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枫院

第2章


存在主义三剑客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都承认克尔凯郭尔是领路人。正如他的书名《或此或彼》所要表达的,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是一种选择,人只有在自由抉择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在克尔凯郭尔那里,存在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作,只有人才谈的上“存在”。因为,只有人才会孜孜不倦地追问“我是什么”。存在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个体的存在,而不是普遍的群众的存在,此外,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还有三境界。
  存在三境界之审美阶段代表人物:唐璜、浮士德
  克尔凯郭尔在《或此或彼》的第一部分提出了审美阶段,这一阶段是一种感性阶段,追求的是感官的愉悦和刺激,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比方说,著名历史人物唐璜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唐璜的人生态度就是享乐主义,他勾引女人,却又始乱终弃。他今朝有酒今朝醉,他的人生被肉欲和情感所支配。然而,审美的欢愉稍纵即逝,感官快感之后无聊与空虚便长驱直入,浮士德此时取代了唐璜。浮士德的人生态度是怀疑主义,怀疑终将吞噬一切,审美只能借助于绝望,人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跳跃”(leap)到另外一个存在境界,伦理阶段。
  存在三境界之伦理阶段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克尔凯郭尔在《或此或彼》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伦理阶段,这一阶段突破了审美阶段的感性限制,人们开始追求德行和法则。伦理的人倾向于理性,信奉德行准则和义务。比方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坚守良心和真理而放弃认罪,被判死刑。当弟子们认为判决不公,怂恿老师不去执行甚至越狱时,苏格拉底却选择了遵守法律,从而牺牲掉生命。
  当然,伦理阶段并不完美,它有着自己的缺陷:普遍的伦理法则并不能体现个人的存在,也不能包容个人的具体行为,在《恐惧与战栗》中,克尔凯郭尔就提出了亚伯拉罕的难题:上帝命令教徒亚伯拉罕杀子,倘若亚伯拉罕杀了儿子那是不道德的不伦理的,可若是不杀,又违背了上帝。亚伯拉罕面对的道德困境正显示了人自身的有限性,于是再一次“跳跃”,步入宗教人生吧。
  存在三境界之宗教阶段代表人物:亚伯拉罕
  宗教阶段的人已经摒弃了审美阶段的物欲与肉欲,也摆脱了伦理阶段中道德法则和伦理义务的束缚,人此时面对的,只有上帝。亚伯拉罕最终听从上帝的指示,含泪杀子,最后关头,上帝突然
  用一只公羊代替了亚伯拉罕的儿子,蜡烛瞬间点亮音乐轻轻响起,人们大呼“surprise!”,上帝紧握亚伯拉罕的双手:“同志,恭喜你,顺利通过了组织的考验!”
  亚伯拉罕在这场考验中,境界得到了升华。
  在宗教阶段,人依靠的是非理性之外的神秘,是一种“荒谬”。宗教的人不是理性的人,是一种非理性的追求情感和意志的人;宗教的人也不是社会化的人,是一个个追求着个性和自由在人群中却依然感受到孤独的人;宗教的人更不是那些看似虔诚却又一无所知循规蹈矩的教徒们,他们说到底不过是遵循着教规和仪式的伦理阶段的人。宗教阶段的人,体验着人生的莫大痛苦,当痛苦到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上帝就会降临。宗教的人,是“信仰骑士”,惟有信仰才能在荒诞偶然的存在中,仰天大呼“啊,请赐予我力量吧!”
  克尔凯郭尔笔下的人,都是一个个非理性的个体,他们的内心生活痛苦神秘,不为外人所知。翻翻西方文明史,我们发现,人的自尊心曾遭遇了三次重创。第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告诉人们,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咱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实是围绕着太阳转的。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用大量资料证明了一个事实:人没有多神圣,不过是猴子变的,和其它一些动物也都是近亲。第三次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其实不是什么理性,而是动物性的本能冲动,非理性从此有了深刻的穿透力。
  然而,克尔凯郭尔比弗洛伊德早了半个世纪。
  克尔凯郭尔生活的那个年代,黑格尔同学的理性主义哲学在欧洲大陆上极为畅销。黑格尔建立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绝对精神”经历了正——反——合,演绎出了世界,演绎出了世间万物。黑格尔的哲学强调普遍性而忽视个别,个人只有融入群众,成为世界历史,才能获得意义。所谓的个人的情感,离开历史,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十分反感:你丫也太功利了吧,不愧是柏林大学的校长,可真会替官方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你的理论,每个人必须顺应历史顺应潮流,融入人群,才能获得意义。那我这样边缘化的人呢?我一辈子没正经工作,没结婚家庭,没生儿育女,没顺应主流,我是不是就没有存在过?
  克尔凯郭尔狠狠清算了黑格尔的哲学:存在是荒谬的,个体是善变的,你用逻辑推演出一个坚固的体系,可人类的感情意志却超越逻辑。你以为你的体系是宫殿,可它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克尔凯郭尔去世时仅42岁,和另外一位存在主义先驱尼采一样,他也晕倒在大街上,送入医院后不久就死了。克尔凯郭尔用自己短暂却苦难的一生证明了他不可复制的“存在”,他那孤独、焦虑、绝望、恐惧、颤栗的存在,他就是“那个个人!”(克尔凯郭尔的墓志铭)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里尔克
  克尔凯郭尔去世的那天是11月11日,如果他泉下有知,后世那么多单身小男女日后将会在这天热闹地过一个节,孤独惯了的他是《或哭或笑》?还是《恐惧与颤栗》呢?
  
