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

第94章


  半夜子时将至,老聃先生仍然没睡。不仅没睡,而且仍象入了迷一般地写着。尹喜见先生九十多岁,仍然这样坐夜劳累,吃苦受累,心里很是可怜。忍不住地站起来,轻轻踱到他的身边,将桌上的凉茶轻轻倾倒地上,然后充上热茶,将杯放到桌上。老聃先生竟然半点都没发觉。接下去,尹关令轻轻走到床边,拿起一件夹布袍子慢慢地披到他的身上。这一来,倒把先生吓了一跳。“喝点热茶吧,先生,不然您会着凉的。”
  老聃先生见此情形,很受感动,从内心深处感到热乎乎的,甜蜜蜜的,眼里噙着泪水说:“大侄子对我的深厚情义太感动人了!我在这里,实在是胜过在家呀!”
  尹喜听他这样一说,赶紧接着话茬说:“胜过在家,那好哇,这就是您的家了。这宅子,这房子,以后归您所有了。侄儿希望您以后永远不走了。”
  老聃笑了,故意笑着打趣说:“那好,以后这宅就是我的了。然而啊,”他的口气又转了,“然而啊,不管怎样吧,反正我是要走的。好啦吧,让我接着还写吧。”
  尹喜见他还要去写,开始竭力劝阻说:“别写了,先生,您千万不要再写了!睡吧,等到天明再写吧。不让您写了,我无论如何也不让您再写了。”
  在尹关令的再三劝说下,老聃先生不得不去安歇。可是,就这样,他只睡了不到一个时辰,就又早早起床,开始接着又写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他在写着,乘着晨兴写着,精神焕发地努力写着;
  金鸡啼晓,东方微明,他在写着,神情勃发地写着;
  天色大亮,晨风撩人,他在写着,精神振奋的写着;
  红霞烂熳,日上扶桑,他在写着,欣喜润慰,激动情怀地写着!
  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写成了!还不到吃早饭的时候,他就以极为精练的浓缩性极大的语言,奇迹一般的,用五千字,以一当百,以一当数百的把他的巨型大著给全部概括出来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宇宙奇书,就这样的诞生了!以五千字总括三元地诞生了!以其小于大书数百倍而又丝毫也不亚于大书的奇形怪态问世了!
  这部书,内容所涉,大到无限,小到希微,广度极大,深度极深。简而言之,就是说道讲德,加上开头第一句里有个“道”字,中间,三十八章第一句里有个“德”字,而且这一章里有十个“德”字,人们就给此书起名叫做《道德经》。
  这《道德经》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后人之作注者不下千人,如河上公、王弼、魏徵、唐玄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吴澄、释德清、王夫之、王念孙、马叙伦、奚侗、高亨、严灵峰、朱谦之、陈鼓应等。为了窥豹于一斑,现将此《道德经》开头抽出两章,中间抽出两章,结尾抽出一章,摆在后面,以陈鼓应先生注译版本上的“今译”作为白话浅解,和原文对应摆列,恭请过目: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君。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臂使人强从。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是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去薄华,而采取厚实。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从来凡是得“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涸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清静,难免要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穀”。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岂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象玉的华丽,宁可如石块般的坚实。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
  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他尽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法则,施为而不争夺。
  文归正题。尹关令得到老聃先生写下的《道德经》,分外高兴,看了之后,惊喜万分,赞不停口,拍案叫绝。为怕保存一份万一丢失,万一失传,就重新买了绢帛,吩咐儿子和那钱粮师爷以及所有能掂动笔的人快快誊抄。
  上午,老聃先生再次提出要走。尹喜再次挽留说:“先生,别走了,晚辈是实在实的不想让您再走了!住下吧,这里就是您的家,如若您嫌这里房舍不好,以后晚辈会给您老重建住宅的。此一去,不知啥时还能再见,晚辈实在是和您不舍得离开呀!”说到此,眼里噙满泪水了。不管咋说,老聃先生还是不愿再在这里逗留下去,他说:“大侄子一片真情,我是永远也忘不了的,十多天来,你对我的热情招待,太使我感激了!然而我实在是不能不走啊,以后我还回来的,不长的时间我就要回来看你啦。不要再留我了,反正我是决意要走了。”见无论如何也留不住,尹喜就说啦:“既然先生执意要走,我也无奈,然而请先生等我们将您的著文抄好,而且多抄几份,送您一份带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