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第266章


长安事变让刘彻的心头笼罩着一层比阴雨更沉重、更灰暗的阴霾。
数日来,宫内一片沉闷。苏文更是如履薄冰,每日清晨起来,他都是悄悄给皇上收拾好龙案,然后就大气不敢出地垂首而立,等待皇上的驾临。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如泣如诉,伴着雨声,手杖的声音在回廊上“咚咚”作响。苏文急忙出殿去看,只见两位宫娥搀扶着皇上,步履蹒跚地走来了。
宫娥们常常调换,皇上身边的大都是年轻美貌的姑娘,新面孔很多。
关于皇上的故事一代代传颂着,传到她们这一代的时候,皇上已是龙钟老人了。宫外的人把皇上想象得很神秘,而她们这些人却深知皇上的忧乐。
自长安事变后,她们亲眼看到皇上一夜之间须发尽白,话更少了,每夜都睡得很晚,一卷卷地翻阅早年的诏令、文书,有时候直到更漏报晓。
其实,无论是苏文还是宫娥,他们看到的只是皇上的外表,却无法了解他复杂的内心。
长安事变带给他的内伤,远比建元二年被窦太后削掉权力要深刻得多,这让他许久以来的希望都幻灭了。
他多么希望这件事能很快过去,好让他将精力转移到重新立嗣的大计上来。可刘屈髦送来的消息,却让他十分沮丧。刘屈髦说,刘据出逃后,至今了无踪迹。
“都是些清谈之徒,要紧关头,总是让朕失望。”刘彻将奏章推向一边,又拿起一卷,很快眉头就皱起来了,向苏文问道:“此书是怎么回事?壶关令狐茂是何人?”
苏文忙道:“这是北阙司马送来的一份上书,据说这令狐茂乃壶关县三老乡贤。”
“哦?”刘彻应了一声,展开书简,那字里行间都是为太子的辩冤之词:
……由是观之,子无不孝,而父有不察,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隔塞而不通。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刘彻读着读着,手就禁不住击打公案:“哼!都要朕的人头了,他还敢言难自免?朕和他是父子,还言什么‘进则不得上见’,这不是指责朕么?”
刘彻放下上书,对苏文道:“你速传河东太守进京,朕倒要看看,这个令狐茂究竟有几个脑袋?”
“诺!”苏文不敢怠慢,转身向殿外走去。
出了殿门,过了回廊,却听身后的黄门喊他回去。苏文有些摸不着头脑,折身又进了殿门,却见刘彻白花花鬓发下一张铁青的脸:“你要陷朕于昏庸不义么?”
苏文顿时惊心高悬,“扑通”一声就跪倒了:“奴才罪该万死,请皇上恕罪。”
“朕向来褒敬乡贤,礼待三老。你何不阻拦朕刚才的盛怒,传将出去,朕不是要失信于民么?”
苏文战战兢兢道:“奴才……”
刘彻又古怪笑了:“这上书且放在这里,朕倒要看看,是朕错了,还是他错了。”
“上天!”苏文暗叹一声,顿觉冷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
刘彻接着埋头看奏章。这还是刘屈髦送来的奏章,他弹劾护军使者任安,不思报效朝廷,见事变起,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又和廷尉合谋,为放走太子的司直田仁开脱。
“看看!一个个都背朕而去。”刘彻一手按在竹简上,一手拿起朱笔,略思片刻,发狠地圈了任安、廷尉和田仁的名字。
“传中书令来,为朕拟诏。”
“诺!”
苏文去了不一会儿,司马迁来了。虽然他的胡须脱光了,可这个夏天,朝廷太多的变故使司马迁的头发也白了不少,脸上的皱纹也更多了。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而无休止的熬夜,他的眼睛早已失去了光彩,背也明显的弯了。
司马迁已从苏文那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没有从苏文的话里读出任何倾向,可苏文却明白刘屈髦的心思,他是希望皇上除掉任安,为李广利掌握北军、刘髆继任太子扫清障碍。
这当然不是苏文愿意看到的,他已把目标定在了刘弗陵身上——凭他在钩弋夫人心中的地位,这个小孩子继任太子将会为他带来更大的权力。
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地位,根本不可能让皇上改弦更张,眼下只有这个与任安交谊久远的中书令才有胆犯颜直谏。
在进入前殿的时候,苏文有意拉了拉司马迁的袍袖,狡黠的眼睛转了转,关心的话就不经意地出口了:“皇上正在气头上,大人说话要小心才是。”
司马迁没过多思忖苏文的话,对任安命运的关注,使他一踏进大殿,就直截了当地问道:“臣闻皇上要将护军使者治死罪?”
