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泰

第二百一十八章 借粮与放粮


    郑瑞翰带着忐忑离开了李泰的小院。看着郑瑞翰沉重的步伐,李泰在心底轻轻叹息了一声。
    “殿下,你准备给这个郑刺史一个机会?”陈柱憨声询问着。
    虽然李泰的面色如常,但蕙兰心思剔透,知道李泰心中并不好受,横了陈柱一眼:“殿下心里有分寸,你少管殿下的这些事。”
    陈柱憨憨的一笑,却不多言。
    “这个郑瑞翰现在只是知道他贪财,是否枉法还不能确定,所以……,所以还是看看再说吧。”李泰的语气低沉,像是在对陈柱解释,又像是在劝慰自己。
    沉思片刻,李泰看向陈柱,低声说道:“陈柱,你找几个人出去打听一下,这个郑刺史平日里为人如何?听听百姓对他的评价。”
    “是,殿下。属下这就去。”
    陈柱快步离去,李泰心中却犹豫不定。
    虽然打发走了郑瑞翰,李泰却没想好是否网开一面。目前来看,他只能肯定郑瑞翰贪财。是否有鱼肉乡里的事情还未可知。以李泰掌握的情况来看,郑瑞翰最大的罪名是私卖官粮,从中渔利。
    在天灾的前提下,众多灾民由于郑瑞翰的私卖官粮而缺少口粮,平心而论,就这一条,郑瑞翰死上一百次都足够了,李泰原意就是如此。但目前来看,有太子李承乾的这封信垫底,李泰就不能直接砍了他。所以,李泰给郑瑞翰一个机会,三天之内补上官仓的粮食,也勉强算将功补过。
    李泰心中的想法是,如果郑瑞翰能在三天之内补满粮仓,那么李泰可以忘记郑瑞翰私卖官粮的事情。如果补不上,那李泰也不会手软。给过郑瑞翰机会,是郑瑞翰没有把握住,等回到长安,对李承乾也好说话。
    当然,这种处理方式是建立在郑瑞翰平日里没有大的劣迹上面,如果郑瑞翰和他的便宜丈人廖成祥一个德性,平日里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即便是郑瑞翰补足了官粮,李泰也还是会高高的举起屠刀。
    这种处理方式,已经是李泰在不违背内心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照顾太子情面所进行的最大限度的让步。
    李泰端起残茶喝了一口,就见文宣连呼带喘的跑了进来。
    李泰去永嘉县没有带着文宣。而是让他留在洛阳代表越王府开设粥棚。文宣心中一千个不愿意,有李泰的吩咐,他也不能违抗。
    李泰昨天回来的时间,文宣还在城外尽心尽力的放粥。等文宣回来的时候,李泰又已经休息了。一早文宣去拜见李泰的时候,李泰却还没有起床,文宣只能是匆匆忙忙的离开,又跑到城外去舍粥。直到现在才算抽出空来拜见李泰。
    文宣一见李泰,眼圈就有些发红,对李泰行礼过后第一句话就说:“殿下,小人想你了。”
    看着文宣眼圈微红,李泰被太子信笺打扰的心情忽然间好了起来,笑着说道:“这才分开几天啊,有什么想不想的,别说孩子话。”
    文宣像个孩子似的,有些扭捏,眼睛直直的看着李泰,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嘴角动了几次,开口时却说的是赈灾放粥的事情。
    文宣刚刚说了几句,就被李泰打断:“文宣,放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你这样熬着是不行的。洛阳的郭县令不是给你分派人手了吗?”
    看着文宣点头,李泰笑道:“文宣,你希望将事情办得圆满,这我能理解,但你要知道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全办下来了,跟在我身边,你以后的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要学会抓大放小,学会放权。比如说这个开设粥棚的事情,既然郭县令已经为你安排了人手,你就要学会将事情交给他们办理,你只要掌握大致方向就好。事事躬亲,万事亲力亲为,就是累死了自己,也未必能办好事情。”
    文宣被李泰的话说的连连点头,刚想说话,门外传来一个声音。
    “殿下,说的好!”
    李泰抬头一看,杜正伦笑着迈步走了进来。口中赞赏道“殿下说的好,说出了上位者办事的心得。”
    李泰本想再提点文宣几句,见到杜正伦来到,知道没有时间在和文宣交流了。
    将杜正伦迎进门来,李泰笑道:“昨晚刚刚分开,今天又见面了,杜侍郎,这是又有什么事情了?”
