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品三国

第15章


可悲!可叹!
------------
刘虞:勤王反被奸人误(1)
------------
  他,一位皇家贵族,出身高贵。
  他,一位忠臣,一生为国,从不背叛。
  他,一个清官,公正、仁和,政绩显著。
  他,民族问题专家,深受其他民族敬仰,他死后,连这些外邦异族都要为他报仇。
  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三国的混乱局面也许就不会发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也就不会出现了。
  他,就是后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刘虞。
  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刘虞是光武帝的第九个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刘强这一支传到刘虞这已经是第六代了,刘虞虽然和袁氏兄弟、刘璋等人一样同属贵族子弟,却没有倚靠祖辈的庇荫,而是从基层做起,早年举孝廉,担任户曹吏之类的小官,他在任时“治身奉职”,十分勤勉。后来又当了博平县的县令,史书上记载说他担任博平令时“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当时甚至出现过这样的传说:时邻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邻县闹蝗灾,蝗虫经过博平县地界时竟然“飞过不入”,用古人的话说,这可真算得上是“至德动天”了,虽然这个传说不足为信,但也足以说明刘虞的杰出才能在当时已经是传为佳话了。
  由于政绩显著,在其后的岁月里,刘虞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汉灵帝时又历升尚书令、光禄勋、宗正等要职,灵帝末年,以宗正复任幽州牧。董卓专权时期,董卓对刘虞也是极力拉拢,拜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又代袁隗为太傅,太傅是古时候的三公之一,到了汉代,以司马、司空和司徒为三公,太傅则称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极为显赫。但由于当时的交通等方面的原因,远在幽州的刘虞并没有接到这项任命。
  刘虞为官清廉,“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身为最高职位的官员,衣食却是如此简陋,这种简朴的作风与当时东汉官僚穷奢极欲的腐朽作派截然不同,因此对幽州的社会风气的改变起了很大作用,史书记载说“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可见其在后汉末年具有很罕见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爱戴。
  刘虞在任期间“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巿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重点发展农业、养蚕业,利用上谷郡与匈奴、扶余、鲜卑等民族进行边境贸易,开采渔阳郡丰富的盐、铁资源,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因地制宜,脱贫致富。经过刘虞的管理,幽州成为当时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据说当时从青州、徐州过来定居的百姓竟有百万之众。从经济方面,我们说刘虞是个出色的内政高手一点也不过分,而他的建树绝不局限于此。
  汉朝的外邦异族问题一直困扰了当权者几百年,一直没有解决好。东汉末年,战乱频生,这些外邦异族也乘机进行入侵。危害了政权的稳定。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太守张纯投靠乌桓辽西部大人(即首领)丘力居等人发动叛乱,并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桓元帅,抢劫青、徐、幽、冀四州,杀掠吏民,扩充地盘。面对复杂的形势,时任幽州牧的刘虞立即派遣使臣到丘力居处晓以厉害,成功瓦解了叛乱,避免发生民族之间的更大纠纷,并成功镇压了这场多民族参与的叛乱。在民族问题的处理方面,刘虞主张安抚,和平相处。他任内“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在各民族之中享有崇高威望。董卓专权之后也表现出对刘虞的敬重,以朝廷的名义升他做大司马。
  刘虞在内政外交上都颇有建树,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最终没能实现其匡扶汉室的理想,含冤而死,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说起刘虞的死,还得从关东联军讨董讲起。
