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

第5章


从此有了自己的军事资本,并开始与天下英雄一较高低。
  朱元璋深谙治军之道,从一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纪律散漫将成乌合之众,没有好的军事训练就难有坚强的战斗力。
  朱元璋纪律严明,在定远迅速打开局面。地主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闻讯也带着民军前来投效。朱元璋极为高兴,把兄弟俩留作幕府参谋,把两家军队合并编制。 冯氏兄弟建议元璋攻取集庆(今江苏南京):“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
  完成整编后,朱元璋迅即南下进攻滁州。滁州守军薄弱,元璋的前锋黑将军花云单骑冲破敌阵,大军跟着推进,迅速占领滁州。
  在进军滁州的路上,定远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与语大悦 ”,相见恨晚。李学识渊博,深谋远虑,料事如神,元璋得天下,善长功不可没。朱元璋问以天下太平之事,李善长劝其学习汉高祖:沛县贫民出身,胸怀博大,知人善任,仁德宽厚,五年而得天下。濠州与沛相去不远。元朝政治已污七八糟,土崩瓦解就在眼前,抓住机会,苦心经营,不愁大事不成。朱元璋大以为是,从此刻意学习模仿这位同乡,从说话办事带兵打仗到政治权谋都与汉高祖有几分相似。朱元璋任用李善长为掌书记,依靠他出谋划策,上传下达,勾通将士意见,选贤用能,使上下一意,倾心尽力地去谋就功业。
  滁州既下,朱元璋军威大振,声名远播,久已失散的亲人纷纷打听前来投奔。亲侄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改名文忠)与元璋相认,此时才知二哥三哥均已故去,一大家人就剩下这点血脉,悲欢离合, “一时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朱元璋将侄儿和外甥都收作养子,同时收养的还有定远孤儿沐英,后来又陆续收养了二十多个养子。俗话说“打仗还需父子兵 ”,朱元璋大量收抚孤儿义子,自有其用意:军事险要之地常以义子为心腹协同将官固守,并行牵制监视在外将官之利。有时难免与守卫将官发生矛盾,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出面调和。如至正十八年,胡大海李文忠占领严州后,两人意见不和,元璋亲自批示帐前都指挥使司首领郭彦仁说合二人 :“保指挥我之亲男,胡大海我之心腹,前者曾闻二人不合。且指挥使我亲身也,胡院判即我心腹也,身包其心,心得其安;心若有定,身自然而定。你必于我男处丁宁说知,将胡院判以真心待之,节制以守之,使我之所固易成,只此 。”
  为了严防将士离心叛德,使其忠心耿耿,不具二心,朱元璋还经常以将士家眷留作人质。朱元璋统兵攻集庆时,马夫人和诸家属均留和州,朱元璋在攻取集庆后定下规矩 :“与我取城子的总兵官、妻子俱要在京住坐, 不许搬取出外 。”“将官正妻留于京城居住,听于外处娶妾 。”诸路将官自然不得轻举妄动,只好死心踏地效忠领袖。此外,朱元璋严令武官不得与读书人过从甚密,“所克城池, 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止设一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凡是元朝官吏和儒生,都要由朝廷选用,逃者处死,严禁将官擅用。
  正当朱元璋进军滁州时,濠州红军在彭大赵均用率领下,趁虚攻下盱眙泗州。因为郭子兴之事,俩人结下怨仇,此时又失和气,竟致彻底闹翻了。彭大忧闷成疾,不久病死。其子早住袭称鲁淮王,倒也相安无事。接着郭子兴代替彭大成了出气筒,赵均用等人多次设计相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惧怕元璋在滁州势大,未敢造次。设计想调元璋来守盱眙,以收一石二鸟之计。元璋心里明白,找个托词,说军情紧急,部队转防不得;并用钱买通王府管事之人,拿话劝均用不要“相煎太急”! 否则万一激出变乱,于他自己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不如好好地待子兴,让他出力占地方、保疆土。均用觉得有理,竟放子兴带着一万人马回到滁州。元璋把兵权交出,一任丈人节制。两军合在一处有近5万人马,旗帜鲜明,军容整肃,遂为“滁阳一旅”。子兴大喜。
