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第5章

设置字体大小:

    清初的史家费密在其所著《荒书》中对李自成牺牲的经过作了如下的描写:
" 大清追李自成至湖广。自成尚有贼兵三万人,令他贼统之,由兴国州游屯至江
西。自成亲随十八骑由通山县过九宫山岭即江西界。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
将十八骑打散。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脊岭,会大雨,自成拉马登岭。山民程九伯
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杀之,刀血渍,又经
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不知其为闯贼也。武昌已系
大清总督,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县,九伯不敢出认。县官
亲入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其有功。九伯始往见总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经
历。" 费密的这段记载相当详细,文中提到的牛脊岭则的确是当地的地名,而程
九伯也确有其人,康熙四年《通山县志》有他的小传:" 程九伯,六都人,顺治
二年五月闯贼万余人至县,蹂躏烧杀为虐,民无宁处。九伯聚众,围杀贼首于小
源口。" 另查《德安府志》职官志" 国朝经历" 条下第一人即" 陈九伯,通山人,
顺治二年任".姓名虽稍误,但也证明程九伯确实得到了清政府的奖赏。
    根据上面列举的史料,基本可以断定李自成已经过世了。但是为什么清廷和
南明当时还要怀疑李自成的死讯呢?
    其实多尔衮刚收到阿济格关于李自成困死九宫山的奏疏时是相信的,他曾郑
重其事地告祭天地太庙,宣谕中外。地方官员也纷纷上表庆贺。可是,就在阿济
格班师回朝的途中,得到了大顺军重现江西的情报。由于阿济格并没有取得李自
成的首级为验,多尔衮因此就开始怀疑李自成的死讯不可靠。七月二十日,他派
人对即将进京的阿济格大加呵责。因为李自成牺牲以后他直接统率的那支大顺军
主力确实进入了江西宁州、瑞昌一带。考虑到明清文献中" 闯贼" 一词既可指李
自成本人也可指李自成起义军,因大顺军在江西而产生自成遁走江西的误传并不
奇怪。所以说,所谓" 自成生死终未有实据云" ," 实据" 其实应该就是指自成
的首级了,这是清廷方面一直没有得到的,产生怀疑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13节:在几千具朽尸中瞎转
    和清廷的情况相类似,李自成的死讯在南明的隆武朝廷里也激起了波澜。何
腾蛟上奏自成身亡的经过情形以后,南明的隆武帝朱聿键" 大喜,立拜东阁大学
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仍督师".尽管何腾蛟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团练之手
的消息直接得自跟随李自成的许多大顺军将领,其中甚至包括了李自成牺牲时就
在身旁的养子张鼐,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但是,由于何腾蛟也未能献上李自成
的首级,隆武朝廷内部表示怀疑的便大有人在。右副都御史郭维经就曾经上书,
认为李自成死于九宫山,五月死的,这些都是传言,而且是等到七月他的部下投
降何腾蛟时才知道的,又是过了年以后上报的。就这样行大赏,似乎不太合适吧。
况且李自成是生是死,是死在谁的手里都不知道。
    万一哪天杀李自成的人提着李自成的头来请赏,真不知道何腾蛟该怎么解释?