刘彻也不避讳:“长安事变,他竟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倘若刘据图谋得逞,他岂不将刀弓指向朕了?如此逆贼,如不早除,必为后患。朕宣你来,就是要拟诏收取任安军柄,发廷尉诏狱审理。”
虽然刘彻示意司马迁坐下,可他还是站着道:“在动笔之前,皇上能否容臣禀奏一二?”
“你不是又要为任安开脱吧?”
“皇上一言九鼎,臣不敢妄言开脱。不过依臣看来,任安忠贞不贰,朝野共知。如此一位忧国爱民之臣,皇上可以明察,何用微臣求情?”
“爱卿的意思,朕是昏庸到不辨是非的程度了么?”
“臣不敢!”
“既然如此,爱卿拟诏就是。”
“皇上!诏书好拟,人头落地事大,请皇上三思。”
“如此说,你是不愿拟诏了。”
“臣不能因为自己不谨慎,而铸成千古遗恨。臣请皇上收回成命,选任能臣明察长安事变缘由,将真相诏告天下,如此皇上恩德广布四海,人皆称颂。”司马迁说着就跪下了。
刘彻被司马迁的执拗激怒了,在他的记忆中,这已是第三次与司马迁发生冲突了。
“朕要杀了你。”
可当他手指向司马迁时,却感到了一阵乏力和困倦。
“朕要将你发廷尉诏狱治罪!来人……”
可他没有从司马迁脸上看到任何惧色,他看到的只是一张平静的脸。
司马迁轻轻弹掉肩头的灰尘,又整了整冠冕,伸出两只手给应声冲进来的羽林卫。
“臣知道皇上只要一句话,就可置臣死地。何况据臣所知,此次巫蛊案已经牵连数万人,皇上当然不在乎臣一个人。大汉失去一位中书令,于社稷毫无损伤。臣只是忧心,一场巫蛊案下来,老臣寥若晨星,不知还有谁敢在皇上面前说一句真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臣为大汉社稷而死,死而无憾。”
刘彻疲惫地跌坐在御座上,对羽林卫挥了挥手:“你们先退下。”
苏文这时进来禀奏道:“丞相求见。”
刘彻舒了一口气,从心底觉得刘屈髦来得太及时了,不仅让他摆脱了与司马迁对峙的尴尬,也缓冲了他愤怒的心境。
他对梗着脖子站在一旁司马迁道:“你先退下吧,回头朕再与你理论。”
“皇上保重,臣告退了。”
司马迁出殿的时候,与刘屈髦打了个照面,他冷峻的目光扫过丞相的额头,让刘屈髦有点发怵。
刘彻再也不愿攀扯那些理不清的是非,直接要刘屈髦派人代司马迁起草诏书,罢任安军职,与田仁一起下狱。
刘屈髦当然没有二话:“臣今日回去,就命长史起草诏书。”当然,他也没有放过在皇上面前自责的机会,他悄悄打量着皇上,在确认皇上没有指责他时,便不失时机地把新消息告诉了刘彻。
“据报,北军司马景建已捕获太子太傅石德,大鸿胪商丘成捕获太子宾客张光。”
刘彻点了点头,这些人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刘彻用“杀无赦”的简单字句,把他们从与刘屈髦的谈话中删了出去。
可接下来的消息,却让刘彻十分吃惊。
“宗正刘长乐与执金吾刘敢在宗正府上饮鸩自杀了。”
刘彻顿然地坐正了身体,眼睛睁得老大,问道:“何时发现的?”
“昨夜子时府令禀报的消息。”
“他们留下什么话了么?”
“他们留下了遗书,臣带来了。”刘屈髦说着,从衣袖中拿出一副绢帛,递给刘彻。
绢帛上的话不多,可字字滴血,声声含泪:
“皇后一生,仁惠贤淑,两宫上下,传为美谈,皇上命臣收回玺绶,臣不敢不尊;皇后薨殒,臣等痛彻心扉,惟有一死,方能告慰皇后在天之灵……”
后面的字迹很模糊,似乎还可以闻到淡淡的酒味。刘彻收起绢帛,沉默不语,良久,刘彻才闭着眼睛挥了挥手道:“丞相退下吧!”
第四十三章 刘彻痛思平叛误
刘彻宣田千秋进宫的时候,他正手持长戟,在长陵高庙寝殿前值岗。
送走宣诏的黄门,田千秋想,皇上召见他,一定与自己去年长安事变后的上书有关。
那是一道为太子辩冤的上书。
看看自己,都已六十岁了,还在长陵当个执戟郎,此前大概只有文帝时的冯唐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说不清这是祸还是福!
离开守了数十年的长陵,他在心里说,福也罢,祸也罢,总不枉见皇上一面。
刘彻见到田千秋,第一句话就是:“爱卿的上书朕看过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