  董卓专权之后,关东诸郡组成联军进行征讨,迫使董卓带着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退至长安后,各路诸侯开始闹起内讧来,渐渐形成了分别以袁绍和袁术为代表的两大阵营。袁绍等人当初在皇帝的废立问题上就与董卓有根本上的分歧,加上现在皇帝又在董卓手中,让他们感觉很不自在,于是在初平二年(191年)春,袁绍、韩馥等诸侯准备拥立既有皇室血统,又极有名望的刘虞为帝。但刘虞岂是数典忘祖的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自然遭到他的严词拒绝。当时跑去劝说刘虞称帝的前任乐浪太守张岐碰了一鼻子灰,被刘虞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暞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韩馥等人被拒绝后,仍然不死心,以为刘虞只是不愿意背负骂名,于是又请他录尚书事,其实也只是变相地架空身在长安的汉献帝的权力而已,作为大汉王朝的忠臣,刘虞心中想的只有尽心王室,重振朝纲,再次断然拒绝,甚至把派来的使者都给杀了。这样一来,刘虞和袁绍等人的关系自然就闹僵了,忠心于汉室的刘虞看到诸侯们个个心怀鬼胎,于是派自己手下的从事鲜于银和右北平一个叫田畴的忠义之士前去长安觐见皇帝。
  一心想回到洛阳的汉献帝在见到刘虞派来的人之后非常高兴,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朝中担任侍中,于是献帝派刘和偷偷潜出武关,去幽州找刘虞,想让刘虞发兵勤王。这件事如果不是因为袁术、公孙瓒等人从中作梗,那后面发生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能就变成了刘虞“助天子以平乱世”了,凭借刘虞的声望和幽州的实力,后汉王朝至少不会那么快就土崩瓦解。可惜天算不如人算,刘和在路过南阳时被袁术给扣留了下来,让刘和写信叫刘虞发兵,到南阳会合后一起向西去迎取皇帝。
  袁术的这些伎俩只能骗刘虞这样的忠厚之人,当时以奋武将军领辽东属国长史的公孙瓒觉得袁术这样有野心的人这么做一定有问题,于是劝刘虞不要出兵,但一心想勤王的刘虞哪里听得进去,马上派了几千骑兵前往南阳去跟刘和会合。
  公孙瓒见自己的主张没被刘虞采纳,害怕自己的建议被袁术知道而引来麻烦,于是派弟弟公孙越领一千骑兵去会合袁术,拉拢关系,还暗中教唆袁术扣押刘和,夺取了他的兵马。
------------
刘虞:勤王反被奸人误(2)
------------
  以大司马领幽州牧的刘虞虽说是公孙瓒的上级,但公孙瓒平时却并不怎么买他的账,两人在民族政策上意见分歧很大,刘虞是主张“以恩信招降”的温和派,而公孙瓒却一心想扫灭乌桓。公孙瓒阴了刘虞一把之后,两人的关系更是降到冰点,刘虞也开始准备对公孙瓒动武。可惜刘虞在军事上却不是一把好手,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冬天,刘虞率十万众进攻公孙瓒,结果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公孙瓒打得大败,不但他自己,连同妻子、儿子都当了俘虏。
  由于刘虞是公孙瓒的上司,公孙瓒当然不愿意背上杀死上司的恶名,所以并没有立即杀死刘虞,而是继续让他掌管州府的文书。但没过多久,从长安来了一位叫段训的使者,段训原本是奉命来加封刘虞和公孙瓒的,结果却被公孙瓒逼着伪造了一份诏书,说刘虞和袁绍合谋僭位,并且胁迫段训斩杀了刘虞。
  就这样,刘虞非但没有完成其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反而带着遗憾和强加于己的罪名,屈辱地离去。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率兵为刘虞报仇。由于当年刘虞在各民族之中的崇高威望,包括鲜卑、乌丸等民族在内的数万青壮加入到阎柔的队伍之中,与公孙瓒展开战斗。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为之复仇,最终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
  刘虞虽然未能完成自己“尽心王室,重振朝纲”的心愿,但从他一生的政绩与才能,加上处理民族问题的水平这三方面的作为来看,说他是位“治世之能臣”还是不为过的。回顾历史,我们只能在掩卷之余感慨,汉末动乱的年代不是这位能臣干吏施展抱负的乐土,他注定无法——当然也不屑于做一个“乱世奸雄”。
------------
刘表:守士安邦的一代能臣(1)
------------
  《三国演义》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对当时的各路诸侯进行了一番点评。当谈及荆州牧刘表时,曹操不屑一顾: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一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个占据荆州长达十八年、号称“八俊”之一的刘表的评价好像已经是盖棺定论了。每当提及刘表,多以“虚有其表”、“有名无实”、“毫无作为”之类词汇来概括。但当阅读过《后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资料以后,笔者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刘表不但不是虚有其表,反倒是很有作为的一代能臣。那么,历史上的刘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说他是一代能臣呢?
  刘表(公元142—208年),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氏。论血统,他是汉鲁恭王的后代,也算是皇家贵族,长得也是一表人才,史书记载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见《三国志刘表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