难,苦思良久,脑中突然浮现出“希望工程”四个字,笑道:
    “有了,你们看这样好不好?我们用这笔钱做基金吧,累积到一定数量之后,可以用来作善事。嗯,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是办一个学堂,让那些读不起书的平民子弟免费入学!”
    江氏兄弟再次为江耘所折服,二人起身离座,向着江耘长稽一礼:“江社长宅心仁厚,心怀我大宋百姓,此至诚至善之举,我兄弟俩愿将全部薪金投入这个基金会,以助绵薄之力。”
    江耘吓了一跳,连忙扶起二人:“贤伯仲折煞江耘了,快快请起,我只不过借花献佛,慷的是他人之慨,何故行此大礼。这样吧,我再从报社的盈利中拿出5%加入这个基金会,至于你们的薪金就免了吧。”
    江氏兄弟却死活不答应,双方坚持的后果,就是他们拿出薪金的一半。
    商议之下,这个基金会的名字定了下来,叫做“滴水基金会”,寓意众人点滴之水,汇成助人之涌泉。
    “东家,那些前来参加报纸招牌位竞标的客商们全都来了,正在雅叙厅中候着。”一个印刷坊着的伙计前来通报。
    “好的。我马上就来,对了,叫上齐姑娘,我的客户说不定就是她的客户。”
    和江氏兄弟打过招呼,江耘离开博闻小筑,来到雅叙厅中。丘蓉早已泡好茶水,侍立一旁。在爱情的滋润下,她越发出落得清丽可人,不知道她的佶哥哥最近有没有偷偷的来看过她。
    “各位,欢迎参加《大宋天下》第二月度的招牌位竞标。和第一月度一样,这次的招标也是10期,也就是第14期到第23期。每期的起拍价格也不变,第一版5两,第二版4两,第三版3两。这次和上次略有不同的是,决定再增加第四版的招牌画,起拍价是6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