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浴血

第10章


   
  其实,日军的观察员还不知道,此时美军扫雷舰艇已经开始在莱特湾湾口附近扫雷,还有几支小分队已经陆续爬上苏禄安岛,正悄悄地向望所逼近!   
  看来日本要大祸临头了!日本海军观察员立即向上级发出警报。这位日军的观察员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发完电报,美军突击队员就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的脑袋了。与此同时,另外几支美军小分队爬上附近的侯蒙特岛和迪纳加特岛。这两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根本就没有日军防守,美国人很快在山上建起发光航标,为后续舰艇进入莱特湾进行导航。       
第20节:菲律宾浴血(20)       
  接到情报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部很快就下达了“捷-1”号作战预令。但是,只是预令而已。由于一个多月前搞了一场虚惊,现在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的前线指挥官都变得非常谨慎了。当时达沃基地受到美军空袭,惊慌失措的日军望员把海面上的波浪误认为是美军登陆艇,便慌忙向上级做了汇报,当地日军内部也盛传“涂着迷彩颜色的美军坦克正开往达沃第二机场”,这吓得联合舰队司令部匆匆下达了“捷-1”号作战预令,第35集团军司令部下达了“铃-1”号预令。等到大家得知这只是一场惊虚时,整个棉兰老岛已经乱成一团了。这次那些战地陆、海军将领们决定谨慎一点儿,待把情况搞清楚再说。偏偏老天不作美,莱特湾附近阴云密布,视线极度不良。虽然海军侦察机在17日下午发现了一小群美国军舰,却无法得到进一步证实。   
  但那些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东京大本营的高参们,却猜不透美军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浮在他们脑海里的画面竟然是:在莱特湾活动的只是哈尔西的海军舰队,麦克阿瑟的陆军部队则可能同时在棉兰老岛南部登陆!   
  当天午后,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在第4基地航空队的建议下,给大本营拍电报,要求考虑正式启动“捷-1”号作战计划。   
  18日,莱特湾上空是风速达30米的暴风雨,日军所有飞机都不能起飞。防守莱特岛的日军第16师师长牧野四郎也无从知道美军来袭真相,此时他的脑子里还装满了台湾海上航空战的“赫赫战果”,根本没有往“美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这边想。他向上级报告说:“敌舰多艘驶进莱特湾,企图不明。是进攻?是为躲避暴风雨?还是台湾海战中受损伤的部分舰艇窜进港内?待查。”发出电报后,他望着窗外的暴风雨发呆。他现在惟一可以做的,就是等着美国翻出底牌。   
  联合舰队根据各种情报,判断美军在莱特岛登陆的可能性较大,便制定了临时应急方案并通报了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这时才下定决心,报告大本营陆军部,请求发动“捷-1”号作战计划。   
  19日零时,日本大本营终于下令启动关系到“帝国存亡,在此一战”的“捷-1”号作战计划。   
  但现在所下达的计划与原来的决战计划相比较,有了重大变化。   
  按照原来的计划,美军在攻击菲律宾中、南部,也就是棉兰老、莱特诸岛时,日军只派海军和航空兵部队与其决战,山下奉文指挥的第14方面军地面部队只有在美军登陆吕宋岛时才参加决战。当时设想的前提是,第14方面军本来就兵力有限,在美国强大的海、空军威胁下,向菲律宾中、南部各岛输送兵力将很困难。但海军陆基航空部队的“赫赫战果”,着实给大本营的高参们灌了一大碗迷魂汤,令他们以为哈尔西的第3舰队遭受到沉重打击,舰载机部队损失惨重,而驻在帛琉、莫罗泰岛上的美国陆基航空兵又距离莱特湾太远,在掩护登陆方面帮不上多大的忙,因此决定改变原来的决战方针,不仅海军和航空兵要参加莱特湾决战,地面部队也要参加决战,“举全军兵力,力求歼灭在莱特登陆之敌”。为达成这一目的,大本营准备一方面出动联合舰队主力,在陆军和陆基航空兵的配合下,在莱特岛与美军展开决战,同时派出一支航母部队当诱饵,把哈尔西第3舰队的主力吸引到北面的台湾方向去。   
  如果这一企图得以实现,麦克阿瑟就会失去空中掩护,上岸的陆军官兵和大批装备就会暴露在光秃秃的海滩上等着挨打,而日本舰队也会从南北两个方向突入莱特湾,用优势炮火将金凯德指挥的第7舰队运输舰、战列舰、护航航空母舰通通送进深深的海底。   
