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妇难为

第90章


在京里当官的那位,和他的好友说了一下村子里的情况。你也别问我他是怎么知道村子里的情况的,驿站能传信呢。当时他好友听了,可怜咱们,又想在这边置点地。知道咱最需要粮食而不是银子,这不,整了两三千斤托宋家换点地呢。”小李哥被拦下了,也不恼,笑嘻嘻地向众人解释着。这小李哥以前就在县里的酒楼当过跑堂的,端的一张利嘴,死的都能给他说成活的。这回罗云初他们将一大车沙石拉回家做足了戏后,便找到了他,让他在各村帮着宣传一下,报酬自然是少不了他的。
“小李哥,你莫要骗人啊。现在各大城都不准进出,哪里运得了粮食进来?”此话一出,众人跟着起哄。
“宋三爷在京里当官呢,他朋友有通天本事咋啦?人家就是把粮食运进来了,咋了?这可是我亲眼见的,白花花的米面呢。你们不稀罕就算,我还得去别村告诉人家好消息呢。人家宋家说了,优先换给咱们村,你们不稀罕大把人稀罕!”
“难怪呢,今天我看到有几辆马车拉着两车的东西进了宋家。”
此话一出,众人就信了八成,见小李哥要走,忙拦住他,追问此事的真实性。
“真真假假,你们明天自会知道,记得啊,一早就去宋家门口排好队。还有,你们也别打那些偷摸抢骗的主意,人家有十来个差爷在宋家守着呢。”
待小李哥走了,众人忙奔走相告这一消息,都决定明个一早,便到宋家去等等。
次日一早,宋家大门就排了两条长长的队伍。好些人怀里都揣着田契地契,手里拽着布袋。
辰时一到,宋二郎家的门准时打开。
二郎走了出来,站在门口,大声说道:“此次以地换粮,本着双方自愿的前提,若有人不愿的,可以离开。”说到此处,二郎顿了顿,等了好一会,都没人愿意离开队伍。
他便接着说:“一亩水田能换十六斤粮,一亩沙地或坡地能换十二斤粮,山地就不要了,古沙村的优先,其他村子的压后。好了,开始!”这是他们昨晚商量出的法子。粮食不多,也只能如此了。
“还有一点便是,又到了耕作时节,卖了地的人若还想种地,晚点可以来我这租种回原来的土地。每年交了赋税后只需纳上四成的租子便可,今年的种子由我们这边提供。不过这事等换完了粮再说,你们每家留一个人在此便行。”二郎补充了一点。
人群中顿时暴发出一阵欢呼,宋家这一做法,无疑给他们留了一条生路,怎能让他们不兴奋?
“水田能换十六斤粮食?比周地主那多了六斤啊!”
“是啊是啊,沙地一亩也能换十二斤。比周地主那好多了。”
“宋家是厚道人啊,据我所认识的地主,少说也要收五成租子的,还是税前五成呢,赋税全让咱们交了。”
接着,十来个差爷陆续出来,一字排开,本来有些激动的村民顿时老实了。然后一筐筐白花花的米面才从院子里抬了出来,排在前面老人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老泪纵横。
宋二郎他们门前摆了张桌子,供韩师爷用。排在队伍前头的第一人,犹豫了一下,咬了咬牙,便从怀中将地契拿了出来。韩师爷接过后,先让二郎签字盖章,接着便由韩师爷盖章。(现在徐明府丁忧,新任知县尚未下达任命通知,而周少府如今又借酒浇愁,县衙里的事暂由他代理一二)
等做完这一切后,那人才被放了过去。那老汉提着五十来斤米,老泪纵横。他的家人忙跑过来将他扶住。
队伍在慢慢前进,领到粮的人都满脸喜悦,热泪盈眶。让等在后面的揪心极了,生怕前面的人换完了,后面的就没粮食换了。
特别是另一排排着的是别村的村民,别提有多羡慕古沙村的人了。这宋家还是照顾自已村的人多呀。
等着的人没事做,就开始数落自己村的地主,说他们不够仗义,自己村的人都那么困难了,还削尖了脑袋想占他们的便宜!