  第二年, 至正十四年十一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分兵围攻六合”。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人,和弟士义士德士信一家子都靠运官盐过活,大碗酒大碗肉结识了不少英雄豪杰,于至正十三年五月带领兄弟和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18壮士举义起事,杀了邱义和仇家大户,一把火烧了房子,招兵买马,攻下泰州高邮,占了36个盐场,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年号为天□。六合告急,主将亲自向郭子兴求救。六合在滁州东面,万一失守,唇亡齿寒,不得不救。但子兴与之有仇,不肯发兵,元璋费尽口舌,子兴才勉强依允。然元兵势大,号称百万,无人敢去,元璋只好自讨令箭统兵出救。元军攻城甚急,排山倒海,城防工事几乎全被摧毁;尽管守军拚死抵御,但仍然难以抵挡元军的强大攻势;眼看守不住,张士诚等人只好将城中老弱病残撤到滁州。元兵乘胜进击,元璋在中途设伏,大败脱脱,所获马匹兵器甚多。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敌我力量的悬殊差异,滁州孤城无援,若元兵再聚兵包围,不困死也得饿死。想到此,朱元璋不得不委曲求全,与元兵修好:派地方父老把马匹交还,并打点酒肉哀求说:之所以团结守卫,“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耳”!今不慎得罪, 情愿贡奉大军军需粮草, 并力去打高邮。元兵信以为真,引兵他去,滁州之围遂解。
  元兵既去,郭子兴以为四方将定,号令诸将,南面而王正其时也。朱元璋晓以利害:滁城山城闭塞,交通不便形势不好,一称王目标就大了,更易招致元兵攻击。子兴只好作罢。
  元军全力攻取高邮,眼看城池不保,张士诚急得团团转,准备城破时突围下海。那知元顺帝一旨诏书救了大命!圣旨宣谕 :“脱脱往年征徐州,仅复一城,不久复失。这次统率大军,劳师费财,征战三月,了无寸功。着削去兵权,安置淮安路,弟御史大夫也先贴木儿安置宁夏路。如敢抗旨不遵,即时处死 。”全军听后无不忿恨恸哭,树倒猢孙散,有的竟投红军去了。张士诚趁机出击,不但转危为安,而且从此江山稳固,再也不能动摇了。并从此成了朱元璋抵抗元兵的稳固的东面屏障。如果失去这道屏障,朱元璋不可能有那么好的修养生息的机会,实乃天意。
  脱脱被贬,在押送西行的路上,被鸩死于吐蕃境地。此元朝唯一一位有作为有威名的大将一死,元朝覆灭的命运也就彻底决定了。
  滁州在战乱后,要维持这几万人大军的生存,已成为极其艰难的问题。若发生粮食危机,军心必乱。元璋建议南取和州,移兵就食。这时虹县人胡大海带全家来投,此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朱元璋就任他作了前锋。
  至正十五年正月,朱元璋占领和州。郭子兴闻讯大喜,升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节制诸将。朱元璋时年28岁。
  朱元璋知道自己年轻,资格又浅,怕诸将心中不服,于是心生一计。
  原来军中议事,大厅里都设公座,大家按官位年龄就坐,不敢有违。前一晚,朱元璋命人把公座撤去,只摆一排木凳子。次日五更议事,诸将先到,朱元璋后到,一看只留下左末一席(当时元人习惯以右手为尊), 一声不响地坐了。到正式议事时,诸将噤若寒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像木偶般面面相觑;朱元璋则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诸将稍始心服。又与诸将商议修理城池,各人认定地位丈尺,限定三天完工。届时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完工,其他均未修好。于是,朱元璋召集诸将,南面而坐,亮出郭子兴的令牌,严肃地说 :“奉命总诸公兵, 今甓城皆后期, 如军法何 。”诸将惶恐,都不敢吭声。自此以后,朱元璋势威日盛,加上李善长极力从中调和,元璋的地位逐渐稳固。
  一天,元璋出外,见一小儿在路旁啼哭,元璋见其可怜,问其父母安在,小儿啼告均在官人处。原来红军攻破和州后,各将大肆掳掠,并将满城男女充作军中杂役,闹得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元璋寻思不是久长之计。百姓是军队衣食父母,扰民劳民只能自取灭亡。立即召集诸将,说明“大军从滁州来此,人皆只身,并无妻小。今城破,凡有所得妇人女子,惟无夫未嫁者许之,有夫妇人不许擅有”。 第二天即令放还满城男女,让其父母子女家人团聚。此举深得民心,和州百姓拍手称快。
  不久孙德崖因濠州缺粮,竟率大军来和州就食。孙军纵其掳掠,占着和州四乡民家,带领亲兵说要进城住些时日。孙军人多势众,元璋阻拦不住,也无法推脱,正在苦恼发愁。郭子兴听得消息,也从滁州赶来。怨家路窄,两个对头又挤在一起,苦煞了元璋这个小头目。
  原来子兴为人虽刚直,但耳朵软,怕听闲话。开头有人报告说元璋多取妇女,强要三军财物,已然冒火;及至听说与孙德崖合伙,越发怒气冲天,连夜赶进城来。元璋来不及迎接,只得赔着小心,好歹先化去丈人的怒气, 再说形势紧张,“孙德崖在此,上回的事两人结下深仇,目前他的人多,怕会出事。大人得当心,安排一个万全之策”。 子兴还是将信将疑,把元璋喝退,独自喝酒解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