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

第105章


一个道德上没有暇疵的人,才有资格去治理国家;一个道德上有暇疵的人,即令再有才干,也不会把国家治理完善。至于道德的内容和标准,则由道家学订定。 
  道学家认为,人类只有两种:“不是圣贤,便是禽兽。”这跟“君子”、“小人”的二分法同样严厉。圣人是一种凝固剂,主要功能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持既定的名分和既定的尊卑,使不作任何改变,以免名分和尊卑紊乱。这种道德法则的精神和形态,被称为“礼教”(又称为“名教”)。怎么样使礼教达到至善,朱熹认为关键在于“天理人欲”。天理是善,人欲是恶,所以必须尽量发扬善而摒斥恶。礼教的正常运行,是天理、是善。企图予以变革的,是人欲、是恶。一个人必须努力减少自己的欲望,减少越多,越接近圣人的境界。减少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圣人们所下定义的道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忠君爱国,除此一念外,别无他念。 
  ——自从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学说为中国法定思想,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受到拘束,经过一千余年的累积,到了本世纪(十二),更加严厉的拘束,在理学家道学家手中完成。 
  问题就恰恰发生在这里,因为道学家的要求太高,所以很难有人能够达到际准,连道学领袖,圣人系统中最重要人物朱熹都不能。朱熹担任浙东地区(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长(提举浙东刑狱)时,跟台州(浙江临海)州长(知台州)唐仲友,为了争夺一位漂亮的妓女严蕊,朱熹失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对满面道学的圣人,恐怕难以激起澎湃的爱情),朱熹遂攻击唐仲友奸邪,向皇帝上奏章弹劾,这跟程颐对付苏武的手段如出一辙。他们在感情激动时,都不能实践他们对人的要求,其他人当然更为困难。于是产生下列两种现象: 
  一、道学家在礼教甲胄之中,因不能忍受那种压力,往往人格分裂,成为言行不符,甚至言行恰恰相反的两面人,道学家所要求的道德,几乎全部都是外销品。 
  二、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道学家往往一味要求别人在礼教甲胄中受苦。这种心理背景,产生一种愿望,对别人的责备永无止境。动不动就要求别人死,甚至即令死也不能逃脱责备。 
  这种偏差的行为,当然引起反感。道学与反道学双方都向皇帝争取支持,反道学的一派在宰相韩侘胄领导下,获得胜利。一一九六年(已是本世纪尾声),第十五任皇帝赵扩下令,禁止道学传播,担任国立图书馆官员(秘阁修撰)的朱熹,也被免职。但只禁止了六年,到下世纪(十三)一二○二年,即行解禁。但道学家却掌握着两大武器:一是教育,朱熹在私立大学白鹿洞书院当校长,学生遂成为道学的主要传播者;另一是考试,国家考试大权,始终握在道学家之手。它只录取赞扬道学的人,知识分子遂大批被引到他们指定的道路上。 
  在这个庞然而坚固的道学思想指导原则下,寡妇被迫活活饿死,也不许再嫁。音乐、戏剧、绘画,一律成为坏人心术的毒品,逐渐被轻视。作诗也属于堕落行为,因为不专心便作不好,专心则就没有时间思念道德和忠君爱国的大事了。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之类,看一眼都是罪过。只有低贱的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圣人系统和准圣人系统——道学家,则必须全神灌注道德和道德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人们连走路都要有一定姿态,奔跑和急促的步子,都是轻浮下贱。服从传统权威,崇拜古人古事,崇拜祖先,都是最高贵的善。任何改变和抗拒的念头,都是邪恶,必须在念头一起时就予以无情克制。任何发明创造,更都是专门取悦小人和女人的奇技淫巧。 
  这就是直到二十世纪,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士大夫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对此有简明的印象。 
  十 东西方世界
  一一四七年(岳飞冤狱后第六年),第二次十字军兴起。 
  一一四九年(金帝完颜亮即位),第二次十字军结束,历时三年,他们在叙利亚境,即被击退。 
  一一六六年(采石战役后第五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林敦条例》,设司法陪审员制度(这是英国人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使人权获得法律的具体保障,本年应是文化史划时代的一年)。 
  一一八五年(宋帝赵构逝世前二年),日本(平安时期)终。 
  一一八六年(宋帝赵构逝世前一年),日本征夷大将军源赖朝,在镰仓创设司令部,号令全国,世称“镰仓幕府”。日本幕府政治自此开始,“前期武家时代’也自此开始。 
  一一八七年(宋帝赵构逝世),伊斯兰教徒兴起反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王国亡,欧洲基督徒大为震恐。 
  一一八九年(金帝完颜雍逝世,孙儿完颜憬继位),第三次十字军兴起,统帅都是名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英王狮心李查。 
  一一九二年(宋帝赵伯琮病逝前二年),第三次十字军结束,历时四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在小亚细亚渡河时溺死,军队星散。腓力于中途折回。李查挺进到耶路撒冷近郊,跟回教领袖萨拉丁订约缔和,规定基督徒可以自由朝圣。 
  一一九五年(宋政府下令禁止道学前一年),东罗马帝国皇帝艾沙克二世,荒淫无道,贵族把他废掉,立他的弟弟亚力苏斯三世继位。艾沙克二世的儿子逃亡到意大利,广结外援,企图使他父亲复位(种下了下世纪第四次十字军戏剧性结局)。 
  
