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传奇

第28章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母亲玛利亚·抹大拉将不会跟他有身体上的接触。
耶稣是麦基洗德修会的大祭司?
  据《希伯来书》的记载,耶稣当时(公元33年9月)被任命为麦基洗德修会的大祭司。这是他所谓复活6个月后。很显然那时耶稣还活着。而且《使徒行传》中一直记录着他周游和会见使徒的情景,说明这一时期他一直在世。
  在《死海古卷》和约瑟夫斯的著作中都详细记载了库姆兰宗团严格的天使等级制度。亚比亚他祭司的头衔是加百列,而他的直接上级就是撒督大祭司,天使头衔是米迦勒(Michael)。米迦勒-撒督(Michael-Zadok)就是麦基洗德(Melchizedek)。
  最初的撒冷王兼最高祭司麦基洗德出现在《创世记》中,他用酒和面包欢迎亚伯拉罕。在希伯来语中,这个名字来自于Melek(国王)和Tsedeq(正义),有时也为Melchi-zaddiq(正义之王)。作为撒冷王,他是(《创世记》中所描述的)和平之王。他的雕像立在沙特尔大教堂的北门口,这是初始之门。麦基洗德的雕像手持圣餐杯和圣餐面包。
  在《死海古卷》中有一卷《麦基洗德王记录》残篇,里面指出麦基洗德就是天使长米迦勒。在这些古老的羊皮纸文献中,麦基洗德被称为天上的人和光明之子。
  同样,库姆兰出土的《大马士革文献》确认了撒督和麦基洗德的职位是平等,而且职责相同。事实上,由于Zadok是最高祭司,而Melchi又代表王权,那么合二为一的麦基洗德就是指国王祭司。这对耶稣来说意义极为重大,因为此前他并没有任何神职。但在公元33年,他被任命为国王祭司,得以进入天国:“作先锋的耶稣,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希伯来书》)
  为了解释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希伯来书》在第7章中完全推翻了福音书鼓吹的处女生子说,这是为了肯定耶稣真正的父亲是约瑟,他是犹大和他玛的后代。书中说:“我们的主分明是从犹大出来的,但这支派,摩西并没有提到祭司。”它还提到关于祭司的律法必须更改,以适应耶稣的新天使长头衔(《希伯来书》)。
  为什么当时要改变律法来另立一位最高祭司?因为当时库姆兰最高祭司的职位出现了空缺。权倾1000多年的撒督家族走到了尽头。由于耶稣是和撒督家族关系最近的人,他顺理成章成为最佳人选。
  从政治角度上讲,耶稣和奋锐党的西门已经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联盟,和他们地位相当的是耶稣的表兄施洗者约翰。大卫王室的国王一直和撒督家族的大祭司在血统上有关联。上一任撒督是撒迦利亚和伊丽莎白(耶稣的姨妈)的儿子施洗者约翰。约翰是在公元26年罗马总督彼拉多到来时升任撒督的,但他是个目光狭窄固守犹太教义的人,而耶稣的观念中有更多希腊化的西方自由观点。耶稣的雄心是让以色列和朱迪亚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国度,但坚持希伯来律法的古板犹太人总是阻挠他的理想,其中就包括施洗者约翰。
  耶稣的观念非常简单,他认为一个分裂的犹太王国不可能打败强大的罗马帝国。但他同时也意识到如果犹太人不联合当地的非犹太人就无法达到目标。虽然约翰承认耶稣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并且在约旦给他行了浸礼,但约翰的宗教局限性使他无法接纳非犹太人。
  耶稣知道犹太教的教义预言将有一个救世主领导人们得救赎,人们迫切盼望救世主的到来。施洗者约翰只是一个隐修者,不适合这个角色。但在决定耶稣和约翰谁是众所期盼的救世主时必须慎重。毕竟,约翰是撒督家族的正统后代,但当被直接问及他是否救世主时,“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约翰福音》)。
  但是根据《死海古卷》的记载,犹太人同时盼望着两位重要的救世主。一位是拥有祭司地位的,人们称之为“正义之师”;另一位是大卫王室的君主,是一位带领人们复国的勇士。约翰非常清楚地说明他不是王室的救世主:“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约翰福音》)。
  从未取得神职时候起,耶稣就开始了公众活动。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收了大批门徒,并从中选出十二使徒,开创了自己的教派。《路加福音》第3章中记载那是公元29年,台比留皇帝在位第十五年。但是一年后,加利利小王希律-安提帕就下令把施洗者约翰逮捕入狱。因为安提帕娶了他的兄弟希律-腓力的前妻希罗底,约翰再三谴责了他的这一行为,称这是有罪的。后来希罗底的女儿要求处死约翰,安提帕于公元31年9月下令处决了约翰(《马太福音》)。福音书中没有提到希罗底女儿的名字,但《犹太古卷》中提到希罗底有个女儿名叫莎乐美,因此一般认为要求处死约翰的是莎乐美。
