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

第53章


老人说。
自己给自己“输血”
两支运输机队,没日没夜地穿梭在驼峰航线,也不能保障前线充足的军需供给,面临即将开始的反攻不说,现在又平添了一个“中美混合团”,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蒋史二人为了是否给延安提供给养最后也以史迪威“胜利”而告一段落——毛泽东专用的那辆救护车(有老人说那是“工具车”)是新加坡华侨陈嘉庚赠送的,但却是经驼峰航线运过来的。如果人们印象模糊,也有清晰的,网上有一张照片挺有名的——坐在窑洞前的毛泽东身边摆放着一个大号墨绿色军用水杯,杯子上USA几个字母挺醒目——那是美军的产物,依旧是经驼峰航线运抵中国,最后分配至延安的。
一个水杯都要经“驼峰”空运,这在有的人眼里也许是小题大做,可在“中航”
老人心中,这实在是小菜一碟。
梁鹤英:“在加尔各答,每天刷牙用的就是‘高露洁’牙膏,还有卫生纸什么的——都是从美国本土运来的……”
对于第二十航空队来说,牙膏、卫生纸能够保证,但,燃油严重不足。如果再加上其他军需,就是把“中航”和印中联队所运物资都算上,也不够他们一次出击所消▲1945年,强弩之末的日本空军已无法为骄横一时的舰队护航。中美混合团在香港外海攻击日本舰队。
耗的,再说,他们也等不及。
自己运,自己给自己“输血”。
二十航空队急了,把几架B-29改装成运油机,飞越“驼峰”,自己给自己运输航空汽油。
陈应明:“第二十航空队在从印度往中国基地飞的时候,就是满载——所有能装东西的地方都塞得满满的,除了不带炸弹(注六),什么吃的、用的、飞机零配件,炸弹舱里都装满东西。都知道过‘驼峰’不容易,能带什么尽量带一些。”
把B-29改装成运油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本来,作为专为“二战”开发的B-29重型轰炸机,有着航程远、速度快、飞得高、载弹量大等诸多优点,但也做不到从印度起飞经过“驼峰”轰炸日本本土。所以必须要把它的起飞地点前移,盟军最高司令部经过慎重考虑,经国民政府全力支持,才把基地从印度迁至四川,迁至成都盆地。
然而接着麻烦问题是,随着第二十航空队“落户”成都,补给又成了“掣肘”问题。
按照“玛特计划”(注七),印度基地不在轰炸日本的航程范围之内,所以,“超堡”
(B-29,笔者)必须先飞到中国的成都,再从成都飞往日本。由此,“玛特计划”提出“超堡”将“自力更生”,即使用自己的运输力量将航空油料、炸弹和其他供应品运往成都基地,完成空袭日本的燃料贮备。
在关于中缅印战区的后勤工作中,“玛特计划”强调了三个重点:一是美国到中缅印战区的距离过长;二是在海运分配中中缅印战区没有优先权;三是由于坚持提早使用“超堡”,没有时间调整运输日程。
“玛特计划”关于中缅印战区的后勤供应是一个长长的文件,但其精华可以浓缩为阿诺德将军(注八)的一句话:“请记住,任何运往中国的东西必须空运!”
“空中燃料”是“玛特计划”的支柱。每一次对日轰炸都需要七趟(每趟耗时11个小时)的运送。
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第二十航空队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挑战,由于自身运力极为有限,所以无法按计划完成运输吨位。
吴甫(注九)只好向美空运总队(ATC,即印中联队,笔者)求助,但空运总队的情况是,运输机昼夜不停地通过喜马拉雅山将供应品及燃料运到中国,并分配给▲这架被命名为“随风而逝”的42-6331号B—29ZA,在首飞“驼峰”时即被日机击伤,此为该机最后安全降落在四川新津机场后的情景。
已在中国的空军部队——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其运力也达到了极限。
最初,轰炸日本的日期定在1944年5月1日(四月初九),这个日子与盟军登陆诺曼底的日子非常接近。为了如期轰炸日本,吴甫下令工程师对二十架“超堡”进行改装,超堡上除了尾炮以外的武器全部拆除,弹舱改装成燃料储存舱,加装了卸油管,“超堡”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超级运油机”,开始飞越“驼峰”向成都基地运油。平均每运送一加仑汽油,就要在空中耗掉七加仑汽油。
5月1日这一天,由于成都基地贮存的燃料达不到空袭日本本土的需求,所以,空袭行动被迫取消。
至1944年5月底,第二十航空队完成了245次向中国运输作战物资的任务,这样的物资运输工作持续到了六七月份,在此期间,第二十航空队也得到了ATC(印中联队)的支持,一些运输机包括C-47和C-109参加了“超堡”的运油行列。
在一切努力后,所有运往中国的物资仍然没有超过1400吨,吴甫下令改装更多的“超堡”用于执行后勤任务。
在运油飞行中,“超堡”在成都卸出尽量多的汽油,留下仅能返航的余油飞回印度基地。一架改装成运油机的“超堡”每次可运七吨燃油,三十架经过这样改装的“超堡”
每天两次飞越“驼峰”向成都基不停地运送航空燃油,而向日本发动一次进攻,则要出动“超堡”六十至七十架,需消耗4400吨燃油。经过对成都储油量的计算,“超堡”
轰炸日本的日期被迫推迟到6月以后……(注十)第二十航空队由于给养供应跟不上而不得不推迟对日轰炸,逼得自己给自己“输血”,得到了证实。第二十航空队从印度过“驼峰”到中国,本是为轰炸日本本土,现在,不得不从事“运输”,和“中航”及印中联队一样,往返“驼峰”航线,自己给自己输送补给。
陆元斌:“第二十航空队和‘中航’及印中联队不太一样,他们是从印度的卢普西经特兹普尔再到萨地亚、葡萄、丽江、西昌、乐山,最后至成都、新津等地,整条航线,只有在必经之路——‘驼峰’上空和那两家重合外,其他就是自己走。和当初开辟‘驼峰’航线一样,也是硬逼出来的,没办法啊!”
