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古卷:流光劫

第36章


在那令人发指的灭门血案背后,又隐藏着何种真相?
    窗外阴风四溢,窗内树影摇曳,眼角处忽然掠过一道微弱的白光,他心中一惊,大步朝那光亮走去。
    墙角处的地板上,躺着一面圆形的镜子。几道深深的裂缝划破镜子的脸,这张狰狞的鬼脸,在月光下阴恻恻地笑。他将镜子拾起,这才发现那竟是一面沉甸甸的铜镜,翻过去一看,镜子背面泛着斑驳的铜绿,最外围是一道宽阔的黑边,中部是一圈圈水纹形图案,正中刻着一朵黑色的八角莲花,透出一丝丝神秘诡异的气息。
    八咫镜?他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异。
    日本自古流传着“三大神器”的传说,分别为草雉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其中,八咫镜一名中的“八咫”,有大或美之意。它起源于中国的水镜,又称“鉴”,即在一个金属盆中放上水,用以照面。后来逐渐发展成铜镜,背面绘刻有松竹梅、龟鹤等吉祥图案。
    在弥生时代,镜子从中国传入日本。当时日本人视镜子为神圣物品,挂于胸前作为避邪用具。之后镜子种类增多,其中的八咫镜作为天照大神的御灵,祭在日本神社之祖伊势神宫内。镜子在日本民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人认为镜子照物照人本身就说明它具有神秘性和魔力,所以有关镜子的信仰和传说数不胜数。据说它可引来吉祥,映照出人心,可暴露恶魔的本质,预见生死吉凶。因此,日本人至今仍认为镜子破碎是不祥之兆,不能跨越镜子,非吉庆场合要把镜子遮盖起来等等。
    日本“三大神器”之一的八咫镜,为何会出现在这荒置多年的鬼宅之中?白公馆的主人,又与它有何种渊源?眼前的镜子,精美绝伦,古意盎然,想必是价值不菲的高仿品,理应存放于名贵的锦盒中小心珍藏,而非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任人摧残践踏。
    他在房中四处搜索,在房间一角的紫檀梳妆台内找到了一只四尺见方的红色锦盒,上绘吉祥花鸟图案。打开一看,只见华丽的白色丝绒上躺着一张烫金的红色贺卡,用日语写着:
    赠侄女佐藤栀子、侄女婿白少威,祝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姑父池田健二、姑母池田樱
    昭和三年四月 
  
第十九章 鬼宅深处(2)
更新时间:2009-6-11 15:57:00
字数:1452
    第十九章 鬼宅深处(2)
    白少威!他心中一惊,想不到白家鬼宅的主人竟然是他!不知当年的白家血案,是否与自己正在调查的事情有关?他一边想一边下意识地将手中镜子翻过来覆过去,刹那间,镜面上浮现出几行篆刻的小字。
    镜子上的字一瞬即逝,他揉了揉眼睛,将镜子放在眼前细细端详,竟看不出半点痕迹。莫非是自己看花了眼?他皱了皱眉,目不转睛地盯着镜子,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将镜子翻过来,覆过去。
    终于,那几行字又出现了。
    仿佛宁静的水面上,掠过一丝涟漪,悄声诉说着深埋于水下的秘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纪风涯皱了皱眉,刻下这诗句的人,自然不会是凶手,也不会是馆内的下人,那便只能是镜子的主人。
    八咫镜作为“三大神器”之一,天照大神的御灵,神圣不可亵渎,作为主人,定然深知其神圣,又怎会随意在镜面上刻下这黍离之诗,亵渎神明呢?
    或许,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死者在临死前的一段时间,已经觉察到了隐藏在身边的危险,遂将这些信息地藏于八咫镜中。若是有朝一日遭遇不测,见到镜子的人便能透过镜子上的诗,找到真凶。这种做法不仅不是亵渎神明,而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将心中的秘密诉诸于神器,取八咫镜映照人心,暴露恶魔本质的传说,托付遗愿,令真凶无处遁形。
    只是,这镜中的诗句,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扬州慢》,以昔日扬州城的繁华鼎盛对比今日的荒凉凋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溢于言表,尤其是“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惊心动魄,将那种忧时伤世的黍离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种刻骨的悲凉弥漫开来,纪风涯吟着镜子上的诗句,不知不觉走到了房间深处。青铜立柱莲花香炉立于屋子一角,暗红色的窗帘一半已经断开,落在地板上。站在窗边向外望去,是一片惨淡的光景,月凉如水,在破败的枝叶间游走,依稀可见几个参差不齐的灰色影子,立于清冷的夜色中。他皱了皱眉,指着远处的几处灰影对身后的守楼人道:“那是什么?”
    “那是后园的亭子和石林。”守楼人的目光游离在夜色中,“后园原名沁园,本是一个美妙异常的园子。听街道上的老人家说,当年沁园内翠竹成荫,花草遍地,竹林深处,有古典的亭台和千奇百怪的石山,。而如今……”
    纪风涯的眼里闪过一丝异色,扬眉道:“我们过去看看!”
    黄昏时候下过雨,后园里满是积水,腐败的淤泥飘出阵阵恶臭,污浊的水洼中倒影着一勾冷月,白森森地渗着寒气。园里的草木自生自灭,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枯枝败叶竟没过了小腿。
    园子深处,有一座破败的小亭子,顶部已经塌陷,只剩下骨架。朱红的柱子早已褪色,雕花的梁向一侧倾斜,黑底金字的匾额摇摇欲坠,上书三个斗大的字:离思亭。
    他信步走入亭中,在正中的石桌前坐下。石桌从中裂开,桌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和枯叶,清理干净后,露出灰色花岗岩的桌面。黑、白、灰三色的组合,简洁大气,宛若一幅浑然天成的泼墨山水。
    他将亭子里外检查了个遍,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
    莫非,是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代扬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扬州盛产的竹;“红药”,即芍药,又名将离,“桥边红药”,暗指竹林深处的离思亭。
    坐在石桌前,凝神思考着八咫镜上的诗句,夜风拂过,月影浮动,白色的月光照在花岗岩的石桌上,荡漾起一圈圈涟漪。 
  
