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养生瑰宝

第7章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它;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气;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3)止念
------------
修炼静功基础(3)
------------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之后一般不会再来。
  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问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中华道家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像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方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厉。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好。所以“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有念即止”与“收回忘掉”两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一般以“收回忘掉”法最为常用。
   3.修炼时间安排
  静功的时间安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但一定要抽出时间作为基本保障,尤其对于初学而言,更不可放松。
  古人认为,子(半夜十一时至一时)、午(中午十一时至一时)、卯(早晨五时至七时)、酉(晚上五时至七时)四个时辰,称为“四正时”,做修炼功夫最好。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便于自我安排。
  每天早晨三点到五点之间,正常睡眠的人都会醒来一次,这个时候起来做静功也比较好,脑子比较干净,容易入静。其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有空闲时间随意可做。
  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睡下之后不拘时间长短均可,可以在刚睡和临醒之时,运用听息、观光的方法入静;如果睡到半夜,翻来复去睡不着时,可以起身在床上坐功,坐到又有浓厚睡意发生,身体支持不住,然后再卧下,一定能够睡个好觉。
  在吃饱之后半小时和吃饭之前半小时,不可马上做静功,亦不可马上倒下睡觉,应当使身体稍微活动,待食物消化后或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
修习静功的步骤(1)
------------
  《学仙必成》为著名道家修炼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所著,其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实际养生修炼的方法,非常适合初学者。其文如下:
  宇宙间为什么要生人生物?这个问题,最难解答,留到后来再研究。我们现在所急须知道的,就是用如何方法,可以免除老病死之苦。
  生与死,是相对的。既有生,自然有死。若要不死,先须不生。所以佛家专讲无生,果真能做到无生地步,自然无死。《庄子大宗师篇》“杀生者不死”,亦是此意。但所谓无生不死,乃心性一方面事,肉体之衰老病死,仍旧难免,痛苦依然存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