注一至注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缅印战区》。
注六:经查,不带弹主要基于两点,1.飞机在挂架和弹舱里带弹降落,极其危险。
2.炸弹准备起码为一个基数,零散几颗炸弹显然作用不大。
注七:“玛特霍恩”,系阿尔卑斯山山脉中一座海拔4478米的山峰,用此名作为轰炸日本的代号。
注八: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著名将军。
注九:美军第二十航空队首任准将司令。
注十:李肖伟《超堡队》。
正文 第十八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回程载运中国士兵。飞机机长奥尔·赖特。
12月18日第83号飞机机长奥尔·赖特、机长“小甜饼”库克和一位中国无线电报务员,以及和79号飞机机长陆铭逵和他的两名中国机组成员今天殒命,两机在叙府做仪表降落时撞山。两机都载有辛烷值100的汽油。赖特正对库克进行航路检查。这个星期我曾作为副驾驶与奥尔飞了3个航班。日机今天轰炸了昆明。
12月21日今天日机空袭昆明和云南驿。
1944年1月10日第88号飞机今天在叙府失去一台发动机——起落架在着陆时折弯——损坏不严重。驾驶员是机长G.A.罗伯逊。
1月17日今天第75号飞机在昆明着火,烧毁左发动机。驾驶员是机长埃奈尔·米克尔森,昨天晚上凯西·博伊德和我在驼峰上碰到许多冰——吓坏我了。
1月18日今天日本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上空击落3架空军运输机。
1月19日今天在葡萄附近又被击落2架运输机。
1月20日日机袭击葡萄机场。我被排定今晚飞越驼峰2次——昨天飞了3次。希望我能完成任务。
1月24日昨晚在驼峰上空是我记忆中最坏的一次——雪、冰、雨和风。今天4架飞机飞往叙府,我们的一架是回到汀江的惟一的飞机。我们被迫飞到21000英尺以上以越过结冰层,但遇上了每小时100英里的顶风。我们是为一家军火工厂运梯恩梯炸药和铜的。
2月21日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米克尔森,已过了24小时还没有回来。他在下午2时从汀江起飞前往昆明,副驾驶是中国籍,没有无线电报务员,飞机是第75号,在附近飞行的鲍勃·普雷斯科特在飞出1小时后与他失去无线电联系。今天我们搜寻他,但没有找到残骸,只找到了早些时候坠毁的吉姆·福克斯的飞机。这架飞机几乎完全被雪盖住。“米基”是前飞虎队成员,也是中航公司人们最喜爱的伙伴之一。我希望他及时跳了伞或者很好地驾机着陆。据我们计算,他当时可能在伊洛瓦底江以东全是山脉、丛林的被日军占领地区着陆。我希望能早些发现那架飞机,因为这件事没有弄清,在驾驶员中正引起不安。天气很讨厌,结冰严重,风很大。他可能撞了山或在一个隘口被击落。
我们住在离新的利多公路约15英里的地方。公路从(阿萨姆)的利多城通到缅甸的胡康流域。在那里梅里尔袭击队同日军丛林部队正在进行激烈的地面战斗。还有美国训练的中国人在缅甸战斗。利多公路终究将同旧的缅甸公路相连接。我们在晚间,十万青年十万军用这条公路做导航检查点,因为有卡车行驶,可以看到很多英里的公路。我们也飞越缅甸公路大约150英里。它当然看来崎岖不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