  显然,莎乐美要求剥夺约翰的神职,把象征撒督职位的“头带”给她。由于翻译错误,人们误以为她想要的是约翰的头。因为约翰死时未婚无子,撒督家族后继无人,这就为耶稣和他的继任者成为救世主铺平了道路。施洗者约翰生前也意识到这一点,曾对门使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翰福音》)。
  由于约翰是被处死的,名誉一落千丈,他的许多追随者转而成为耶稣的信徒。有些人原本以为约翰是众所期盼的救世主,但他的许多预言都没有实现,因此他的形象在许多方面都大打折扣。一些圣殿长老支持耶稣的弟弟雅各,那时他已经是古犹太最高评议会的成员,但雅各对于竞争救世主的地位没有丝毫兴趣。
王室婚姻中的夫妻生活
  王室后代都是在一个修道院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他们的母亲也生活在里面。由于耶稣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修道院环境中长大的,福音书中一般没有提到他童年时代的故事。这个修道院位于库姆兰的外围地区,被称为“朱迪亚的伯利恒”(以便和耶路撒冷南边的市镇伯利恒相区别)。《马太福音》第2章中说耶稣出生于“朱迪亚的伯利恒”.这里本是哈斯摩年王朝的皇宫,《死海古卷》中的《铜古卷》称之为女王的住所。
  耶稣三年的独身生活于公元36年9月期满,接下来是所谓的“恢复期”.在这一年12月,他又可以和妻子生活在一起了。《新约》的语言有一个明显特点,具有隐含意义的词、名字和头衔自始至终都会表达同一个意义。不仅如此,而且每当需要表达这个意义时都会使用这个词。毫无疑问,在这方面研究最透彻的是芭芭拉·泰伦博士,悉尼大学神学研究会(1973-1991)的成员。她研究的基础是《死海古卷》的注释中所包含的信息,里面详细说明了艾赛尼教派的书记员密码。这些注释指出了通向关键线索的路径,是由前福音书时代库姆兰博学的书记员们创作的。
  有些情况下,个别加了密码的名字或头衔比较复杂或者隐晦,但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很简单,但并不明显。在福音书中,这类密码前面往往有这样一句话“对有耳能听者”.只要出现了这句话,后面就一定跟随着只有知道密码的人才能看懂的信息。密码的规则已经定好,密码本身也是固定的,让我们以耶稣为例来说明。
  在《圣经》本身的解释中,耶稣被定义为神的道。这在《约翰福音》刚开始就说明了: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
  这在福音书中是不变的。无论何时只要出现“神的道”,就表明耶稣出现了或者他是所叙述的事情的主角。《路加福音》第5章说神的道站在湖边。《使徒行传》也用它来表现升天后的耶稣的行踪。因此,当我们看到“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马上就会明白耶稣在撒玛利亚。
  因此,如果我们看到“神的道兴旺起来”(《使徒行传》),我们就应该明白这是指“耶稣兴旺起来”.在播种者和种子的比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象征(《马可福音》):“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当施洗者约翰在救世主竞争中失败时,曾提到过耶稣,“他必兴旺,我必衰败”.简而言之,《使徒行传》中说耶稣结实长大,意思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他的第一个儿子也叫耶稣,也许这并不让我们吃惊。
  这个孩子出生于公元37年,也就是耶稣进入“恢复期”的第二年,这完全符合救世主的规定。但是在儿子出生后,耶稣必须要过六年的独身生活了。
第十一章 耶稣和抹大拉的孩子
早期基督教的分裂和抹大拉的逃亡
  在一世纪四十年代初,使徒彼得在叙利亚安提俄克和新改变信仰的保罗结成联盟。而耶稣的弟弟雅各和拿撒勒派信徒的活动中心在耶路撒冷。当奋锐党的西门在塞浦路斯建立起自己的派系时,早期基督教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分裂之路。
  在此之前,彼得一直是耶稣的最佳助手,他本应该在玛利亚·抹大拉产子后的独身生活阶段保护她。但尽管彼得自己也结婚了,他还是对女性存在偏见,不愿对一个威胁他地位的女祭司点头示好。因此,他把抹大拉排挤在安提俄克教派之外。公元44年,“基督徒”这一说法首先在安提俄克出现,新的宗教在这里正式产生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