  第二十六章 第十三世纪
  ----------------------
  本世纪,英国在它的不列颠小岛上,颁布《大宪章》,创立国会,为人类立下万世光芒的楷模。但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却一片血腥。 
  原因是蒙古帝国像巨怪一样,在荒凉穷恶的瀚海沙漠群上崛起,它的强大攻击力量,超过女真百倍。开国可汗铁木真,在攻陷中亚信奉伊斯兰教的花刺子模王国的重镇不花刺城(乌孜别克布哈拉市),准备屠杀之前,曾把居民召集到祈祷场,向他们宣布说:“你们必须知道,你们都犯了滔天大罪,所以必须加以惩罚。你们一定会问,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犯罪。我告诉你们,我就是上天的灾祸,如果你们没有犯罪,上天为什么派我来屠杀你们?” 
  在这种逻辑下,中国版图上的四个帝国:辽、西夏、金、宋,全被消灭。 
  本世纪最后二十年,汉民族第一次全部沦入异民族的统治之下。 
  一 韩侘胄北伐与失败
  上世纪(十二)六十年代,宋帝国大将张浚大举北伐,结果在符离(安徽宿州)被击败。从此再没有人敢想这件事,大家沉湎在首都临安(浙江杭州)歌舞升平之中,把反攻当作一件不祥的妄动。一直到韩侘胄当宰相,这个反苟且偷安传统、雄心勃勃的人物,决心再度北伐。他遭受最大的阻力在意料中的来自道学家,道学家抨击他开罪邻邦。韩侘胄用严厉的手段对付他们,他请皇帝下令禁止道学,并把道学领袖朱熹逐出政府。但到了本世纪(十三)开始后的第三年(一二○二),有人劝告韩侘胄应该适可,而止,如果压迫太甚,可能招来的报复更大。韩侘胄也厌倦于内斗,才把道学解禁。 
  韩侘胄选择本世纪(十三)初北伐,时机上十分明智。金帝国正被北方新兴的蒙古诸部落连连击败,而韩侘胄在把道学家整肃了之后,已完全控制政府,兵源粮秣,都获得充分的支持。可是,他没有适当的统帅人才,连张浚那种庸碌之辈都没有,他所依靠的全是一些用不尊严手段达到尊严地位的将领,这些将领在太平日子里表演韬略有余,却没有能力实际行动。北伐是一件严重的大事,韩侘胄却犯了五世纪南宋帝国皇帝刘义隆的错误,把如此严重的大事,看得过于简单。他只检查了敌人的弱点,没有检查自己的弱点。 
  一二○六年,韩侘胄任命的北伐军总司令(京洛招抚使)郭倪出奇兵突击,攻陷金帝国边境重镇泗州(江苏盱眙北)。韩侘胃大喜,就由皇帝赵扩昭告全国,宣布金帝国的罪状,下令北伐。金帝国着实大吃一惊,不是吃惊宋帝国又叛盟(宋帝国叛盟的次数,在历史上恐怕占第一位),而是吃惊宋帝国可怜的国防军,怎么一再如此不自量力的盲动。宋军四道并进,总司令郭倪攻宿州(安徽宿州);大将李爽攻寿州(安徽凤台);皇甫斌攻唐州(河南唐河);另一位大将王大节攻蔡州(河南汝南)。四道相继失败,而且失败得很惨。金军分九路渡过淮河追击,一连攻陷十余州,再度抵达长江北岸的真州(江苏仪征),扬言造舰渡江,宋帝国上下震恐。 
  郭倪一向以诸葛亮自居,认为可以在轻松谈笑之间,建立震动天地的奇功。大军出发时,他告诉后勤司令官说:“木牛流马,靠你支持。”(木牛流马,诸葛亮所使用的运输工具。)等到全军崩溃,他对残兵败将不能控制,狼狈逃命,发现闯下的是一件不能挽救的大祸时,不禁泫然流泪。人们遂称他是“带汁诸葛亮”。 
  韩侘胄的美梦破灭,急向金帝国求和。金帝国答复说:必须先交出祸首。于是赵扩的妻子杨皇后布下罗网,乘韩侘胃入朝时,将他杀掉,把人头送到一千一百公里外的金帝国首都中都(北京),悬挂街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