其实罗云初他们每亩地给的粮也不算多,但人就是架不住比较。他们宋家这个价钱和周围地主们一对比,就显得太厚道了。比别人多给了五成粮食呢。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了,累死了。
91 感激涕零
闲聊中,又一箩筐的米空了。眼看着又一筐白花花的米抬出来时,人们心里一阵激动,恨不得拎着袋子上前去一次装个够。排在后头的人伸长了脖子来看,心里暗暗祈祷,希望轮到自己时,米面千万别没了才好。
突然,一个声音很突兀地插话进来,“你们难道不觉得宋家这样做太不道义了吗?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他们还这样干。”
一阵静默后,众人开始交头接耳。人群中一个人影飞快地钻过大门,往院子里跑去。
二郎他们也注意到了这边的骚动,听到刚才那人的话,他脸色微微一变,悄悄向韩师爷使眼色,十来个官差开始戒备起来,大郎和阿德也停止了发粮的动作。
有些人率先回过神,见前面分粮的动作停了下来时,顿时慌了。宋家莫要为了这么一句话就不换他们粮食了啊。
队伍中一位大叔盯着说话那人,恶狠狠地道,“我呸,你个白眼狼,不道义?不道义你还站在这干嘛?人家宋家又不逼着你拿地来换!有本事你别换,等着全家被饿死算了。”
“是啊,这粮食又不是宋家的,人家肯看在宋三爷的面子上卖给我们已经很难得了。”扪心自问,谁舍得拿出这白花花的粮食来白送给不相干的人?
“咱们做人要知足,莫要得寸进尺才是。”一位老人抖着白花花的胡子说道,他花白的眉眼中透露出一股看透世俗的意味。
“四叔公说得对呀。”
“就是就是。”
其他人回过神来,纷纷附和。那人见情况不对,立即混入人群中,偷偷溜了。
“刚才说话那小哥,我看着很眼熟啊,似乎在哪见过呢。”
“对呀,哎呀,我想起来了,那人不是周地主第七房姨太太的小舅子么?”
众人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我说呢,原来是周地主在搞鬼啊!定是眼红我们把地都换给宋家不换给他了,我呸!”
“这周地主就是见不得人好!太恶心了。”
罗云初他们怕人故意来捣乱,安排了人混在人群里头看着的,当她接到消息赶出来时,事情已经解决了。二郎见没事了,才继续。
她站在旁边听了众人的议论,明白了怎么回事后,对这里村民朴实的本性更是喜爱上几分。
她见排着队的人好些个人下肢是水肿的,眉头一皱,她爷爷以前就爱和她讲古,特别是六十年代大饥荒的辛酸经历,更是时不时翻出来和她说。通过她爷爷,她知道六十年代初那会是个极度缺乏粮食的年代,当时农村里的人十之六七都患上了水肿病。她太爷爷因为这病,还去留过医。当时医生只给他开了一包浮肿丸,吃了这包浮肿丸,确实有点好转,但药一断,太爷爷不久便去世了。
罗云初长大后,无意中记起此事,心里很疑惑。既然浮肿丸真的那么有效,为什么不给病人多开几副药呢,非要断了他们的药,让他们慢慢死去?后来她查了资料,方得知浮肿病并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饥饿性浮肿病的简称,这种严重营养不良性浮肿,正是因为体内的蛋白质极度缺乏,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细胞间隙中导致的,表现出全身性的水肿。而那浮肿丸的成分。其实只是粗细面粉加少量红糖!
眼前这些乡亲的水肿病,估计也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引起的。自己到底要不要救呢,其实治这种病也容易,多补充蛋白质就好,像玉米黄豆面粉等,同时补充一些红糖,红糖药用价值高,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多。
算了,她把法子告诉他们,要不要他们自己决定。反正他们黄豆绿豆也各囤积了三百斤,各留出一大半来做种子,其余的就拿出来吧。还有那红糖,她本来是预防到时粮食吃完了,还有点糖可冲水吃,然后支撑下去的。现在也拿一半出来吧。
这般想着,她让大哥去替一下二郎,反正这地契有部分也是大哥家的,让他接手一小会也没什么,接着她便把二郎叫进院子里了。
众人对此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宋三爷的朋友委托宋家以地换粮的,大郎二郎谁来处理这事没差。对他们来说,地换回了粮食,地契上写的是谁的名字并不重要,反正都是不是自己的了,还有什么可计较的?
二郎不明所以,“媳妇,啥事呀?”正事被打断,二郎声音里没有丝毫不悦。自家的媳妇,他是知道的,若没有重要的事,她必不会这样做。
“二郎,刚才领粮食那些人你也见了,咱们村有不少人得了浮肿病吧?我有法子治这个,你信吗?”说到后面,罗云初的声音略显艰涩,自己在他眼里是不是懂得太多了?之前的香芋绿豆冰、烧制木炭的法子、棉花增产的方法,前面这些全推给天工造物那书倒也说得通,但这个病的治疗方法推到它身上就说不过去了。不过二郎是她丈夫,她也不想一直防贼似的防着他,若对最亲近的人都要遮遮掩掩,那这样的生活就太辛苦了。
二郎的本性很善良,听到这一消息,果然很高兴,他忙追问,“媳妇,你说的是真的吗?药材难不难找?咱们家储存的药材里头有吗?”
“法子很简单的,只要...”当下她便把需要的东西说了。
“这般简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