    见到李泰说道了正事,杜正伦神色一正,低声说道:“殿下,老夫昨夜回去后考虑了一晚。还是认为这兴洛仓和含嘉仓是不能开的。即便是开仓,也要等长安的政令下来。”
    李泰问道:“那这些灾民的口粮问题怎么解决?没有粮食,你的以工代赈的谋划就进行不下去啊。”
    “能暂时开展起来的。”杜正伦笑着为李泰解释:“殿下,老夫是这么想的。”
    “这河南山东自顾多豪杰之辈,士族门阀林立,崔、卢、李、郑、王,‘五姓七家’都身处在河南山东之地,加上各个稍小一些的士族,他们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粮食也是不缺。如今百姓有难,他们必不会袖手旁观。老夫就想,能不能和他们商量一下,殿下和老夫同为保人,请他们借粮于各个州县。”
    “这样一来,你我既不用冒着风险打开兴洛和含嘉二仓,又能够为灾民筹集够粮食,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齐美的事情。”
    杜正伦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忘记了一件事。就是这门阀士族势力很大,已经在李世民容忍的范围之外了,若是又世家大族参与赈济灾民一定会为李世民所不喜。私开国仓用来赈济灾民,李世民会在你表面上训斥,心中却未必埋怨。但结交士族门阀。借粮用以赈灾,或者李世民在表面上会赞赏,但心中却是一定不高兴的。
    两相比较之下,李泰宁可开仓放粮,也不想去结交门阀大族。特别是这种提高门阀大族的声望,变相打击朝廷威信的事情,李泰是一定不会做的。李泰心中清楚的很,从唐朝初期,一直到武则天当政,都将打击门阀作为一项隐藏在暗处的大事来办。掺和到门阀大族中的皇族,没有几个人有好的下场。
    不管是杜正伦迫于时代的眼光没有意识到这点。还是病急乱投医之下忽略了李世民的态度,李泰是不会在这方面犯错误的。这种立场性的错误一旦犯下,将会遗祸无穷的。
    所以听完杜正伦的想法,李泰毫不犹豫的吐出两个字:“不行。”
    杜正伦瞪大了眼睛,不解的看着李泰,却听到李泰缓缓的说道:“杜侍郎,别的事情小王都可以依照你的想法办理,但这事是绝对不行的。如果你感觉非得这样处理才能解决赈济灾民的问题,那么就请您自己当这个保人吧。小王绝对的不参与其中。”
    听到李泰斩钉截铁,毫不犹豫的回答,杜正伦感觉到这里面有蹊跷。眼睛转动了几圈,小声的向着李泰问道:“殿下,老夫这个想法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李泰把眼睛一闭:“小王不知道,但小王是一定不会参与其中的,或者还会写信给长安,反对这种方法。”
    听到李泰越说越严重,杜正伦心中肯定这番谋划一定有漏洞,对李泰一拱手,虚心的请教:“殿下,听你这么一说,老夫的想法一定有不对之处,还望殿下教我。”
    若是别人表示反对,杜正伦不一定在意,但李泰的反对却是不同的。他是得到李世民青睐的朝廷重臣,李泰却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两相比较,在李世民面前,李泰更吃香一下,也就能听到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而且他自问这些天和李泰相处的还算比较融洽,李泰的反对不应该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这样考虑下来,他越发的肯定,李泰是因为某种他不知道的原因,而不肯和世家大族借粮。
    若是李泰的反对没有这么坚决,他或者会抛开李泰独自和世家大族借粮,但李泰此时的表现让他心中没底,也不敢坚持自己的决定了。
    杜正伦以请教的口吻询问着李泰,这就让李泰有些难办了。李泰总不能说是从后世的文献中得出消息,说李家有意打压各个门阀士族吧。有李承乾泄lou宫中禁语的例子在前,李泰也不能多说、胡说。但杜正伦的目光直直的盯着自己,若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恐怕杜正伦会想偏了。
    在李泰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稍稍的点拨一下杜正伦,至于他能不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杜侍郎,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世家门阀参与到朝廷赈济灾民的行动中来,那么朝廷的颜面何在?那样岂不是说,朝廷还不如世家门阀吗?再有,现在的世家门阀舍粮不过是一家一户的行为,产生不了大的影响。但是由你出面向各家借粮,就无意中将这些世家门阀捏合在一起,倘若被百姓误解为是世家门阀在赈济灾民,那么你又将朝廷颜面置之何地?”
    李泰模凌两可的回答让杜正伦心中的疑问更重了,朝廷颜面是要顾及的,但他却不认为由世家大族参与其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杜正伦无法接受李泰的理由,皱眉问道:“殿下,世家门阀参与赈灾,似乎没什么关系吧。或许影响不太好,但面对这些缺衣少食的灾民,两厢其害取其轻,让灾民填饱肚子才是重要的啊。”
    杜正伦的话里话外有劝诫自己的意思,这让李泰微微一笑,缓缓的说道:“杜侍郎,这件事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呢?又会如何?”
    “谁会有心利用?”杜正伦反问一句,厉声说道:“无论是谁,若是想利用这件事打击朝廷威望,老夫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杜正伦的固执又开始了,这让李泰半晌无语。有心不管他的死活,但看在杜正伦一心为灾民办事,他又于心不忍。
    考虑了一番,李泰才缓缓的说道:“杜侍郎一心为民是好的,但有些事情要有个度,过犹不及啊。杜侍郎是一心为公,或者有人会误解。依照小王来看,杜侍郎还是三思而后行为好。”
    “谁会误解?误解什么?”杜正伦仍然带着几分不服气,刚刚反驳完李泰,看着李泰闭着眼睛若有所指的摇头,忽然间心头灵光一现,脸色大变,语声急切的问道:“殿下说的莫非是……。”
    没让杜正伦把话说完,李泰抢过话头:“我什么也没说。是杜侍郎你自己瞎猜的。”
    看着李泰一副傻愣愣,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杜正伦缓缓的叹了一口气:“殿下,有那么严重吗?我这不也是为为了灾民吗?”
