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

第4章


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猎组织形式——牛录,创建八旗制度。每旗分为三级组织,即牛录、甲喇、固山。按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后称佐领;5个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后称参领;每5个甲喇为一固山(就是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初设四旗,分别以黄、白、红、蓝为标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增加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这样,共有8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尔后逐渐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统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统领的八旗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努尔哈赤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统制起来,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第三,建立基地。努尔哈赤以父亲、祖父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先后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基本统一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并对漠南蒙古采取联姻、编旗、封赏、会盟、尊重喇嘛教等政策,势力逐渐强大。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金政权,又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被尊为聪睿汗,又称天命汗。    
  “七大恨”的木刻揭榜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告天布民,进兵抚顺。从此,后金与明朝在辽东地区,展开正面的军事冲突。明朝所谓“辽事”,就是从抚顺之役开始的。明朝万历皇帝为回击努尔哈赤的进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派经略杨镐统帅12万大军,号称47万,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犁庭扫穴,直取核心,进剿后金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则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兵略,就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谋略。杨镐统率的四路大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这次战役,明军损失:文武将吏死亡310余员,军丁死亡45870余人,阵失马、骡、驼共28600余头匹。后金兵民死伤不超过3000人,其中并无贝勒大臣。    
  萨尔浒大战的结果,明朝军大败,后金军大胜。萨尔浒之战使明朝和后金在军事上互换了位置: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所以,萨尔浒之战成为明清兴衰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后来乾隆帝在《萨尔浒山之战书事》共3442字的碑文中说: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由此,“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这段话说明萨尔浒大战对于明清兴亡的重大历史意义。    
  总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对努尔哈赤来说,是开始人生喜剧的高潮;对袁崇焕来说,却是拉开人生壮丽戏剧的序幕。
  第一部分满洲兴起(4)
  明光宗像    
  当努尔哈赤兴起之时,明朝宫廷,极为腐败。著名的“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就是明朝黑暗腐败的一个缩影。万历帝晚年,立太子事,非常烦恼。他在犹豫之下,立朱常洛(光宗)为皇太子。而备受宠爱的郑贵妃不愿意立朱常洛为太子,想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发生“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张差手执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捉拿后供出系由郑贵妃手下太监引进。时人怀疑郑贵妃欲谋害太子。万历帝与皇太子朱常洛不愿深究此事,就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张差于市。这就是“梃击案”。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就是光宗或称泰昌帝。但是,泰昌帝继位刚一个月,吞下红丸而死。这就是“红丸案”。紫禁城内,一月之间,梓宫两哭,前后大丧,接连发生。泰昌帝死后,天启帝当立。抚养他的李选侍(时宫中有二位李选侍,此人称为西李)与心腹宦官魏忠贤,想利用天启帝年少的机会,居乾清宫,把持政权。大学士刘一燝(zhǔ) 、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疏请李选侍不能与天启帝同住一宫,迫使她迁居哕(huì)鸾宫,不久又移居仁寿殿。尔后,天启帝举行即位仪式。此事后来引发复杂的宫廷斗争。这就是“移宫案”。““万历年造”铜鎏金龙凤纹镜    
  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闹得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相互厮杀,乌烟瘴气。    
  天启元年(1621年),16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即熹宗。    
  天启皇帝是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长子,母亲王氏,为选侍,进才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他的祖父万历皇帝以长孙诞生,十分高兴,昭告天下。明神宗万历帝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病死于乾清宫。他的长子朱常洛于八月初一日继位,年39岁。九月初一日,泰昌帝朱常洛吞下“红丸”而死。接着由泰昌帝朱常洛之长子朱由校继位,年16岁。其时,他的生母王才人已故。天启帝朱由校面临的局势,外有满洲兴起,内有宫廷纷争。《明史·光宗本纪》论曰:    
  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搆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天启帝继位后,宠信太监魏忠贤,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不识字,以客氏缘故,升任司礼秉笔太监。天启帝朱由校是一位优秀的木匠,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明史·魏忠贤传》记载:“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xiū)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出现“内外大权,一归忠贤”的局面。    
  努尔哈赤借明朝皇权更替,军备废弛之机,乘萨尔浒大捷之势,攻破开原、夺占铁岭。尔后,发倾国之师,进军沈阳、辽阳。九天之内,明朝先失陷沈阳,接着又失陷辽东政治与军事中心——辽阳。努尔哈赤随即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败报传京,举朝震惊。京城九门,白天关闭。一些朝廷官员,密嘱家眷,收拾细软,准备车辆,回老家去。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进兵辽西,夺占明朝在辽西的镇城——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就在明朝社稷危难之时,袁崇焕到京师朝觐(考核)。不久,到兵部任职,走上辽东前线。    
  袁崇焕登上辽东军事舞台,成为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的克星。
  第一部分邵武清官(1)
  当时形势:明朝先后失陷沈阳、辽东首府辽阳、辽西军政中心广宁,关外危机更加严重;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金由辽东山区进入辽河平原。    
  大事件:后金军进攻广宁。    
  主要人物:明辽东经略熊廷弼、辽东巡抚王化贞;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    
  结局:明军兵败,弃守广宁。    
  影响:明军广宁兵败,京师震动,对关外形势普遍持悲观论调,辽东经略王在晋甚至认为已经无局可守。    
  袁崇焕:    
  主要事迹:任福建邵武知县、赴京述职、单骑出关巡察辽东形势、任职辽东。    
  主要活动区域:福建邵武、北京、辽东。    
  遗迹、文物:聚奎塔。投笔从戎袁崇焕本是南国的一介书生。在明朝社稷危难之时,愤然立志,投笔从戎,走上边疆,捍卫坚城,救民水火,报效朝廷。    
  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没有立即被朝廷分派做官。    
  原邵武县衙旧址,现在除一棵樟树外,已是楼房林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37岁的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他走马上任,《三管英灵集》中载述他的《至闽谒大府》诗云:    
  侵晨持手版,逐队入军门。    
  衙鼓三声急,官仪一面尊。    
  人情今未熟,政事昔曾论。    
  私谒吾何敢,归来夜未昏。    
  这是说他是平生第一次做官,规规矩矩,敬敬慎慎。    
  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袁崇焕在邵武县令任上,虽然为官时间很短,却居官清廉,尽心为民。《三管英灵集》中载述他的《初至邵武》诗云:    
  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    
  山川今若此,风俗更何如。    
  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    
  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做了五件重要事情:    
  今邵武和平镇街巷第一,救民水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