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后之凤泣未央

第四十四章 锋芒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又至隆冬,因王太后的生辰快到了,汉宫上下张灯结彩,一片欢腾的景象。
    而此时,王夫人的儿子,也已经一周岁了。
    按照宫中的最高规格,不论皇子,公主,满一岁之际既要举办周岁汤饼之宴。
    我站在回廊下,透过高耸的落叶水杉,湛蓝的天幕看起来是那样明亮和高远。
    时间过得真是飞快啊,转眼已是元朔三年了。
    在这一年多的日子里,皇帝已经鲜少踏进我的椒房殿。
    他不再迷恋我的长发,尽管在我精心护理下,满头青丝依然黛若墨云,不再送宝娟珠花给我,那怕不再是他亲手打造,不再挽着我的手,立在梅花林下静静看大雪压梅,百花怒放。
    皇上依旧很忙,忙江山,忙政事,忙用人。但,我不以为然 。
    我不相信,那个不可一日无妇人的帝王,他的心思只在朝堂,不然,就不会有隔三差五送上的擢升宫女,下人为嫔妾的懿旨。
    素心带回来的消息告诉我,大多数时候,皇上还是歇在延福宫。
    我,孤独而平静。光影斑驳下,是我孤伶伶的身影。
    我,仅仅只是皇上最忠实的管家婆。
    月圆之夜,周岁汤饼之宴如期地在延福宫开办。
    觥筹交错,丝竹莺莺。高高端坐的皇上,特地传下口谕,命王夫人和我并肩,只稍稍靠近下席。
    作为宴会主角的王夫人,华冠吉服,婉转而娇媚,她生过孩子的腰肢,用玫红绫绸的长丝带,紧紧扎束着,显得芊细而苗条。
    我心下长叹一声:王夫人,她一刻也没有放松过邀宠。
    她坐在我的手边,在妃嫔们逢迎的恭贺声中,低低浅笑。满脸都是难掩的得意和傲慢之色。
    懒洋洋地靠在狐裘锦垫上,我看着她刚刚饮过酒的脸颊,想起了“艳若桃李”这个词。恩宠在渥,幼子绕膝,她,确实有那个资本。
    高座上的皇帝,朗声笑着,拍了拍手,说道:“去,把皇儿抱出来。”
    内侍应声而去,不多时,怀中抱了一个裹着大红披风的孩童出来。细软的大殿地毯上,孩童尚且站立不稳,但看上去,眉目间竟是粉雕玉琢,仪表堂堂了。
    皇上招了招手,脸上浮起了一丝微笑:“过来,朕的闵儿。”
    穿着嫩绿色衫裤的幼儿笑了起来,用稚气的声音恭谨地唤着:“父皇,父皇,万岁,万万岁。”
    皇上蓄着胡髭微微发青的下颏乐的翘了起来,他忍不住离开座位,伸手去抱殿下的孩儿,放声大笑:“好闵儿!果然聪慧!朕喜欢的紧。”
    众人无不定住,纷纷停杯罢盏,俯首陈赞。
    “朕的皇子,如此聪慧,该如何奖赏呢?”皇上大笑着,目光抚过我,留在王夫人的脸上。
    我努力使自己镇静,微笑着向前俯身:“闵儿聪慧,自是皇上之福,是大汉之福。”
    身穿玫红镂丝狐裘羽衣的王夫人,骄傲的下巴轻轻地昂起,气态高贵,身段妖娆,面貌如画。
    不过,她并没有看我,而是将白晰如雪的脸庞扭向皇上,敛起衣裾,跪了下来,朗朗地说道:“皇上,臣妾有一事相求。”
    “今夜爱妃不必拘礼,”皇上爱怜地扫视着她,“有话,尽管说。”
    “若日后闵儿长大封王,臣妾希望封在雒阳。”她宛若莺啼,一字一句说的仔细。
    我的手不听话地一抖,半盏梨花酿泼将出来,染坏了我的新罗裙。
    “王夫人,”高座上的皇帝收敛了笑容,沉静地说道,“”雒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要冲之地,是汉朝的大都城。从先帝以来,没有一个皇子封在雒阳为王的。除了雒阳,其他地方都可以。“
    见自己的请求被驳回,王夫人愣在当地,一时怔怔说不出话来。
    微妙而紧张的气氛在殿内蔓延,忽然,跪着的王夫人猛然抬起头来,那张光滑明净的脸上满是泪水。她泣不成声:"皇上,皇上……”
    皇上却将脸扭了过去:“关东的国家,没有比齐国更大的。”他抬首,目光炯炯:“齐国东边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时只临菑城就有十万户,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多的了,朕的闵儿,以后就封到齐国吧,不可再有异议了。
    王夫人的头无力地垂下。浑身瘫软,几乎不能起身,紧急之下,她以手击头:”谢皇上隆恩,臣妾幸甚。“
    见母亲跪倒在地,那孩子惶惶然似给吓住,惊讶地左顾右盼,一双细长而灵动的眸子闪着莹莹泪光。
    我怔怔地看着高座上的皇上,他,依旧朗声说笑,大口饮酒,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过。
    终于觉悟了什么,帝王永远都是那高高在上的帝王。尤其是我的这一个帝王,他胸怀的是天下,面前这盘棋都是他控制好的。每一步他都算得恰恰好,容不得别人半分犹豫。
    我茫然地举起酒杯,皇帝怀中一岁的刘闵,蹒跚向她母亲奔去,脸上凝结着童稚的微笑,可爱而懵懂,于世无害。
    这种残酷性足令我心惊。
    我想,似乎我也该为自己,做一些事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