花花公子哥罗素
更新时间2012-12-7 22:41:00  字数:5214
 1911年,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有位老师上完课,夹着讲义准备回家吃饭,结果在转角处被一个神色紧张,腼腆羞涩地学生拦住:
  “老师,您好。我想问您个问题,请问我是白痴么?如果我是白痴,我就去开飞艇当宇航员,如果不是,我就要成为一个哲学家。”
  老师被学生搞得莫名其妙,遂硬着头皮对学生说:
  “这样吧,你写篇论文交给我,随便什么题目,我看后给你回复。”数日后,老师看到了学生的论文。读罢第一句,老师就惊呼:
  “OhmyLadyGaga!同学,你绝对是个天才,无论如何也不能去开飞机。”老师的这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命运,学生从此邂逅了人生的毕姥爷,开始上了哲学的道儿,而学生的到来,传统哲学也被搅得天翻地覆,上演了奥斯卡大片:《终结者》。
  老师的名字叫伯特兰?罗素,学生的名字叫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如果可以,罗素一定会像亨伯特教授对洛丽塔一样,对维特根斯坦说:“啊,维特,你是哥的生命之光,哥的欲念之火。”当时的罗素估计没想到,他的这位天才学生日后竟成为他学术的灵感之源,并且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他的竞争对手,批评拆台者,成为他一辈子的梦魇。
  罗素是个公子哥,他出生在勋爵世家,他爷爷是伯爵,他爹地是子爵,不过可怜的罗素并没因为家世显赫而幸福,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相继离世,孤儿罗素由奶奶抚养长大。公子哥罗素很花心,他的花心不仅表现在婚姻上,还表现在哲学上。罗素这一辈子的哲学思想可谓变幻莫测,他总是用拿他今天的思想去批判他昨日的思想,可谓被我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然而,花心的罗素却有三样东西一生没变:“有这样三种简单而又极为强烈的激情主宰着我的一生,那便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当然,这三样东西的顺序可不是随便排滴,罗素能把爱情排第一,绝非偶然。罗素是个绝对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他这辈子一共结了四次婚,离了三次婚,且一辈子情人无数,这一点上罗素的哥们们纷纷表示很生气:“凭什么你给我上一次礼,我却要给你上四次礼!”,罗素第四次结婚时已是八十岁的耄耋老头,不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记录很快被另外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所打破,这位物理奖学奖得主八十二岁老夫娶二十八岁新妇,使得罗素相形见绌。
  对此,我的评价:“为毛儿这些事,总要和数字八过不去?!”
  每个人小时候都要上数学课,当你我上课时,听数学老师教了条公理一家一等于二,又教了个公理叫等量代换。即:如果a=b,b=c,那么a=c后,你屁颠屁颠地套用公理去做了一百道数学题,而这时,另外两个学生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一加一到底是个啥子问题?为嘛儿a就非要等于c?于是,最后,你因为勤奋做题以高考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上名校,而那两位学生中一个姓陈的,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成了著名数学家;而另一个姓罗素的,成了受人尊敬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