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大学

第106章


  既然暂时走不了,俞敏洪就想干点什么挣点钱,可是他能干什么呢?他唯一会做的就是教书。有人请俞敏洪去一个英语辅导班上课,每上一次课给30块钱。可是,靠这种缓慢的积累,什么时候才能筹够自费留学的钱呢?
  1992年的一天,俞敏洪走在中关村的街上,发现电线杆上张贴着英语补习班的招生广告。他心里一动,那么多人要考“托福”,如果办一个“托福”补习班,也许能招来人。
  俞敏洪说他办“托福”补习班的初衷是卑微的,当时他只想赚够一笔钱自费出国留学。
  想好了就开始干。俞敏洪起草了一份招生广告,那时,俞敏洪没什么“野心”,如果能招来一个班的学员他就心满意足了。
  冬夜,俞敏洪拎着浆糊桶、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行人渐稀的大街小巷和灯光点点的大学校园,张贴自己用毛笔书写的“托福”补习班广告。浆糊刚刷上去就成了冰。冷得实在受不了,他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
  广告贴出去后,俞敏洪焦急地等待着。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开始了对过去英语教学的反思,对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的梳理。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英语一直被作为一门学问一门知识,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的技能。教学过多地注重语法分析,学习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文分析和死记硬背单词上,而不注意表达技能的训练。“哑巴英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他不想再重蹈复辙。
  苦苦等了10天后,俞敏洪终于等来了两位报名者。第一期补习班结束后,俞敏洪贴出了免费举办“托福”补习班的广告。这当然是一个诱饵,先用免费听课赢得声誉,只要课讲得好就会有人来听。
  “免费”的魅力是不可阻挡的。俞敏洪在中关村一所中学租了一间教室,没想到,只有50个座位的教室一下涌来了300多人,讲台只好搬到学校操场上。
  在操场昏暗的灯光下,俞敏洪走上讲台。他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演讲,他旁征博引的风趣幽默,他记忆词汇的独特方法与技巧,令听讲者耳目一新。站在寒风中,俞敏洪激情洋溢地讲了两个小时,学员们情绪高涨地听了两个小时,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
  当俞敏洪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下讲台时,他的眼睛潮湿了。
  前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这年寒假,俞敏洪在北京图书馆举办英语学习方法讲座,能坐1000多人的大礼堂一下涌来了3000多人,窗台上、走廊上、走廊外的台阶上,挤满了前来听课的人。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课,俞敏洪将讲座临时改到礼堂外。他站在台阶的一个垃圾桶上,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一位学员走过来将自己的棉大衣脱下来轻轻地披在他的身上。
  课讲完了,还有许多人围着他久久不愿离去。
  俞敏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第一次在心里反问自己:出国难道是惟一的选择?我到底需要什么?
  1993年,俞敏洪又办起了“GRE”辅导班,英语四级、六级辅导班,学员发展到3000多人。这年的11月,俞敏洪辞去了北大教职,在海淀区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前挂上了“新东方学校”的牌子。
  他们的教室是租来的废弃的厂房和废弃的礼堂。俞敏洪每天从一个教学点赶到另一个教学点,一天要讲12个小时课。这样一讲就是三年。
  一批又一批怀抱出国梦的学员走进了“新东方”。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俞敏洪创造的“激情式教学”还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他们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听过“新东方”课的学员,都会记得一个寓言———
  在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头狮子在夕阳下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更快的羚羊。这时,一只羚羊也在夕阳下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
  俞敏洪告诉他的学生:“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就是奔跑!”
  俞敏洪还告诉他的学生:“虽然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
  他在一篇《如何创造成就感》——致“新东方”学员的信中说:
  “每当太阳升起,伴随着清晨醒来的你,会在心中产生新的希望。于是你开始确定这一天的目标,并就此开始铸造人生链条中的又一个新的环节。但如果你的心中全无目标,不知该去做什么,或者一切仅由别人驱使——那么,你的生活就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创造成就感的本质就是创造你自己的生活。
  创造今天请从一天而非一生的目标做起,你所能掌握的一切就是今天,而今天很可能就是你这一生的转折点。”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是俞敏洪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是他走过这段历程后的人生感悟。一个卑微的念头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是因为他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今天”。
  这个时候的俞敏洪,已不是那个只想赚点钱就出国留学的俞敏洪,他终于在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了一块希望的石头。1995年,从全国各地走进“新东方”的学员达到了一万多人,他编写的《GRE词汇精选》被大学生们称为出国留学考试的“红宝书”,几乎人手一册。他办的“托福”班,“GRE”班,四、六级英语考级辅导班声名远播。俞敏洪获得了他从未敢想过的成功。
  也就在这时,一个他曾经梦寐以求的机会来到了眼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高等教育协会主席西奥多,愿意推荐俞敏洪到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学习。是去?是留?充满诱惑的机会将俞敏洪推到了选择的路口。
  俞敏洪决定留下来,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找到了人生最有价值、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奋斗的事业。
  俞敏洪开始思考“新东方”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聆听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脚步声,俞敏洪敏锐地认识到,教育的国际化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吸收知识和技术。“新东方”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独木难支大厦,他明白这个道理。他想起了远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朋友们。
  1995年12月,俞敏洪开始了他的横穿北美大陆的游说之旅。
 
远见卓识带来学习的革命 
--------------------------------------------------------------------------------
 
http://www.sina.com.cn 2002/07/15 11:33   新浪文化 
 
  作者:吴苾雯
  俞敏洪的远见卓识带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的革命。
  圣诞节的前夜,在美国波士顿通往新泽西州的公路上,俞敏洪驾着车在暴风雪中艰难地前行。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一大早,当地的广播电视就叮嘱人们不要出行。可是俞敏洪一天也不愿等待,他向朋友借了一辆车上路了。他急切地要去见一个人,这就是曾跟他一起在北大英语系执教,当时在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任软件工程师的王强。
  俞敏洪是从加拿大到美国的。在加拿大,他也是这样急切地寻找着一个人,那就是曾在北大团委任文艺部长的徐小平。他在温哥华找到了徐小平。在徐小平温馨而又舒适的家里,他俩喝着老黄酒,酣畅淋漓地谈了4天4夜。
  俞敏洪讲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发展机遇。然而,他讲的最多的还是“新东方”。他讲创办“新东方”的艰辛和成功,讲“新东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开放的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向世界学习。“新东方”将为他们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4天4夜的促膝长谈,徐小平激动不已也感慨不已,他没想到自己在海外漂泊多年苦苦追求的成功,俞敏洪却在国内实现了,他从成功的俞敏洪身上看到了充满希望的中国。他激动地举起酒杯对俞敏洪说:“哥们儿,我跟你回去!”
  顶着暴风雪开了8个多小时,俞敏洪终于在深夜找到了王强的家。又是几天几夜把盏长谈,王强也下了回国的决心。
  从加拿大温哥华到多伦多,从美国波士顿到新泽西、芝加哥,再到西海岸的洛杉矶,俞敏洪横穿北美大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对他的朋友们,对从新东方出去的留学生们讲祖国的变化,讲他的“新东方”。
  俞敏洪结束他横穿北美大陆的游说刚回到北京,徐小平就从加拿大飞回来了。不久,王强、包凡一、杜子华、何庆权、胡敏也回来了……“新东方”迅速聚集起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
  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品尝过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的苦果,遭遇过语言交流中南辕北辙的尴尬。在西方社会生活了多年,他们知道,交流、学以致用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