    杜正伦一惊之下,连自称都变了,由常说的“老夫”改口为“我”了。由此李泰知道杜正伦想明白了,更是不肯多说了,笑道:“小王不知道,小王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杜侍郎自己在拿主意。”
    杜正伦神色一正,低声对李泰说道:“无论如何,老夫还是谢谢殿下的提醒。老夫记在心中了。“
    李泰不以为意的摆摆手,笑道:“几句闲话,或者还是小王多虑了呢,杜侍郎不要放在心中。”
    李泰可以轻描淡写的不当一回事,杜侍郎对这份人情必然要记挂在心里,考虑了半响之后,杜正伦叹息一声,有些灰心的说道:“罢了,罢了。这件事情就此作罢,老夫也犯不着办糊涂事。”
    “那灾民粮食问题杜侍郎又怎么解决呢?”
    杜正伦无奈的说道:“还能怎么办?只能等待朝廷调集粮食了。粮食不够,什么都不敢去做。”
    不知道杜正伦是真的心灰意冷,还是装出样子给自己看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李泰的却无法对这些灾民坐视不管:“杜侍郎,昨晚小王就已经说过了,有办法解决的。”
    杜正伦惨笑一声:“殿下,这借粮都不行,私自开仓又能行吗?”
    李泰微笑着摇摇头:“杜侍郎,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不管是兴洛仓还是含嘉仓,都是朝廷的粮仓。用朝廷的粮食,赈济朝廷的百姓,谁又能说什么?最多也就是治你我二人的私开官仓之罪,何况这罪名能否成立还两说。即便是有罪,救活了这么多的百姓,也是功大于过,小王我都不怕,在朝廷之上,有很多老友的您又怕什么呢?”
    杜正伦心道:“我的老友再多,也不如你父皇一个人好用。”
    心中能这么想,杜正伦绝对不会傻到将这话说出来。仔细的考虑一下李泰说的这番话,重点放在最后的几句,仔细的考虑李泰话中的含义,忽然间心中一动,笑着对李泰说道:“殿下,不管哪座粮仓,老夫是不敢下令打开的。不过……。”
    杜正伦话音一转:“不过殿下若是下令开仓,老夫绝对不管。甚至还可以署名在殿下手令之后。”
    赈济灾民是杜正伦的份内之事,下令开仓也应该是他主导才对。杜正伦是年老成精,他身为安抚使的差事不仅自己不管,还推到了巡察使李泰的身上。让李泰下令开仓,他尾随其后。开仓的主导落在李泰身上,他不过是胁从。这样如果有功的话,虽然他功劳小一点,但也跑不了他应得的那份。如果是过,那么有李泰在前面顶着,他也受不到多少责罚。
    李泰心中一转,就明白了杜正伦的算盘。也不说话,只是似笑非笑的看着杜正伦。久久不语。
    半响过后,杜正伦的脸上渐渐不自然了,老脸上显lou出一抹羞红,干咳一声之后,缓缓说道:“殿下勿怪,老夫也是无奈之举。虽然老夫在朝廷老友众多,但这政见不合的也一样不少,所以……。”
    李泰哈哈一笑,打断了杜正伦的解释,摇头说道:“杜侍郎,不用解释了。兴洛仓是朝廷为了战备而准备的,不能擅动。就像您说的,这含嘉仓名义上还是皇家粮仓,小王身为皇子,虽然没有权利动用,但眼看着灾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也要不得已的逾越一回。”
    李泰说完这些,盯视这杜正伦,缓缓的说道:“杜侍郎,不管含嘉仓的看管人员同意与否,这含嘉仓小王我是开定了,但开仓之后的事情就要劳烦杜侍郎了。后续的粮食分派,向各个州府送粮,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监管问题都是您的事情了。小王就都撒手不管了。”
    “这本就是老夫分内之事。”杜正伦听到李泰肯带头开仓,心中自然高兴,笑着说道:“殿下,粮食如何用,用在那里,这是老夫分内之事,当然不敢在劳动殿下操心。不过这监管之事,还需要殿下帮忙。您才是正牌子的巡察使,那是你的责任啊。”
    杜正伦是好意分权,将权利分给李泰一部分。也同时暗示自己的清白,不会在赈济当中渔利。
    李泰却是自家事自家知,微微一笑:“杜侍郎,永嘉县的事情早已传到长安了吧。或者长安来的信使已经在路上了。你说,我还能在洛阳呆几天呢?”
    杜正伦只顾着高兴,到忘记这茬了。听到李泰提醒,杜正伦一怔之后,到是没有多说,苦涩的一笑之后,若有所指的说道:“殿下……,你保重。老夫先去安排粮食调运之事。”
    李泰冲着杜正伦一拱手,笑道:“放心吧,离开之前小王一定将事情安排好了,马上就将开仓的手令写好,交给您。”(全本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