而且万一李自成没死,以后在哪个地方出现了,到那时,皇上您可怎么办哪?这
么一说,朱聿健也起了疑心,让何腾蛟再报一次,然后再宣布这一捷报。在这种
情况下,何腾蛟又第二次上疏辨明" 闯死确有实据,闯级未敢扶同,谨据实回奏
" (即《逆闯伏诛疏》)。
    这样,明、清双方虽然分别得到了李自成牺牲的准确消息,却都不同程度地
表示了怀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谁也没有找到李自成的遗体,所以不敢十分确定。
    李自成首级为什么没有落入彼此双方之手呢?原因很简单。就南明来说,大
顺军在安葬了李自成遗体后就转入江西和湖南,通山县已属清军的势力范围。何
腾蛟当时在湖南长沙,不大可能派人前往清方控制区去发掘李自成遗体。其次,
何腾蛟名为五省军务总督,实力却相当有限,只是由于大顺军将领的主动才建立
了联合抗清阵线," 一时骤增兵十余万".即便有可能派军队进入通山县,何腾蛟
也绝不敢开罪于实力远胜于自己嫡系军队的大顺军余部,跑去把李自成遗体挖出
来枭首" 报验".这个道理十分明显,但他在疏中不便明说,只好含糊其辞地解释
说剿抚道阻音绝,没法拿到他的首级报验。
    至于阿济格未能取得李自成首级的原因,大约是由于时间相隔稍久,农历五
月以后南方天气已相当炎热," 尸朽莫辨" 也是完全可能的。上引康熙《通山县
志》记载大顺军在领袖牺牲后曾对当地的地主武装实行报复性打击,杀了几千人。
    而清政府真正弄清楚李自成被害的具体情节,还是在顺治二年(1645)七月
十五日江西湖广等八省总督佟养和上任后," 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县" ,才
找到杀害李自成的凶手程九伯。阿济格向清廷奏报的时候还没有找到这个线索,
他派去实地查验的人在几千具朽尸当中瞎转,无法取得实证就毫不足怪了。
    总之" 闯王" 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千古少有的传奇英雄,他发动和长期
坚持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盛极一时的明王朝,但他却败在关外新兴的北
方少数民族——满族所建立的清廷之下。无论是失误也好,即使有天生缺憾也罢,
由于当世、后世都对于这次起义和与这次起义有关的历史资料的禁毁,致使我们
今天对李自成一生中的许多问题已不可能充分地了解了。因此关于李自成失败后,
直到最后归宿的疑案,至今也同样真相难明,虽然各方面各执一词,但诸多的记
载与传说,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澄清和发现。
    第14节:死人脑袋站起来
    李自成处在几方势力的纠葛中,于明于清似乎他都不得不死,也好让出师之
人有了回复主子的理由,否则无法向各自的主子证明大顺已去,平叛成功。然而,
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他仍存在不死的可能性。明清两方派出的平叛大军都急
于向主子结案,他的军队被灭就是一个绝大的战绩,无法东山再起也可以说就等
于李自成已死。这样,也就可以给出李自成出家的机会,事实上,也只有出家才
符合情理。其实,被杀也好,出家也好,李自成以一介平民出身,肩扛反明大旗,
且能进京称帝,已然令人惊叹。可惜,他这个皇帝只当了14天。
    贬值文杀庄氏史狱案一部史书的编修,竟引出一场骇人听闻的血腥大狱,不
仅修史者本人被剖棺籍家,参与修订者也难以幸免,甚至刊刻的工匠、卖书的商
人也被无辜牵连,丧失性命。究竟修史何罪?究竟史书内容有何违碍?案情本身
的进展扑朔迷离,涉案人员的最终结局也匪夷所思。发生在清初的文字狱大案—
—庄氏史狱,笼罩着浓重的疑云。
    死人脑袋站起来一个以刻书板为生的工匠,被雇来刻印了一部史书,谁知这
书竟是涉嫌违逆的,连这工匠也受到牵连,要被处死。在被行刑前,他向围观的
人哭诉道:" 我上有80岁的老母,下有18岁的妻子。如今我这一死,妻子必定另
寻他人而嫁,只可怜我那老母亲,谁来照顾她啊!" 话音未落,刽子手举起了大
刀,工匠的头颅应声落下,滚到了路边。就在众人掩着双眼,不忍心看这惨痛的
一幕时,那颗脑袋却越滚越远,滚到了城门边上,忽然又自己立了起来,好像在
张望着什么。就在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人群中一个似乎是
认识这个工匠的人喊道:" 他家!他家就在附近,他一定是想再看一眼他的老母
亲!" 除非借助外力,已经脱离躯干的头颅自然不会再自己立起来。因此,这则
故事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大概只是一个怪诞离奇的故事。您也许不会想到,这样
一个略显怪异的故事背后,是一个发生在清朝初年,死者70余人,涉及到数十家
的文字狱大案惨烈的真实场景……
    清人为明唱挽歌我们的故事开始于清朝初年那一段动荡的年代。当时,来自
山海关外黑土地上的满洲人已经来到北京,建立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尽管在清
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时期,被赶到南方的明朝皇室的后裔们还力图恢复朱
家的江山,一些尽忠于明朝的大臣和百姓也在拼死抵抗,也曾搞得所向无敌的满
洲骑兵们焦头烂额,甚至连最高统治者顺治皇帝也一度萌发了退回东北老家去的
想法,但是,到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汉人所建立的明王朝,虽然经过几许挣
扎,却已无可挽回了。
    第15节:清人为明唱挽歌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汉族士大夫们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办法阻止满
洲人的铁骑,挽救大明的统治,却能利用手中的一支笔为明朝保留它的历史,同
时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国的哀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