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品三国

第18章


《三国志武帝纪》载:“(初平三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关于这个阙宣,《三国志陶谦传》中也说:“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指出:“按谦据有徐州,托义勤王,何籍宣数千之众,而与之合从?”由于相关的史料一片空白,笔者无从判断历史的真相?不过笔者大胆猜测:鉴于徐州当时政通人和,阙宣不可能是个土匪。由于没有资料记载,阙宣也不太可能是个商贾巨富,最多也就一土财主,陶谦之所以会和他合作,最大的可能性是阙宣对兖州一带非常熟悉,甚至很有人脉,所以陶谦才会容忍他并让他做先锋去瓦解泰山华、费、任城的军民,也正因为如此,一旦得手,陶谦立刻“遂杀宣,并其众”。不过,笔者没有任何证据,只是猜测,特此说明)之后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时是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夏。
  紧接着发生的就是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徐州之战。起因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经过徐州、去往兖州途中,曹操迁怒于陶谦,发起屠城之战。关于曹嵩之死,史书上的记载不尽相同,主要有这么几种记载:
  一是《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二是《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琊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三是《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四是《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五是《后汉书陶谦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琊,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综合这几种不同说法,笔者的看法是:曹嵩是在陶、曹交战的初期打算移居兖州,去投靠曹操,中途被杀。因为如果曹嵩在等到曹操血腥屠城以后再去投靠,时机不对,曹嵩应该没有那么傻,而且曹操血腥屠城对徐州的震动非常大,以曹嵩“辎重百余两”这么庞大的队伍,想躲过徐州这么多与曹操有着血海深仇的徐州百姓的眼睛应该是不可能的,说不定哪个冲动的老百姓就会要了曹嵩的命,曹嵩不会那么张扬,更不会率领一支这么庞大的队伍招摇过市。再者,曹操听说父亲被害而血腥屠城,似乎更合情理,也就是说,曹嵩迁居的时间不会在兴平元年(194年),而应该是献帝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和陶谦交战一年后局面相对平静的时期,曹嵩看到局面相对平静后立即慌慌张张举家迁移。至于到底是不是陶谦杀了曹嵩,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陶谦所为。陶谦怨恨曹操与自己为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向曹操实施报复的机会。而在实施报复的过程中,陶谦的部下眼见曹嵩的富裕见财起意,同时进行了抢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夏,曹操为报父仇,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徐州。《三国志武帝纪》载:“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陶谦传》中也说:“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后汉书陶谦传》中更是指出:“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就连当初为逃避董卓之乱而来到徐州避难的洛阳、长安一带的百姓也在这场战乱中丧生。这时的陶谦面对曹操的疯狂进攻无力抵抗,只得固守郯城,同时向公孙瓒委派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便和刘备一起赶到徐州助战。陶谦“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见《三国志先主传》)。由于曹操军粮的供应出现问题,一时无法补给,无奈之下,曹操只得收兵回兖。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卷土重来,《三国志陶谦传》中提到:“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琊、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由于在兖州境内发生张邈、陈宫的叛乱,曹操担心有失,不得不匆匆撤兵。徐州免于失陷。经过这两次的战争,陶谦的精神再也支撑不住,同年病重而亡,临死前对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见《三国志先主传》)
  从陶谦一生的几次战争情况来看,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可惜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敌人,最后导致自己的失败,陈寿说他“昏乱而忧死”,这“忧死”倒是名副其实的。
------------
一代投机政客陶谦(3)
------------
  从以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谦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诸侯,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陶谦呢?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政治理想。这个话题在以往的文章中都很少谈及。而陶谦的政治理想对他的发展和灭亡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想顺着陶谦的发迹史来进行分析,看看陶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封建官僚。
  应该说陶谦是一个没有什么雄心大志的诸侯。他的一生从未有过什么乱臣贼子之心。但通过对史料的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陶谦的仕途之道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擅长投机。不客气地说:陶谦是一个政治投机商。
  之前笔者曾经提到:董卓专权时期,各路诸侯合兵讨伐,而陶谦没有参加。为什么不参加呢?看到董卓和各路诸侯旗鼓相当,一时难以判断谁胜谁负,陶谦干脆躲在一旁静观其变。而后来等到董卓退到长安、各路诸侯也散了伙之后,陶谦一看形势,觉得董卓的实力大为削弱,而自己可能会因为之前没有参战而引起这些诸侯的不满,便开始采取行动来进行弥补。前面提到的《后汉书朱儁传》记载,“卓后入关,留朱儁守洛阳,而儁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儁)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儁。儁逆击,为傕、汜所破。儁自知不敌,留关下不敢复前”。为什么当董卓尚在洛阳、诸侯群起而攻之的时候,陶谦不参战,而要到了董卓西去长安的时候,陶谦才出来响应呢?其动机让人怀疑陶谦所做的不是勤王,而是投机。果然董卓打败朱儁后不久,陶谦的做法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使人更加看清了这个政治投机商的面目。陶谦《三国志陶谦传》记载:“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闲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当时谁都知道是董卓当权,皇帝只是个傀儡。陶谦特意“遣使闲行致贡献”,看起来好像是关心皇帝,实际上是在向董卓示好,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投机行为。董卓西迁长安后,局面相对稳定,加上刚刚打败朱儁,陶谦觉得董卓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便故作姿态,通过这种方式巴结董卓。当然,他的投机行为最终也得到了回报。董卓一看陶谦这番举动,立刻也就明白了陶谦的用意,来了个投桃报李,“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不过这样一来,陶谦进行政治投机的真面目则完全让世人看得一清二楚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当权时期,陶谦为什么又会联合前扬州刺史周乾、琅琊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去推举朱儁为太师,共讨李傕、郭汜了。说穿了,是为自己捞好处!
  不过,投机者不可能永远成功。陶谦在他的最后一次投机中,选错了同盟,两次主动去挑衅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曹操,还把曹操的父亲给杀了,其结果自然是忧死于徐州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陶谦,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封建官僚,具备一定的内部管理和军事作战能力,但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善于政治投机、时时刻刻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的政客,最后是“偷鸡不着折把米”,以失败告终。若在和平年代,陶谦或许能成为能臣乃至权臣,而在群雄割据的后汉三国时代,像他这样的投机政客是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多变形势,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