第十九章 鬼宅深处(3)
更新时间:2009-6-11 15:57:00
字数:1285
    第十九章 鬼宅深处(3)
    花岗岩的水墨效果渐渐散去,眼前浮现出现了一副画,是郑板桥的《石竹图》。桌面竟用了福建惠安的影雕,在特定的光线和角度下就会出现花纹。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异色,“波心荡漾,冷月无声”,指的便是这月光下的影雕!这一尺见方的《石竹图》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凝神注视着桌面上的《石竹图》,竹纤细清飒,婆娑起舞;石嶙峋秀美,奇伟诡秘,二者相映成趣,自有一番风流韵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印章拓在了石山边缘,若能往右挪上两公分,印在空白处,整个画面就更完美和谐了。
    不对!这绝非大师所犯的错误!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转身向亭外望去,不远处立着大大小小七座石山,其中有一座极其眼熟,嶙峋中自有秀骨,轮廓形态竟与画上的石山分毫不差!
    原来如此!他心中大喜,大步朝那石山走去,走到近前才发现,石山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高约十二三米,占地面积约有百来平米,表面布满孔穴,落着点点白色的月光,仿佛一头长着成百上千只眼睛的怪兽,蛰伏在黑暗中。
    想必谜底便藏在这石山腹中!他想起那枚位置古怪的印章,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一刻钟后,二人来到了画中拓有印章的孔穴前。孔穴不大,仅能容一人通过,两人小心翼翼地钻进洞中,猫着腰走了十来步,眼前出现一截向下的石梯,消失在幽深的黑暗中。
    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石山内部,竟有一条人工开凿的隧道。石梯曲曲折折,向地底延伸,在外面的人,恐怕永远也无法想象出这石山腹中的秘密。
    越往深处走,越觉得凉,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外面是流火的八月,这阴凉的洞穴,本应是一方天然的避暑胜地。然而,这种凉,并非由表及里的凉爽,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阴冷,寒得刺骨,令人恍惚觉得走上了一条通往地狱的不归之路。
    经过237级石梯,脚下终于出现了平地,放眼望去,正前方漂浮着几点昏黄的光,在黑暗中若隐若现,说不出的诡异。寻着那光亮走去,眼前出现了一对石门,门边立着两尊石雕,左牛头,右马面,面目狰狞,栩栩如生,令人不寒而栗。抬头一看,是两盏长明灯,阴森森的光照在正上方一块3米来长的匾额,黑底红字,触目惊心:地狱。
    “白公馆建于人间与地狱的交界处,沉睡在宅子深处的诅咒,在十三条血淋淋的人命中复活,含冤惨死的灵魂不得安息,深夜悲歌,亡灵之音从地狱中飘出,侵噬之人,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鬼宅深处隐藏着通往地狱的通道,闯入之人必将受到地狱的诅咒,被冤魂厉鬼吞噬肉体,被亡灵之音迷失心志,形神俱灭,永不超生……”
    白公馆恐怖传说萦绕耳畔,令他心跳加速,后背发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