  山下奉文可没有大本营高参们那样乐观。他不赞成修改决战方针。理由是:无论台湾海域的空战战果是真是假,是否给美国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可以肯定说,美军不会轻易发动没有把握的菲律宾作战。而且向缺少充分准备的莱特岛派遣庞大的兵力,运送部队的舰船和保障作战的给养军械供应都将大成问题。一旦莱特决战失败,原计划的吕宋决战也将成为泡影。       
第21节:菲律宾浴血(21)       
  为了转变山下奉文的态度,大本营先后派出作战部部员、次长和作战课长前往菲律宾,对山下奉文进行说服工作。寺内元帅也于22日召见他,向他施加压力。结果,当然是山下奉文让步,表示服从。   
  南方军司令部于当天下达了进行莱特决战的命令,由第14方面军向莱特岛增派第1师、第26师以及第68旅等部队。   
  为了保证莱特决战方针的贯彻,把空袭看成决战关键的日本军方加紧对航空兵部队进行整编。驻守菲律宾的海军航空兵第1航空舰队司令官因为不得力被撤换,新任司令官大西泷治郎于19日抵达菲律宾。两天后,以台湾为基地的第2航空舰队司令官福留繁也飞到了马尼拉,与大西泷治郎协商联合作战事宜。不久以后,这两支海军航空舰队被统编为第1联合基地航空队。   
  与走马换将相比,更困难的任务还是从各地抽调航空兵力并紧急向菲律宾集中。大本营的高参们搜肠刮肚,总算抽调了九州的第12飞行团、台湾的第25飞行团以及由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等单位改编的第30战斗飞行集团等陆军航空兵部队开赴菲律宾前线。驻台湾的海军航空兵部队也派出近200架的战斗机、舰载攻击机和舰载轰炸机到菲律宾前线。由于美国飞机几天来一直在对菲律宾各地机场、仓库等军事目标实施猛烈轰炸,奉命集结的日军飞机只能利用黄昏和拂晓的时间悄悄降落在吕宋各地机场上,致使集结速度相当缓慢。即使如此,至22日菲律宾各地机场上已停放着450架日本飞机。   
  按照联合舰队司令部的通报,日本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突入莱特湾的时间是25日黎明。为配合水面舰艇行动,航空兵部队在总攻的前一天(24日)实施了总攻击,但充其量不过是小群飞机的干扰性行动。   
  日军在美军莱特岛登陆之初,很快就失去部署在岸边第一线的主力——5个步兵营和2个炮兵连,剩下的残余力量则被分割包围在塔克洛班西侧、帕罗和杜拉格附近。为挽救败局,步兵第33团团长铃木辰之助上校曾率领40名敢死队员乘夜幕冲入帕罗,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全部阵亡。牧野四郎率第16师师部从塔克洛班转移到达噶米,准备在那里进行指挥,谁知这样一来局势更加糟糕,他不仅与仍在滩头坚持作战的守军失去了联系,而且与第35集团军的通信也中断了,岛上日军完全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第35集团军司令官铃木宗作判断美军登陆兵力约为两个师,美军在巩固塔克洛班和杜拉格这两个滩头阵地之后,一定会向内陆发展进攻。因此要求守军第16师和增援的第102师占领普劳恩、达噶米、哈罗等地,掩护第1、第30师以及第68混成独立旅等增援部队顺利在莱特岛西边的奥尔莫克湾和北边的卡里噶拉湾登陆,然后在卡里噶拉平地集结,配合25日海军和航空兵的总攻,一举歼灭位于塔克洛班和杜拉格附近的美国登陆部队。   
  然而25日海军的总攻失败了,留给铃木的选择只有固守待援、伺机反攻一条路了。   
  为此,日军在面对塔克洛班和杜拉格北边的卡特蒙山(美军称“断头岭”)区构筑了大大小小的碉堡,派重兵依托工事拼死抵抗,以保护西边50公里远的奥尔莫克港。   
  奥尔莫克是莱特岛上最大的港口,也是日军大规模增援莱特岛的惟一通道。   
  远在东京的大本营参谋们从地图上发现,美军要想到达奥尔莫克,除了翻越“断头岭”山脊,还要穿过奥尔莫克山谷,再翻过几座山,才能到达奥尔莫克所在的海岸平原,因此认定这里是消耗美军兵力的最好战场,主张把援兵源源不断地送上岛来,在莱特岛的山区打一场持久而惨烈的消耗战。   
  然而,对前线形势的变化颇为敏感的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尽管日军会令美国人损失惨重,但美军最终还是会夺取莱特岛,与其将兵力消耗在这里,还不如放弃莱特岛,全力保卫吕宋岛更有意义。   
  11月9日,山下奉文公开唱起了反调。他对南方军司令官寺内说:“莱特作战现在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这里的作战即使再打下去也没有获胜的希望,反而只会给今后的吕宋作战造成困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